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聪明的陕北劳动人民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战胜困难,于是产生了石窑和砖窑。
二、石窑、砖窑
石窑和砖窑自身的建筑结构是一样的,只是建筑材料不同。其和土窑洞的最大不同是不再依山箍洞,而是平地建洞,这样人们就可以很主动的选择建设地点。在陕北,平坦的川地,宽阔的路边,依山傍水,三孔一组,五孔一群,凡是有人的地方就可以有窑洞。
这种在平地上用砖石砌筑的窑洞先砌筑窑腿,再用拱形木板做支架,逐段砌筑砖石。拱顶上覆盖黄土厚达1米以上,厚重的维护结构得以继续保持窑洞冬暖夏凉的居住特点。平地建造的石窑可以在前后两头开窗,通风和采光都比原来靠山而建的土窑洞要好的多。其居室中,炕和灶任然是其中最主要的生活设备和活动区域。这里的窑洞一般没有专门的客厅,大都是厨房兼客厅,这里是家庭活动的中枢,一日三餐,待客议事都在这里举行。里面的最主要的设备应属当地常见的灶头和炕头,一般炕头和灶头是挨在一起或者相吡邻的,这一点仍然保持着土窑洞时候的格局。当地有句俗话叫“锅台挨炕,烟囱朝上”,做饭时的烟火顺便就能把炕烧热,一举两得。
石窑门窗的结构式样上有很多种形式。早些的窑洞的门窗都是木质框架做成,并装架在窑洞正面。上部为两扇天窗,下部左侧为两扇木板合对而成的门。拱形的洞口用木格拼成美丽的图案,用白纸裱糊木质窗格,配以大红色剪纸窗花,显的明亮干净,而又保暖散气。为了使洞穴般的居室里亮堂一点,窑洞的四周都刷上白色的石灰,为了与这窗花明丽的色彩相呼应,箱子上、柜子上和瓦瓮上也都绘满了艳丽的图画,这些剪纸和图画,不仅使窑洞里充满了生机,同时,这些人工的绘制的丰富的色彩也弥补了黄土高原上大自然的单调。后来,门窗不再用纸裱糊了,而是加入现代化的一些建筑原材料,玻璃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玻璃采光效果更好而且耐久性也大大的提高了。木质窗格刷上油漆,配着玻璃既美观又实用。还有铝合金的门窗,有色玻璃,看上去时代感更强一些,也颇受人们喜爱。于是现在的石窑也已跻身现代建筑之列,而且不仅仅是外观和表面的改进。绿色窑洞,正如它的名字,现代窑洞已经在设施配备,节能环保等多方面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
三、绿色窑洞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窑洞这种古老的建筑也正经受着现代建筑的冲击。由于靠山窑洞单面采光,且进深大,所以窑内尽端的照度偏低。窑内光环境、空气质量、通风状况较差。同一空间集中了寝、食、起居等多项活动,无洁污分区;新建民房的外装修,大多采用瓷砖,体型呆板、单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由于不考虑地区气候、建材资源、施工技术的差异,围护结构缺少保温隔热性措施,造成能源和资源的浪费现象,对于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当地民居的保护、更新已成为迫切的问题。
绿色窑洞,外表上看与传统窑洞相似,但具有了现代人类居住的功能分区,一层为起居室,二层为卧室,通风好、光线足,可利用自然资源制冷、制热,在窑洞的顶部装有太阳能系统,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用自来水、液化气做饭,可以随时有热水洗澡。这种新型绿色环保型窑洞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加平教授潜心数载研究出的“乐居”。刘加平认为,利用绿色建筑原理,对传统窑洞进行研究改造和示范推广,不仅具有极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可以对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于是经过辛苦的工作,有了绿色居住区示范基地的延安枣园第一批180孔新兴窑居建筑,这些新型窑洞用时距今近8年余,居民满意程度很高,其中通风、采光满意程度尤其值得认可。于是,这类新型建筑在延安就很风行了。
新型窑居建筑与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相似,分别设有卧室、客厅、餐厅、厨房、储藏室、洗浴室等,以天然石材为基本建材,减少了制砖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室外增设太阳房,降低了采暖能耗。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