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教育管理论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3+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13-02-21  作者:佚名

论文导读::3+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文章从现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困扰入手,分析了“3+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受传统教育体制和落后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困惑

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必须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前提,紧紧掌握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的环境和政策,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调整学校发展政策并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用人单位期待的“学以致用”与“学无法用”的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应用型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普遍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在企业看来,毕业生所学知识已经不符合产业竞争的客观实际,所学无所用。而在毕业生看来,课堂所学都是当前技术前沿或学术热点,却不为企业所认同,亦使所学难应用[1]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无法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现阶段应用型高等院校中,以学术研究见长的教师依然是骨干力量。虽然他们承担不少实践教学的课程教育管理论文,但对社会所需的实践技能尚未熟练掌握论文格式。故依然抱着“学以致学”的思想不放,对于真正有应用价值的实践技能课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三,专业教学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教学计划设置上,大多数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培养模式,专业知识体系较为单一,学科专业之间割裂;研究型学科体系居多,“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尚未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四,实践教学基地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数量不足,其原因一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专业调整的步伐相对较快,就会导致实验室、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的建设步伐跟不上专业的调整速度。二是某些专业在设置之前,市场调研不充分,专业方向与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脱节,等到学生要实习那天,才知学生可去的单位很少。

二、“3+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提出

“3+1”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合作的企业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两种不同环境及其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采用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方式把学校理论的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学校与企业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为传统的大学教育在经济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教育内容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授在人才培养“3+1”模式下,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了严格的区分,把需要通过实战演练来完成的实践教学课程都安排在最后一年的实习、实训过程中,安排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师徒式的实践技能传授。

第二,“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给学校带来新思维。江泽民同志在三次全教会上说:“从学校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从企业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2] “3+1”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新时期经济建设中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论文,它让教学一线与生产一线结合得更加紧密,人才教育培养更有针对性,更贴近企业文化和企业生产实际,使企业发展与大学的产、学、研成为一体,把传统的“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真正转变成为了服务社会的教育。

第三,学生是“3+1”人才培养模式最大受益者。学生是“3+1”培养模式的基础,是联系企业与学校的纽带。在专业实践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单位安排的各项工作,必须和正式员工一样接受单位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专业实践的锤炼中,既磨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第四,“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给工厂企业发展带来先机。作为使用人才的企业,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大学教育培养体制下,是没有发言权的,只能被动的选用、接收由学校送出的大学生们,然后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按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把这些学生再塑造成为专门的人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这套陈规俗套,让企业站到了人才培养的前台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三、“3+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

“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创建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同时与市场就业需求实现最佳能力匹配,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建设以应用型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及以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论文格式。

第二,校企合作,大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加强“双师”教师团队建设。具体手段如下:

(一)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与当地企业签订协议,为教师与企业合作搭建平台。鼓励教师以技术合作、委托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掌握地方科技的发展状况,动态补充和提高教学内容;积极参与地方科研项目的鉴定、论证以及科研项目规划、申报等工作。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又促进了地方科技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发挥了高校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

(二)校企合作,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走出去”

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最好课堂教育管理论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注重提高专职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提高技术服务意识和技术服务能力,发挥其在核心课程建设、校企结合课程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根据校企全面合作协议,学校每年制定挂职锻炼计划,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挂职锻炼。

(三)校企合作,聘请兼职教师,把专业人才“请进来”

开始阶段可采取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双向培养,聘请有经验的熟练工指导学生的实践。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更要重视利用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教育资源,积极依托产学合作伙伴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

第三,创建产学结合式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市场经济形势下,出于经济效益、生产安全、技术秘密等方面考虑,有些单位并不乐意接受学生去实习,结果是一些专业的实践基地数量很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高校要与本行业中具备较好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文化、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好的人力资源储备的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分担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罗国生,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2):27-29.
[2]付家才、沈显庆,“本科+技师+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第30卷增刊:30-33.
[3]焦信敏、赵鹏,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提升校企合作动力[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31-33.
[4]周建松、谢峰,经济类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79-81.
[5]曾东建、李强、孙仁云,“3+1”: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9,(3):37-39.
[6]吴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10,(9):35-3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_建议
下一篇论文:组织文化视角下的参与式课堂的构建_文化建设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教育管理论文
最新教育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