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指南 > 论文写作参考

类型学视野下先秦个体量词初探

时间:2016-06-19  作者:佚名

论文摘要:量词在经历定名之争之后逐步获得学界重视,现在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量词进行研究也成为热点之一。本文统计先秦的七部文献,梳理其中的个体量词,同时借鉴类型学的视角对量词在汉语史上的演变进行描摹,并试图找到其中一两点规律,这将是本文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类型学;先秦;个体量词

汉语中量词的存在,是汉语以及汉藏语系其他语言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一大优点,即量词的使用有助于语义的表达。

在现行的汉语语法体系中,量词在经历了定名之争后,在语法界获得了独立并取得了共识。现阶段,量词被定义为“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在这个定义下,量词又可划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内部又再度分为度量量词、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自主量词。[1]

但是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外国语言学术语“classifier”与中国语言学常用的对译术语“名量词”或者“量词”并不对等。就意义来说,classifier指的是“项目所属的形式或语义类”[2],而汉语量词的范围显然要更广泛一些,因为,无论是度量量词、集合量词,还是时间量词、容器量词都不具有分类的功能,只有个体量词的作用与classifier相称,因此,我们把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到个体量词上来。

先秦作为汉语量词的萌芽时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这一时期文献中的量词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汉语量词系统。因此,本文分析统计了先秦七部古籍的个体量词,包括《尚书》、《诗经》、《左传》、《国语》、《论语》、《孟子》以及《庄子》,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试图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

为了方便检索,本文所分析的先秦古籍内容为电子版,以《国学宝典专业版》为主。

综上所述,以下量词并不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内。

度量量词:

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国语·鲁语下》)

集合量词:

夫吴民离矣,体有所倾,譬如群兽然,一个负矢,将百群皆奔,王其无方收也。(《国语·吴语》)

容器量词: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孟子·告子上》)

时间量词:

钦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怿,万世有辞。(《尚书·商书·太甲上》)

本文所统计的先秦文献中主要的个体量词如下:

一、人

“人”在《说文解字》中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那么“人”是否可以充当量词这一问题不可避免陷入争论,代写论文毕业论文总体来说,学界支持“人”充当量词的理由如下:

第一点是“人”主要是对名词进行修饰,作用在于指出其类别,而这正是量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第二点是“人”可以和某些公认的量词进行对举,前后一致,我们没有理由否认“人”不是量词。[3]

比如: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S弓矢千,鬯一卣,虎贲三百人。(《左传·僖公》)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尚书·周书·牧誓第四》)

很明显,“两”为量词,所以,与“两”在相同位置的“人”也是量词。

总的来说,“人”作为量词,广泛存在于本文所统计的七部古籍中。

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尚书·周书·泰誓中》)

二、个

“个”在现代汉语中为通用量词,在所考察的有限的先秦文献中,虽然出现次数不多,但仍初具通用量词的特性,就是所修饰或限制的名词较为广泛。

“个”本义是竹子,在《说文解字注》中为“w或作个。半竹也。”遗憾的是,文本语料较少,并没有检索到“个”修饰或限制竹子类名词的情况。跳出这个范围,在其他论文中,我们可以轻松找到这样的例子:

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浆千X,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锺,薪X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在文本所选取的先秦文献中,我们检索到以下四例:

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綦以为奉,鹿皮四个。(《国语·齐语》)

夫吴民离矣,体有所倾,譬如群兽然,一个负矢,将百群皆奔,王其无方收也。(《国语·吴语》)

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左传·昭公》)

君亦不使一个辱在寡人,而即安于甥舅,其亦使逆君。(《左传·昭公》)

我们可以看出,“个”可以修饰或限制名词鹿皮,属于量无生物;可以修饰或限制动物类名词,属于量有生物;也可以修饰或限制名词人。

三、匹与两

之所以把这两个量词放在一起,是因为“匹”与“两”最初都为度量词,在《说文解字》中分别为“四丈也”和“二十四铢为一两”,之后有了个体量词的特性。

“匹”因为“匹配”义可以将“马”与“君子”、“帛”与“诸侯”相互匹配,之后出现了“马称匹者”的说法,变成可以修饰或限制名词马的个体量词。

辞不敢见,固请见之,见,如见王,以其乘马八匹私面。(《左传·昭公》)

有时,“匹”还可以修饰或限制名词牛:

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左传·襄公》)

“两”因其带有“二”的意思,所以发展为“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通过检索,我们发现“两”的用如下: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礼仪之传统与现代
下一篇论文:西北回族丧葬仪式浅析
论文指南分类
论文怎么写
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最新论文写作参考
读者推荐的论文写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