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高校也未能把继续教育当成应承担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缺乏开展继续教育的有力措施。继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手段比较落后。这样的工程领域的培养方式很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2.3目前的基础教育缺乏对工程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
从小学、中学就应该培养工程意识,而且要培养工程创新意识。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比较注重知识教育,对动手能力尤其是创新型动手能力的教育还不够重视。目前小学生的练习题都是选择性的练习,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这种思维方式过于简单;而在工程上,实现目标的方法可以是千方百计,只能从中挑出一种最适合实际环境的,而很难评判哪个方法是绝对对还是绝对错。可见,现在从小学到大学培养人的方法基本上是科学的方法,工程的方法教得还不够多,而这种思维方式应该从小培养。所以,基础教育对工程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有重要作用。
2.4目前工程教育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层次技术人才;企业是使用各类人才,使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并向学校提出新需求的主要机构。为此,工程院校必须面向企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只有两方面的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缺乏德国工科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训练。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也使学校难于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3加快工程型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第一、要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要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工程科技创新的文化,让全社会广泛认识我国工程科技成就和工程科技人才的贡献,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要鼓励崇尚求精、求实、求新,精于设计、善于持续的工程创新精神,鼓励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标新立异,构筑开放、包容、有利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第二、建立工程教育新模式。现代工程技术的内涵已开始向着“复杂系统”和“科技工程”的方向发展,任何一个工程都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社会、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未来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技术人才既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极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有可能在科学与技术并重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善于创造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针对高等院校工科毕业生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以提高“创造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整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工程能力”为重点,对现有重点工程领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结构、课程内容体系等进行全面评估与调整。建议综合吸取美、法、德三国高等教育之所长,区分学术型与工程型这两种教育模式,建立突出工程教育特点的学历工程师培养模式,并与后续的继续工程教育培训等有机衔接,从而形成工程科技人才的终身教育体系。对于有条件的大学,可举办本科毕业后2~3年制的高层次工程学历教育,并授予完成此学业者学历工程师资格。
第三,要加快制定工程型、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的各种项目、政策和措施。要尽快找准战略定位,明确战略重点,突出主攻方向,大胆尝试、锐意进取,积极主动地破解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真正把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落到实处。《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为推动新时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着工程性缺乏和实践性薄弱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规划纲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工程实践环节训练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符合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对于提高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无论是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工程教育的质量对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工程型、创新型科技人才。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探索高校和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积极推动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积极加入工程教育国际互认体系,为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服务。
参考文献
1 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9月7日
2 徐匡迪.培养更多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服务国家.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28日
3 访潘云鹤院士.怎样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光明日报,2010年06月10日
4 吴启迪.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已从大国走向强国.http://www.sina.com.cn.人民网,2004年10月21日
5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Center Division Directorate for
6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Center Division Directorator for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