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王鹏、周黎安(2006)研究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即所有权) 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研究表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有负的“侵占效应”,现金流权则有正的“激励效应”;控制权的“侵占效应”强于现金流权的“激励效应”;随着两者分离程度的增加 ,公司绩效将下降 ,并体现出递增的边际效应。而作者进一步从资金占用的角度验证了控股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这两种效应。许永斌、彭白颖(2007)研究了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以 2004 年底在深市和沪市上市交易的238 家民营公司作为样本,通过追溯控制链的最终控制股东,考察了最终控制股东拥有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及其偏离的程度,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中,最终控制股东控制权的集中程度较高,并且其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存在着偏离。最终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程度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叶勇、胡培、谭德庆、黄雷(2007)研究了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偏离下的公司价值问题。研究通过分析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偏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程度,来衡量控制股东对于小股东财富剥夺的程度。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普遍运用投资公司控股、金字塔结构的方式获取控制权,并因此而使其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产生偏离,且偏离幅度越大,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越小,终极控制股东对小股东剥削的程度就越大,其中又以终极控制股东为家族企业的上市公司最为严重。
5 与控制权相关的其他公司治理特征与公司绩效。李汉军、张俊喜(2006)研究了上市企业治理与绩效间的内生性程度,实证分析充分表明, 上市企业治理机制和经营绩效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内生性关系: 治理不仅对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而且绩效对治理也有强烈的反馈作用。也就是说, 两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权小锋、蒋军锋(2009)研究了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问题论文范文。该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形式的合约分析剩余控制权存在条件,探讨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的转化关系;结合古典边际分析框架考察生产函数中的资本与代表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的边际产出公司金融,将剩余控制权收益从公司绩效中分离出来;最后,引入奈特的保险机制研究剩余控制权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在公司中的转移特征,并研究公司剩余控制权的定价问题。研究发现:(1)信息不完全与谋取经济利润目的同时存在才可能形成剩余控制权;(2)剩余控制权依赖于特定控制权的界定并在其行使过程中持续向特定控制权转化,并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完整的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3)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决定了公司的人力资本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可通过人力资本在公司生产函数中的边际产出来刻度;(4)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可质押性,剩余控制权收益一定为正。
6.是对公司控制权价值的研究。 施东晖(2003)研究了公司控制权价值的测量及影响因素的问题。其研究通过控制权交易和小额股权交易的价格差额来估算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价值平均为24%左右,稍高于国际水平。根据中国股市特殊的制度背景和股权结构,我们认为这种控制权价值主要来自于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以及公司本身具有的“ 壳”价值。还发现,公司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动性对控制权价值具有正向影响,而控制权竞争程度则对控制权价值具有负向影响。叶会、李善民(2008)研究了控制权交易的定价问题。他们的研究发现,较好的治理环境会降低控制权的交易价格;对政府控制企业的控制权定价显著高于非政府控制的企业;股权制衡程度越高,对控制权的支付价格越低。进一步研究还表明,治理环境对控制权定价的负向作用在政府控制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影响更大。
汪昌云、汪勇祥(2004)研究了股权分裂背景下国有股流动性溢价问题。研究认为国有股和法人股进行流动性变革,可以提升控制权的价值公司金融,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流动性变革的关键在于国有股的合理定价,因此 ,在国有股定价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到非流通股的控制权溢价、非流通股在投资者财富中所占的比重、流通所受限制时间的长短及股价波动性等因素。张屹山、董直庆、王林辉(2007)研究了控制权因素对股权价值的影响问题。研究指出 ,股权价值取决于股东的资源和权力禀赋结构。即股东资源价值越大,则控制权越大、剩余分配越多 ,该股东实际股权价值越高;股东间资源禀赋越不对等,控制权结构越不平衡,企业利益侵占越严重 ,弱势股东的实际股权价值越低;在现实经济中,股票并非天然体现“同股同权,同股同价”特性。
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公司控制权问题做出了持续不断的跟踪研究,研究的视角相互不同,但研究的内容上,表现比较集中,正如同本文所整理的,有关公司控制权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的研究成为研究的最热点,在这个方面不同学者焦点也不相同,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有关控股比例、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有关公司控制主体性质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有关股权制衡特征与公司绩效的研究;有关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与公司绩效的研究以及公司控制权价值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尹?哲?吴旭雷,“金字塔结构”、家族控制与企业价值——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47-54
2.王力军,大股东控制、财务杠杆与公司价值——国有及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J],证劵市场导报,2006.11.
