论文导读::中考复习时,还是应该尽可能的多做一些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寻求规律。而不是老师进行大量的讲解,从而忽略了做实验的过程,这样做看起来节约时间。但实际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费时费力效率低。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列举了一些教学案例的对比,浅谈对于实验对于复习效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提高效率,不要纸上做实验
作为一名常年在毕业班的老师,一听到“中考总复习”,都有一种沉重感,复习是项繁重的、辛苦的工作。的确,学生经过两年的物理学习,知识已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老师怎样将这些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怎样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技巧;怎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当中任务的确很重。当然,更不能缺少科学性的指导。那么,应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提高复习的“机械效率”?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一点想法。
这个想法来源于2009年省统考第12题:
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
笔者曾经在考后对本题做了一个统计,班上的7位“尖子生”有4位做错了,全选了C,但是班上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大概有9位)几乎不费力的就做了出来,我觉得很好奇,便问他们为什么选A,学生几乎都是很得意的说,不难啊,拿矿泉水瓶子看一下就行了。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学的好的学生几乎错了一半,我们的老师是不是让尖子生是否在在题海中沉浸了太久了,让学生做了太多了纸上的实验,以至于忽略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有很多题目是不需要我们老师去费心费力讲的,为什么不让学生做个实验看看呢?这样教育学论文,即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又能使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靠。
受上一条题目的启发,我在讲解一些光学的易错题时就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做多看。争取让学生能够先有一个直观的感知,然后再从原理上能够理解光现象。
例如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其光线传播路径的是()
如果只做这条题目,学生几乎都会选择出正确的答案C,偶有选错的,也基本上是因为未发现光线的传播方向,而错选了B,但不管怎么样,“空气大角”的这个规律学生都能记住。可是如果让学生同时再做下面一条题目,学生往往就会就不知所措了论文网。
如图所示,是我们看到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这两题如果连着一起考,则学生十有八九会选错,因为他对光路和虚像的概念产生了混淆,以前我对这类的题目的处理方式是反复讲解,画图,但明显感觉到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即使学生最后做对了,也基本上是靠死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其实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受09年中考12题得启发,我就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让学生做实验看呢?
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带碗和筷子,按照题目上的要求放好,先自己看现象,然后告诉我,筷子应该向什么方向弯折?学生几乎是毫不费力的答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我又在讲台上演示光线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的实验,学生很清楚的记住了现象,在我这节课的快结束的时候,特意不做提醒,让学生做了一个随堂练,其中就有上面的这两题,结果,全班两题全对的共有43人(共48人)教学效果空前的好,几乎不要老师讲,学生自然的就记住了光路和虚像的不同。也不像以前那样再问这问那的。
通过这一对比,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建立一个物理概念,必须要经过“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这一科学过程,如果老师一味的强调讲解,实际上就是把前两个过程全部忽略,而仅仅是“纸上谈兵”,这样不科学的方法,当然费时又费力。
后来,我又利用上一题的教学方法,在后续的光学复习过程中突破了好几个以往难以讲清的难点,例如
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下边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这条题目是一条竞赛题,一般我在课上是不讲的,可经常有学生来问这条题目,而且往往问的都是好学生,如果不讲解教育学论文,会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每次讲都是事倍功半,老师讲了半天是口干舌燥,学生则是浑浑噩噩。因为如何看懂本题的两张图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难点,三维俯视图学生以前基本不接触,一般很难看懂。
从今年开始,每逢学生来问我,我只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去自己照着题目上的要求去自己看,我只提醒学生注意看的方向要符合题意,同时要注意把筷子多放几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并寻找规律。也就是说,我只解释如何看第一个图,其余的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利用这样的方法,所有的学生都很快的都知道了答案,而且都能理解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这个案例让我对“方法比过程重要”这句话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实不仅仅在光学中可以使用以上的方法,力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下题。
张老师用2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辆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以较慢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 N;当他推小车以较快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用的推力应该 2N(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本题的第一问,学生都能很快的得出答案,但是第二问,学生本能的选择大于,因为学生存在着一个固有思维,速度越大,摩擦力越大。如何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无关?以前我将这类的题型的时候,都是用灌输式的讲法,逼迫学生死记硬背。但是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他根本不理解,只是老师这么说了,我也这么记了。我自己在上这节 内容的时候也感觉到学生的木然,这种感觉让我很不舒服,能不能让学生眼见为实?
笔者自己也曾经试着用弹簧测力计来匀速拉动木块,一次速度快,一次速度慢,但由于实验操作时很难做到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是很稳定,自然教学效果就不是很好。所以我就是想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有一次到兄弟学校去听课,发现一种很直观的演示器材――摩擦力演示器。这种器材有一个特点――可以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来控制皮带的转速。我将这个器材借回来,在班级里演示了一下高速和低速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用我讲,几乎一大半学生立刻很轻松的说出,摩擦力与速度无关论文网。看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使我感触良多,同样的知识点,换了一种教法,得到的几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看来,物理中很多结论,能做的一定不要讲。要尽可能的用学生的思维习惯来讲授知识。其实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在中考复习中,有这样一题关于二力平衡的例题
甲、乙两同学各用2N的力在水平桌面上沿相反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弹簧测力计所受合力是N。
学生对于第二问,合力为0N,基本上是能够顺利给出答案的,但是对于第一问示数是2N,总是理解的有点困难,因为学生认为合力就是二力之和,所以他更愿意认为示数是4N教育学论文,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用三个同样的轻质弹簧测力计,如图首尾相连,在两端各加一个相反的力,学生做完实验以后,立刻就发现,三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一样的,借助于这样的一个模型,上面一条例题的第一问学生轻而易举的就会了。
由上面的几个教学实例,使我深刻的感受到,很多时候,当老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不能依靠惯性,千万不能去年怎么讲,今年就怎么教,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教学的“机械效率”寻找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使得学生好懂,老师好教。在复习过程中,能做给学生看的就不要讲,突出物理学科的实验性,尽可能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千万不要在“纸上”做实验。由于中考总复习时候学生进行纸笔复习时间比较多,能进行动手实验次数和时间少,实验基本仪器的操作缺乏一定的训练,经常有停留在试卷上“做”实验、“背”实验的现象。所以一旦出现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考察题目,学生就会素手无策。但是这几年中考物理中对于实验过程的考察越来越多,所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尽可能的多做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解析能力。也许,这正是我们一线老师中考的“题海”复习中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