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耦合作用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真正实现区域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遵循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耦合规律。因此,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4.2.1高效生态农业
高效生态农业是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钦州港地形大部分为丘陵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发展农业基础条件良好,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的条件下,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要突出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之一——高效生态海水养殖业,进一步促进和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北部湾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区域性专业市场。
4.2.2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区是在过去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一个更高层次的兼顾生态建设的经济发展形式。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以1999年广西贵港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为发端,六年来蓬勃发展,截至2008年底,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批准了27个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钦州港因其区位好、开放程度高、制度创新化高、科技化高等有利因素较适宜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钦州港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特点,在较扎实的工业基础和高标准的环境保护基础上,依托现有的燃煤电厂、粮油加工、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中石油1000万t炼油厂等重大项目及其后续项目,抓紧建设果蔬、海产品、石油等深加工业,建成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生态工业园区。
将园区内所有化工企业串成一个生态有机体,通过各企业“联姻”合作,物质流和能量流在企业之间循环,让所有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废物等都能得到充分利用。目前,港区的“生态经济产业链”已具雏形,但还要港区继续扩大范围,把现有产业做精做强,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要有计划的推行循环经济建设,在规模较大的企业内或具备开展循环经济条件的入园企业间通过物流、能流或废物流的相互交换,形成工业生产链(网)。
4.2.3生态服务业
生态服务业是新型的、绿色的服务业,它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等方面为主要特征。加快钦州港传统服务业向生态服务业转型,引进绿色企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生态效益明显的连锁企业、生态物流企业,促进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现代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成为钦州港生态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重点做好生态旅游、绿色物流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促进钦州港生态服务业产业链的形成。
4.3绿色管理港建设
4.3.1生态经济规划的制定
要树立全局观念,制定钦州港生态经济规划,协调好钦州港工业园区、钦州市区、全市乃至整个地区的发展。充分发挥港口岸线资源优势,发展临海工业,建设大型港口。规划以港口建设为核心,按功能要求规划好功能用地分区,合理调配土地资源,做到集约利用、计划供应,为长远发展留有充分余地。根据发展需要,在区域内建立工业区、港口区、生活居住区、休闲娱乐、生态旅游等多功能有机结合的大型园区,统筹安排工业用地、生活居住用地、社会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同时在钦州港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其环境保护规划,确定近期和中长期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取的切实有效的措施。
4.3.2生态经济观念的转变
在钦州港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增强投资决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项目的引进及建设过程中,项目投资决策者不可用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挽取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要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工业园区的环境建设和监督,要反复征求公众的意见,使公众熟悉项目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并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决策中来。此外,还需控制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优先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
4.3.3生态文化教育的深入
生态文化是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的文化。要实现钦州港的绿色管理,就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强化生态意识,把生态经济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生态经济氛围;要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教育,以生态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物质、精神、制度层面上文化,形成了的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
4.3.4环境建设和监督的公众参与
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公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要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工业园区的环境建设和监督,要反复征求公众的意见,使公众熟悉项目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并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决策中来。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