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学者童光荣、高杰(2004D支出,2005a,2005b,2007)等对政府R&D支出与就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对政府R&D支出乘数效应、政府R&D支出对企业R&D支出诱导效应等的研究具有创新性。
三、变量选取与测算
(一)变量选取
本文旨在研究R&D活动对就业的影响,所选分析对象是中国经验数据,因此,选择R&D支出指标和就业水平指标,直观探讨两者的关系。
1.R&D支出指标
国内学者对有关R&D投入的研究通常将R&D投入的当期值及其滞后项纳入分析框架,借鉴Griliches(1980)、Coe和Helpman(1995)等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技术进步主要取决于前期研发的积累。因此,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R&D资本存量数据(计为rd)。《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涉及到研发活动的主要有四组指标: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科技经费筹集额、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及R&D经费,本文相应地选取R&D经费作为计算R&D资本存量的基础数据。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 1991-2009年我国R&D经费支出的当期额
亿元
年份
|
R&D经费
|
年份
|
R&D经费
|
年份
|
R&D经费
|
1991
|
159.46
|
1998
|
551.12
|
2005
|
2449.97
|
1992
|
198.03
|
1999
|
678.91
|
2006
|
3003.1
|
1993
|
248.01
|
2000
|
895.66
|
2007
|
3710.2
|
1994
|
306.26
|
2001
|
1042.49
|
2008
|
4616.0
|
1995
|
348.69
|
2002
|
1287.64
|
2009
|
5802.1
|
1996
|
404.48
|
2003
|
1539.63
|
单位:亿元
|
1997
|
509.16
|
2004
|
1966.3
|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就业水平指标
就业人员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③],由于该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因此,本文直接选取就业人员作为就业水平指标(计为jiuye)。具体数据如下所示:
表2 1991-2009年我国就业人数
万人
年份
|
就业人数
|
年份
|
就业人数
|
年份
|
就业人数
|
1991
|
65491
|
1998
|
70637
|
2005
|
75825
|
1992
|
66152
|
1999
|
71394
|
2006
|
76400
|
1993
|
66808
|
2000
|
72085
|
2007
|
76990
|
1994
|
67455
|
2001
|
73025
|
2008
|
77480
|
1995
|
68065
|
2002
|
73740
|
2009
|
77995
|
1996
|
68950
|
2003
|
74432
|
单位:万人
|
1997
|
69820
|
2004
|
75200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变量测算
期的R&D存量等于前期所有R&D支出的现值与 期资本存量的现值之和,即:
(1)
其中, 为 期的R&D资本存量, 为滞后期, 为R&D支出滞后贴现系数, 为R&D支出, 为R&D资本存量折旧率。借鉴吴延兵(2006)的研究方法,假定平均滞后期为 , ;则公式相应转化为:
(2)
(3)
由式(3)可知,R&D资本存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变量:为消除价格变化因素的R&D价格指数;当期R&D支出 ;基期R&D资本存量;折旧率 。
I.R&D价格指数:借鉴朱平芳和徐伟民(2003),吴延兵(2006)D支出,谢兰云(2010)等人的研究方法,将R&D经费投入分为劳务费、原材料费和固定资产投资费三部分,以各部分所占比重为权重,并分别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及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为价格指数,以1991年为基期计算我国R&D价格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4)
其中, 表示R&D价格指数, 表示研发支出中各部分所占权重, 表示各部分的价格指数;
II. 的选取:结合表1所列数据,以1991年为基期,按R&D价格指数平减得到可比数据[④]。
III.基期R&D资本存量:通过对1991—2009年当年R&D支出数据的考察,本文选取了固定年均增长率 ,即 ,相应地代入公式(3),则基期R&D资本存量可以表示为: ;
IV.折旧率 :本文选取目前通用的15%的折旧率论文格式。
根据以上数据处理,计算1991-2009年本文所用相关数据汇总如下表:
表3 R&D支出相关指标及就业水平指标
1991年为基期
年份
|
就业人数
(万人)
|
R&D存量
(亿元)
|
R&D流量
(亿元)
|
消除价格因素R&D流量(亿元)
|
1991
|
65491
|
583.03
|
159.46
|
159.46
|
1992
|
66152
|
677.18
|
198.03
|
181.60
|
1993
|
66808
|
761.84
|
248.01
|
186.24
|