3.毛世平,金字塔控制结构与股权制衡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01
4.田利辉,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U 型曲线和政府股东两手论[J],经济研究,2005.10
5.李学伟,马忠,金字塔结构下多个控制性大股东的制衡效应[J],中国软科学,2007.07
6王鹏周黎安,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所有权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6.02
7徐莉萍辛宇陈工孟,控股股东的性质与公司经营绩效[J],世界经济,2006.10
8.许永斌,彭白颖,控制权、现金流权与公司业绩———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04
9.叶勇,胡培,谭德庆,黄雷,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偏离下的公司价值和公司治理[J],管理工程学报,2007.01
10.徐莉萍辛宇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01
11.陈信元汪辉,股东制衡与公司价值:模型及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1
12.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
13.施东晖,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3.06
14.李汉军张俊喜,上市企业治理与绩效间的内生性程度[J],管理世界,2006.05
15.权小锋,蒋军锋,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绩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08
16.刘运国,高亚男,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7.04.
17.邹平,付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7.09
18.张维,邹高峰,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J],系统工程,2004.12
19.白云霞,王亚军,吴联生,业绩低于阈值公司的盈余管理———来自控制权转移公司后续资产处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05.05
20.李琪唐万生,有投票权和无投票权股票的流动性风险溢酬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2
21.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05
22.叶?会?李善民,治理环境、政府控制和控制权定价——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05
23.张恒刘力昌,中国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研究[J],经济管理,2005.10
24.许永斌郑金芳,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家族控制权特征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1
25.赵昌文,庄道军,中国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权及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
26.陆跃祥,王延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定价研究———管理层贡献和控制权溢价的量化及实证检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27.刘芍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3,04
28.邓建平,曾勇,李金诺,最终控制、权力制衡和公司价值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03
29.?宋?玉,最终控制人性质、两权分离度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兼论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差异[J],南开管理评论,2009.05
30.张玉明,张昭贵,王嘉胜,控制权争夺与资本结构优化[J],财经论丛,2005.11
31.Berle A. and Means G. , 1932, The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Chicago : Commerce ClearingHouse.
32.Blair M. , 1999 ,Ownership and Control :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Twenty-First Century”, Washington : Brookings Institution.
33.Claessens,Stijn,SimeonDjankov and Larry H. P. Lang, 2000, “The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East Asian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1-2), pp.81~112
34.Chong-en Bai ,Qiao Liu,FrankSong ,2002,Value of Corporate Control: Evidence from China’sDistressed Firms,work paper 1-31.
35.Dyck , A. , and Zingales ,L. , 2004 ,“”, Journal of Finance , 59 , 537 —600.
36.Fama Eugene. “Agency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88(2):288一307.
37.Fama , Eugene and Michael Jensen. .journal of law andeconomics,1983b,26(2):301-325
38.Hart oliver and John Moore. Property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eonomy,1990,98:1119一1158.
39.Jensen M., and Meckling W., 1976,Theory of the Firm :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 , 10 , 305 —360.
40.Leech D. , 1987 ,“Corporate Ownershipand Control : a New Look at the Evidence of Berle and Mean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 39 , pp .534 —551.
41.Leech D. and Leahy J . ,1991 ,“Ownership Structure Control TypeClassification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Large British Companies”,Economic Journal , 101 , pp . 1418 —1437.
42.La Porta, Rafael, FlorencioLopez-De-Silanes, and An-drei Shleifer,1999, “Corporate Ownershiparound the World”,The Journal of Finance, 54(2), pp.471~517.
43.Oliver e. Williamson. ,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6.
44.Shleifer , Ahdrei , and Robert Vishny ,1986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94 , 461 —488.
45.Williamson O.E. , journal of law andeconomics,1983,(26):351-380.
46.Willims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8,No.3,july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