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教育管理论文

就业导向下中国社工教育的尴尬

时间:2016-03-04  作者:郭秀娟 兰明涛
本文认为以往研究只是分析了从社工教育与环境来分析教育,而没有很好的结合职业化和专业化进行分析,所以本文试图从职业化和专业化着手,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理想成果——专业硕士出发来分析就业导向下中国社工教育的尴尬和困境。

 

三、就业导向下的中国社工教育

(一)就业导向——职业化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活动,源于英国工业革命引发的大量社会问题,促进了民间社会服务和组织的产生。社会问题的产生、社会公众的需求,促进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一项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增强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务工作,社会工作本身的发展要求其实现职业化的发展,而当今就业导向强调的也是职业化的发展。社工专业的本质是助人自助,但如果自己的就业都解决不了,何以帮助别人。只有职业化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进而才能更好的做到助人。

所谓社会工作职业化,一般是指在满足人类特定需要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活动被社会认定为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领域并获得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为了促进社工专业更好的发展,早在2003年1月,上海市政府在其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率先明确提出了要“探索建立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制度”,国家劳动保障部于2004年6月15日颁布了《社会工作国家职业标准》,为社工的职业化提供了评价依据。但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福利体制的改革尚在进行之中,存在着人事和编制的“瓶颈”,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的发展也比较缓慢。当前在社会工作政策倡导和政府认同下,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前提下,就业导向即意味着要加快社会工作的职业化的进程。

(二)中国社工教育——专业化

专业化是用来反映职业争取并最终获得履行一个特定工作排它性权利的过程。弗雷德逊(Freidson,1994:62)指出:“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组织起来的职业,通常从事这一职业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以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福利,获得履行它的特定工作的排它性权利,控制训练的标准和实施对其成员的培训,同时有权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

在专业化过程,首先要强调有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而这主要是通过教育方式进行的。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社会问题的大量产生需要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而传统的行政式的解决方法日益显现其局限性,大量在社会福利服务领域工作的人员极需受到专业培训,这些都是发展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基本动力,由此中国社工教育突显出“后发块生、教育先行”等特点。从社工教育的目的来看,其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专业化,更好的解决现实社会中产生的大量问题和行政方式的局限。这也就是说中国社工教育意味着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

(三)就业导向下中国社工教育的理想成果——专业硕士

当前的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岗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区分。广义的社工岗位包括政府性质的民政系统、“半”政府性质的工青妇系统、社区以及社会服务组织中的工作岗位。狭义的社工岗位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中的工作岗位。当前社工专业的学生就业相关的也就是在狭义的岗位上,即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中工作,而广义上的社工岗位基本上是传统的工作人员,很少有社工专业的学生上岗,也就是王思斌教授说指的行政化的、非专业性的社会工作。传统的社工岗位存在不专业的现象。

截至2009年,我国开办社工专业的学校不下220所,以每所学校招收40~50名学生计算,每年全国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下10000人,这些毕业生接受了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以及价值观和理念的培养,他们具有社会工作的潜质和能力,但是因为没有响应的工作岗位和薪酬机制,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寥寥无几,社工专业人才出现严重外流现象。也就是说尽管社工专业毕业生接受了专业化的教育,但是他们却不能很好的走上专业的岗位。

现阶段中国社会工作的现状是职业化的不专业,专业化的不职业。在就业导向下中国社工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专业硕士——走职业化与专业化相符道路的培养方式,以就业为导向来指导和发展中国社工教育,以中国社工教育来促进和加快社工职业化。

所谓专业硕士,是指“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专业硕士是当前在就业导向下对社会专业硕士进行培养的一种方式,期望做到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有机结合。

四、就业导向下中国社工教育的尴尬

专业硕士设置的主要目标是更好的解决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隔阂,以就业为导向下,通过社工教育培养实务能力较强、能从事专业的职业背景工作的人才,力求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中职业化和专业化不匹配的问题,更好的促进社会工作教育和人才的发展。2010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已经开始招生,但是在就业导向下中国社工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又是如何呢?我们主要从社工教育和就业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下专业硕士的未来和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培养之间的脱节。首先,尽管专业硕士的教学强调以实务为主,但是很多学校由于没有专业硕士教育的经验,加之以往社工教育经验的不足,主要沿袭以往的学术型的社工教育,在实务方面操作化的比较少,大部分学校只是理论的学习,缺乏实践的要求;其次,在专业教育的师资上,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本身缺乏对实践环节的了解和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再次,学生缺乏一个有效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环节,专业的社会工作实务机构数量有限,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场所和督导。纵观西方国家和地区社工发展,我们发现社工发展的历程是先职业化后专业化,而中国则是先专业化后职业化,在专业教育和实习上存在不足。

2、社会工作就业岗位不足。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岗位只要是民政系统、工青妇系统、社区以及社会服务组织中和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中的工作岗位。在中国人事和编制之下,社工毕业生能进入的岗位很少,只有社区和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中,社区招收的毕业生有限,而且没有专业的要求,不限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专业人员;当前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比较少,只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也进一步限制了社工毕业生的就业。而大多数的民政、工青妇及社会服务组织则很少接收毕业生,如何融入这些岗位中,如何解决对原有工作人员的冲击则是一个费力费时的工作难题。

3、社工工作发展中各方力量的不协调。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的途径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是一种政府主导下推动的。从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建设到社会工作社会化、组织化、本土化的培育,整个领域都无比彰显着政府的意图,而民间组织的参与却显得相对不足,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当前在专业社工机构中,主要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专业化发展的,但是政府购买服务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有待考量。其次,民间力量是否积极投身于社工也未定,当前公共服务主体已经多元化,社会服务向个人、企业和民间等转移,而我国民间组织的力量很小,和国际的大趋势不统一。再次,社工机构的发展性不确定。当前社工机构是在政府扶持下提供服务的,而一旦政府撤出,机构本身是否可以完全发挥自身的能力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地方。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下一篇论文:浅析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地位的缺失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教育管理论文
最新教育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