1994
|
67455
|
844.16
|
306.26
|
196.6
|
1995
|
68065
|
916.93
|
348.69
|
199.39
|
1996
|
68950
|
1002.36
|
404.48
|
222.97
|
1997
|
69820
|
1131.13
|
509.16
|
279.13
|
1998
|
70637
|
1271.27
|
551.12
|
309.81
|
1999
|
71394
|
1469.93
|
678.91
|
389.35
|
2000
|
72085
|
1757.24
|
895.66
|
507.8
|
2001
|
73025
|
2088.08
|
1042.49
|
594.43
|
2002
|
73740
|
2517.59
|
1287.64
|
742.73
|
2003
|
74432
|
2012.85
|
1539.63
|
872.9
|
2004
|
75200
|
3621.34
|
1966.3
|
1060.42
|
2005
|
75825
|
4361.15
|
2449.97
|
1283.01
|
2006
|
76400
|
5247.23
|
3003.1
|
1540.25
|
2007
|
76990
|
6301.36
|
3710.2
|
1841.22
|
2008
|
77480
|
7585.73
|
4616
|
2229.57
|
2009
|
77995
|
9171.03
|
5802.1
|
2723.16
|
为消除直接回归造成的多重共线性,在实证分析中均对个参数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基于传统观点的中国经验数据检验
为消除序列自相关的存在,避免最小二乘估计的参数估计量失效,首先需要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回归结果如下:
表4 回归结果
变量
|
系数
|
T统计量
|
P值
|
lnrd
|
0.064335
|
17.86117
|
0.0000
|
c
|
10.69537
|
389.4922
|
0.0000
|
R2:0.949408 A-R2:0.946432 F统计量:319.0212
|
估计回归方程残差序列的Ljung-BoxQ统计量,以此检验序列的相关性:
原假设:序列不存在p阶自相关
备选假设:序列存在p阶自相关

图1 残差序列相关图
图中虚线间的区域是正负两倍于估计标准差所形成的,如图所示,一阶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拖尾,且Q统计量前3阶的P值均小于5%,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存在自相关。
表5 LM检验结果
F统计量
|
7.903060
|
Prob.F(2,15)
|
0.0045
|
Obs*R-squared
|
9.748591
|
Prob.Chi-Square(2)
|
0.0076
|
另有LM检验可知,F统计量、 统计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D支出,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存在自相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无效。为消除序列自相关,加入一阶滞后项,经检验依然存在自相关。基于传统观点的分析模式无法解释R&D支出对就业的影响,本文认为造成计量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论方面:基于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方法过于强调R&D支出、知识、人力资本等的影响,忽视了劳动、资本等生产基本要素;
(2)实证方面:缺乏对处于技术劣势国家基本情况的考察。
本文以下将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R&D活动与就业之间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方面的拓展。
(二)基于技术劣势的分析框架
1.基本观点
(1)R&D活动在资本要素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深化及设备多样化,对于处于技术劣势的国家,该效应发挥主要作用;
(2)R&D活动主要是通过溢出效应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普遍存在劳动力过剩,企业获得用工成本较低[⑤],通过深化分工可以弥补人力资本不足的劣势,但同时会在长期内抑制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
(3)后发技术国家倾向于技术模仿[⑥],对于一个适合技术模仿的制度安排,在R&D资本存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会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瓶颈,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R&D活动的就业效应呈现S型趋势。从性质上看,R&D活动属于资本密集型,初期,技术落后国家主要处于资本积累阶段,通过R&D活动带来的就业效应影响有限,曲线较为平缓;当R&D存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资本深化及设备多样化导致技术落后国家分工得到深化,社会整体就业情况得到改善,且就业弹性逐渐增大D支出,曲线相对陡峭;在制度安排不发生改变的条件,RD活动对就业的促进效应会趋于平缓,如果考虑到如沃森等人所说的“后发经济诅咒”[⑦],就业水平可能会恶化,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图2 R&D活动的就业效应曲线
