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奂生作为新时期农民形象,他勤劳、本分,在温饱之后有了新的精神追求,渴望获得理解与尊重,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相当坚韧的一面,同时又有缺乏主见、害怕权威的奴性意识与愚昧落后、自欺欺人的思想观念的一面。 陈奂生的身份是农民,但他更是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陈奂生的优点与缺点,是农民所具有的,更是中国国民所具有的,是人性复杂性与丰富性的体现之一。因此,我们应该从更宽广的人类学视野来观照,而不仅仅关注于“陈奂生”的农民身份。绘写、改造和重铸受到历史“制约”的民族灵魂,是作家的自觉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晓声正是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主义写作新的继承。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因长期的小农经济方式和封建残余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缺陷,这种缺陷最为集中地表现在他们的“奴性”意识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但与鲁迅不同,鲁迅笔下的人物愚昧无知,却没有一丝改变的希望,也没有看到中国有新生的霞光。而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他从一个“漏斗户”主,最后“转业”、“包产”、“出国”,反映了新中国农民的心灵变迁,标志着农民主体的精神觉醒,农民觉醒和进步了,国家也就有了希望。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23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2]高晓声,《“漏斗户”主》,1979年5月。 [3]高晓声,《 [4]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人民文学》1980年2月号。 [5]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人民文学》1980年2月号。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