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桩体混凝土
桩体混凝土采用C20商品混凝土,必须具备以下资料:
A、水泥出场合格证或试验证明。
B、水泥试验报告(复试单)。
C、砂试验报告。
D、石子(骨料)试验报告。
E、外加剂产品合格证。
F、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G、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
5.2试验取样
项目部试验人员对进场每一车商品混凝土进行坍落度试验,控制坍落度在18~20cm之间。每100m做六组试块,及时养生。
5.3桩体检测
用低应变检测方法检验桩身质量,施工单位按总桩数的10%检验。
5.4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
用平板荷载试验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总桩数的8‰,且每检验一批不少于3根。
6施工中注意事项
6.1操作手之间的配合
CFG桩成桩过程由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指挥,桩机操作手和地泵操作手密切配合,按照先泵料后拔管的原则,防止CFG桩因先拔管后泵料而成吊脚桩。
6.2严格控制提钻速度
提钻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桩径偏小或缩径断桩,而提钻速度过慢又会造成水泥浆分布不匀,桩顶浮浆过多,桩身强度不足和形成混合料离析现象,导致桩身强度不足。
项目部选用三一闸板混凝土输送泵,其技术参数为:冲程1米,一次冲程为3秒,活塞直径为15cm。一次冲程输送量为: ,一分钟混凝土输送量为:
因此提钻速度拟定为: 。在实际施工中,结合地层能力,提钻速度一般控制在2m~3m/min。

图5三一闸板混凝土输送泵
6.3拔管的连续性
拔管过程中避免反插,若出现反插,由于桩管垂直度的偏差,容易使土与桩体材料混合,导致桩身掺土影响桩身质量。
6.4桩顶标高的控制
在螺旋钻压灌混凝土桩施工中,由于钻孔中土体涌向地面,使场地地势抬高,桩顶标高较难控制。如控制不当则桩顶标高不足或超高,造成桩的整体质量差和材料的浪费、效益的降低。
桩顶标高的控制应根据施工机械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关键为控制输料量和最后一次泵送量。施工时应做好最后一次泵送量成桩高度的理论计算和实际调整,施工时应根据泵送一次输出量、钻杆内混凝土量及实际孔深及时调整。

图6标高控制-超灌
6.5桩头破除
在破除桩头前应准确测量桩顶标高,并在纵横向挂线标示桩头水平位置。凿除桩头时严禁单边打眼凿桩头,防止桩头成斜面或破损,截取后的桩头面应是水平面。清理桩间土和截取桩头时,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土。
7成桩时应注意的质量问题及采取相应的措施
7.1桩位偏差
桩位偏差指桩轴心位置偏离设计桩位并超出规程、规范允许偏差值。造成桩位偏差主要原因如下:
A、测量放线时,放线、设点发生偏差。
B、施工中桩位点模糊不清,以至螺旋钻机对准桩位点时发生偏差。
C、施工时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偏差。
D、桩位偏差经常是人为的疏忽,应加强管理引起注意。
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下:
A.加强管理,技术人员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照规程、规范,设计要求进行测放桩位。设置桩位点必须有明确标志。
B.要求施工机械安放稳固水平,钻杆垂直对准桩位。遇到地下障碍物时必须及时清除。
C.施工中,由于部分桩位被成孔时涌到地面的土掩埋,可预先用细钢筋插入桩位点,使之不被掩埋。可提高对桩位点的准确度和施工效率。
7.2堵管
堵管是指钻杆在提升过程中,砼阻塞在钻杆或输料管中,不能连续灌注,严重时造成管路爆裂,危及人身安全。
主要原因如下:
A、螺旋钻排气不畅,施工人员对机械参数不明确或调整不当,螺旋钻提升速度与泵送量不协调。
B、混凝土泵送压力偏低: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过多。
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下:
A、施工人员应进行严格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B、每次泵送混凝土前应检查排气孔是否通畅。
C、严格控制螺旋钻提升速度,并与泵送量保持良好协调。
D、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及混凝土搅拌时间,保证混凝土有良好的和易性及流动性。
7.3串孔
打完X号桩后,在施工桩相邻的Y桩时,发现未结硬的X号桩的桩顶突然下落,当Y号桩泵入混合料时,X号桩的桩顶开始回升,此种现象称为串孔。发生串孔的原因如下:
A、被加固土层中有松散饱和粉土、粉细砂。
B、钻杆钻进过程中剪切作用对土体产生扰动。
C、土体受剪切扰动能量的积累,足以使土体发生液化。
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下:
A、减少在串孔区域的打桩推进排数,减少对已打桩扰动能量的积累。
B、合理提高钻头钻进速度
8.总结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高速公路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施工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CFG桩作为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一个新工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如果施工企业能尽快的去了解和适应新工艺,就能快人一步的进入市场,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CFG桩复合地基的原理与设计,《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黄荣,邓跃光
2 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阎明礼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3 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龚晓南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