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本地化的网络可以认为是由由创新主体构成的集群,网络由合作连接在一起,那么连接在一起的、良好运作的网络就是一种新的、更大的、具有新功能的组织,这种组织使得技术创新活动的有单体企业“随机技术模式逐渐转变为组织制度化的创新模式”。因此,。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1991)认为创新网络是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架构的连接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弗里曼强调技术创新必须与组织制度创新相结合。弗里曼认为在集群内部存在知识溢出效应,该效应的存在是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发展和集群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是集群创新产出和生产率提高的源泉。
对于区域集体技术创新方面理论上可以归纳为四点:
1.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
2.交易费用的节约;
3.便利学习、技术溢出和隐含性知识的获得;
4.网络式创新,或者说是区域一体化的技术创新。
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新生企业得以衍生、交易费用得以降低、知识技能得以传递、创新的“集体行动”效应快速产生。
学者们(Piore和Sabel)的实证研究表明,不论是在美国的硅谷,还是在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在实现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布雷逊和艾姆塞(Debressonand Amesse,1991)强调技术型企业大多依附创新一体化,创新环境,离开了这些“依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生存。
按照创新合作形式把“创新视野中的组织类型”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R&D协议;分包、生产分工和供给者网络;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类型。在伦德维尔(Lundvall,1992)看来,任何创新过程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倾向和意识,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除了受市场需求和利润动机的影响之外,还受法律、法规和习俗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创新过程中,赢利性组织和非赢利性组织之间发生着复杂的互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伦德沃尔(Lundvall,1992)指出,创新体系包括在生产、传播、利用新的知识以及经济性知识(例如战略和市场营销)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显然,创新体系是一种社会体系,创新是经济体之间社会行为的结果,这为政府参与和主导提供了机遇与积极效应。一些特殊的产业集聚(前者如第三意大利,后者如硅谷)在世界市场上已建立了牢固的地位。一些学者强调本地集聚是学习和创新的最佳环境。依据斯多普(Storper,1992)的说法,各国出口产品中有一个“增加的份额”,或者是高技术附加价值来自“技术区”,我们创建科技创新园区,为什么能“引领”和“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这些区域,技术学习发生,激励了产品创新,因而创造了作为出口基础的竞争力。
四、创新的主体要素缺失决定中国应用技术不足
现在全国有两万多家大中型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也仅占30%。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平均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而中小企业只有0.31%。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必须改变企业依赖资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引进与吸收的资金比为1:0.8,而韩国同一比例为1:5~1:8。这造成我国企业不断重复引进,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是,大约1000亿元的财政科技投入中科研院所得到了近600亿元,高等学校得到200多亿元,而企业仅得到60~80亿元,企业获得的财政科技投入所占比重非常低,仅为7%左右,远远低于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
帕特莫(Padmore,1998)建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系统模型,并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cluster)联系起来了,并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构成三要素六因素。三类要素分别是环境(Groundings)、产业(Enterprises)和市场(Markets),并称之为“GEM模型”。环境要素是整个创新系统的供应要素,即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具体包括两个因素:即要素资源和基础结构设施。因此,创建先导区创新科技园应该被看作是建立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的基础设施。
以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的“钻石模型”来解释哪些因素会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并进而影响一国的竞争优势。这些因素包括(1)生产要素条件;(2)需求条件;(3)相关支撑产业;(4)厂商结构、战略与竞争,同时,政府与机遇因素的作用也很重要。这样,波特就把产业集群纳入了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创立了企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波特认为,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集群对竞争优势的影响:(1)能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2)能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3)企业集群能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于企业要素是整个系统的结构的关键要素,一是企业决定了生产效率、满足最终的市场需求,这两个因素构成一是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形成;二是企业结构、战略和市场竞争要素形成的,使的企业比其他任何组织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自觉性。市场要素是整个集群和技术创新的需求要素,该要素也包括两个因素: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
五、结论
现在我们可以说创新不一定是从发明到扩散的线性模式,而是在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而且通常是以一种“创新簇”的面貌出现,是一种区域一体化的组织激发式的创新过程。当前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全国性难题”是如何形成技术创新与产业更好地结合。长期以来,由于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往往把技术指标作为主要驱动力,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科技资源分散、无法形成聚集效应。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区域竞争优势的基本体现,而全球经济中心的转移往往与研发中心的转移相伴而生。
现在让我们回到区域竞争优势这一话题。区域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两个层面:由聚集经济产生的成本优势,技术溢出优势。我们必须强调聚集经济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企业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节约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聚集经济优势归根结底是基于要素资源集中所获得的低成本优势。不过,这种优势的获得是很不稳固的。因为聚集经济阶段的企业集群受到某些因素的约束和影响。例如信任的有限性、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企业间产业配套的复杂性,有限的知识和信息流动不够、信息不对称、企业间合作半径有限等,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企业的技术创新规律,80%的企业以模仿创新为主,容易导致恶性竞争,虽然我们说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但这种建立在低要素成本之上的竞争力是脆弱的,难以持久,一旦出现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竞争优势就会削弱。因此,随着企业集群的成长,我们必须转变竞争优势的基础,提高企业集群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创新集群”的组织建设、以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以环境体制的不断优化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