2.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二次方程模型如下:
(5)
由于本文数据已选用了R&D资本存量,因此不再加入滞后项。结合表3所列数据,回归结果如下:
表6 模型回归结果
变量
|
系数
|
T统计量
|
P值
|
lnrd
|
-0.500245
|
-7.257776
|
0.0000
|
c
|
6.366277
|
12.04581
|
0.0000
|
sqr(lnrd)
|
3.131551
|
8.193465
|
0.0000
|
R2:0.990263 A-R2:0.989046 F统计量:813.6003
|
依据前文所用检验方法,检验序列相关性得:

图3 残差序列相关图
三阶自相关系数与偏自相关系数都分布在虚线之间,且三阶Q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接受原假设,不存在自相关。LM检验也显示相同的结果。
表5 LM检验结果
F统计量
|
0.280899
|
Prob.F(2,15)
|
0.7593
|
Obs*R-squared
|
0.733024
|
Prob.Chi-Square(2)
|
0.6931
|
估计方程如下:

T=(12.04581) (8.193465)(-7.257776)
在原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可以进一步看出,R&D活动对就业的影响是多方面:一方面,R&D活动造成的资本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产生了替代作用论文格式。另一方面,从技术进步角度看,R&D资本积累间接促进了分工的深化,就业水平得到提升;从资本投入角度看,在直接扩大了R&D人员就业数量同时,通过投资效应,引起了与R&D活动相关的原材料、基建设施等产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就业情况得到改善。
五、主要结论
本文立足于发展中国家R&D活动特点,从理论上分析了处于技术劣势、劳动力普遍供应过剩情况下R&D活动对就业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企业作为研发活动的主体,主动进行R&D活动的动机不强。发展中国家普遍是技术相对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进行技术模仿的空间较大,降低了企业进行研发的积极性;同时在R&D存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D支出,国家尽管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一个适合技术模仿的制度安排也会进一步抑制企业R&D投入,制度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瓶颈,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就业情况恶化。
(2)R&D活动主要通过资本深化、设备多样化、分工细化等影响就业。R&D活动所引起的技术进步反映在生产函数中表现为资本利用率的提高。技术劣势国家普遍存在劳动力过剩,企业获取劳动力的价格较低,对于R&D活动带来的资本深化、设备多样化,企业通过深化分工可以尽快地获得短期利润,人力资本投入受到抑制。
(3)中国的经验数据显示,对R&D活动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知识生产、人力资本提高等方面。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将其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还有待研究,古典理论中对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考察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技术进步的研究也应该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相联系。由于我国尚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技术的影响更多地还是体现在资本方面,这也是本文分析R&D活动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指导思路。
参考文献
[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6亚洲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报告》中将就业弹性下降或者经济增长的就业创造能力下降的现象称为“无就业增长”。
[②]在1930年的国际劳工组织报告中,给技术性失业的定义是“技术进步引起的小部分失业,在特定时期,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变化或经济系统自发发展而无法达到(劳动市场)平衡。”。但有许多学者认为,与其他类型失业的概念相比,技术性失业的概念仍相当模糊。
[③]《中国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④]一国R&D支出,除本国自身投资外,还包括他国R&D支出通过FDI、国际贸易、技术转让等方式的一处效应,本文将这部分排除在外,主要是借鉴张海洋(2005)的研究成果,由于本国人力资本的限制,降低了对国外RD溢出的吸收能力。
[⑤]既包括企业获取劳动力资源时用于支付员工的工资偏低,同时包括就工制度缺失造成的企业解雇员工相对更加容易。
[⑥]假定发展中国家企业仍存在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模仿空间。
[⑦]英文是“curse to the late comer”: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