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目的论”的中国古典戏曲英译—以元曲《单刀会》为例 |
时间:2016-08-10 作者:庞学通 曹永俐 杜争鸣 |
|
|
4.结束语
翻译目的论把译者从源语的奴役中解放了出来,使译者可以从他(她)翻译目的的新视角来阐释翻译活动。以译者目的为中心的翻译,其创造性显而易见。如此,译者的贡献才能得到充分重视,才能提供给读者丰富多彩的译文版本,帮助读者从多角度去审视原作文本,翻译研究的视野也就更广阔了。正如翻译理论家周兆祥在其《翻译与人生》一书中所言,“翻译不再是为翻译而翻译,翻译的目标在于达到预定的效果,通常是受众要求的效果,或是译者判断译文使用者收到最佳的效果。”(周兆祥 2002:P45)
戏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深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门类,电子政务论文译者是戏曲跨文化交流得以成功实现的关键。译者从目的的新视角来阐释翻译活动,其创造性显而易见。通过多样化的翻译手段,有利于译者发挥创造力,做到目标精确,有的放矢。方能向世界打开我们璀璨的戏曲艺术宝库,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注:
①汪榕培教授,原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典籍翻译专家,苏州大学客座教授,开设研究生典籍英译课程。
②《单刀会》第一折写鲁肃定计索还荆州,请来乔公商议。第二折写鲁肃拜访司马徽,继续商议索取荆州,再次受到反对。第三折写关羽毅然接受鲁肃邀请,决定单刀赴会。第四折写关羽在单刀会上的斗争,是全剧高潮。
③英若诚,著名戏剧翻译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外国戏剧》编委。新中国诞生后,英若诚考入北京人艺任演员,先后在《龙须沟》、《雷雨》、《明朗的天》、《悭吝人》、《茶馆》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1986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他的英语地道、流利,甚至对英语中的美国音、澳洲音、黑人音,以及许多地方俚语都能了如指掌。
参考文献
1. 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M] London: Routledge, 2001
3. 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杨宪益,戴乃迭, 关汉卿杂剧选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 罗新璋, 翻译论集 [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 周兆祥, 翻译与人生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