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成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的新途径。学生管理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中外合作办学所集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实现我国的教育主权,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有用人才,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有所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全球教育资源的分工和配置。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成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的新途径。
学生管理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中外合作办学所集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有其特殊性,中西方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实现我国的教育主权,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有用人才,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有所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中德国际学院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与德国梅茨堡科技大学大学合作办学项目,采取2+2办学模式,学生首先要在国内完成德语考级,修完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专业基础课,然后到国外完成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操作。论文检测。自创办以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中德国际学院一直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积极应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保证教育主导权的同时,努力借鉴吸收西方国家在高校管理方面的一些有益经验,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提高。特殊的课程设置、差异性的教学方式以及严格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论文检测。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发达国家借助其在语言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在输出其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会输出其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由于学制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都要在国外学习和生活,西方文化还会对这些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直接冲击。而在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还会很容易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冲击很大,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学生管理干部的素质都面临新挑战,这些也都是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
其次,是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大。近几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校大学生普遍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从就业实际看,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虽然要小得多,但他们的学习压力却相对大很多。一方面因为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学习一门全新的外语,要通过德语的等级考试,达到在德国用德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要求,过不了语言关就出不了国;另一方面,教育的国际化意味着中外教育规律的择优选择,从实践来看,国外大学的淘汰率远远高于国内高校,出了国还不等于就能顺利学成归国。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再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影响着同学之间的和谐相处。众所周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费用要高出普通高校近十倍,高昂的学费使许多较为困难的家庭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望而却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贫困生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贫富差距极大,在学生中难免存在盲目攀比等心理,影响学生的择友和交往,是同学之间和谐相处的隐性障碍。
最后,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突出,为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新的困难。据调查,现在高校里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已占绝对多数,独生子女在自我约束、承受压力和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由于学习、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旦在学业、生活或爱情方面遇到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调适,则很容易带来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改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中德国际学院为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健康成长,正确应对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适时调整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切实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做到先立身、再成才。二是利用好思想政治课这个主阵地,通过运用新的教育评估体系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觉悟以及道德修养,使开设课程不流于形式。论文检测。三是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在大学的第三年或第四年都要到国外进行学习,有的还可能长期滞留国外发展,在国内学习时间相对较短。我们通过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尽早尽快建立学生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 领头雁”作用。
其次,转变工作思路,强化服务意识。一是加强管理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转变工作思路,强化责任意识,自觉地变管理思想为服务思想。二是改变过去学生管理单纯依靠学生工作部门的状况,建立内部联系制度,行政、教务、学工、教学各部门建立制度化的联系,人人关注学生成长,个个为学生健康成长出力。三是建立学生信息反馈系统。我们在每个班设立学生信息员,有情况及时向师反映,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
再次,建立减压机制,塑造健全人格。一是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联合培养体系,将家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调动起来,合理分担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多渠道为学生缓解压力。二是加强心理辅导,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处理系统。我们通过建立各部门的内部联系制度,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系统,使“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生活困苦、学习困难和感情困扰等问题得以迅速发现,并通过专业老师的心理辅导化解矛盾,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三是开展经常性的学术和技能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为学生减压的同时,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塑造他们的健全的人格。
最后,做好延续工作,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一贯性。中外合作办学虽然模式多样,有2+1,2+2,3+1等多种形式,但是一般都是先在国内学习,后在国外完成最后的学业。因此,如何做好在国外时间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做好这一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我们通过网络和在国外的学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向受教育者传达各种信息,及时解决他们在思想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减少由于地域界限给管理工作带来的困难阻力。利用学生回国探亲、休假等机会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架设多维思想沟通的途径,保证了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贯性。
【参考文献】
[1]冯建华.中外合作办学:一个有待规范的巨大市场[J].国际人才交流,2004(10) .
[2]徐广宇.试论WTO背景下的国家教育主权问题[J].教育研究,2002(8).
[3]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4]章仁彪.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1(2).
[5]喻晓琴.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