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整个社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其所带来的绝非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出的增加,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时间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增强了劳动集体的凝聚力及人的资源环境意识,这些非经济收益一旦作用于经济,就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教育支出成为世界各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同时对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论文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
1、 财政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干预教育市场、承担教育成本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性,从而导致了教育市场的失灵,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外部性,也可以称为外部效应,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收益。按照布坎南与斯塔布尔宾的定义,只要某一市场主体的效用函数或生产函数所包含的变量在另一市场主体的控制之下,就会有外部性的存在。假设 表示 的效用,如果,

其中 表示由 所控制的活动, 表示由 所控制的活动,那么外部性即存在。
外部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如果是收益的外部化,则称为正的外部性;如果是成本的外部化,则称为负的外部性。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其具有很显著的正外部性,具体表现在:
教育通过传播技艺和改造工艺流程,提高了未受教育工人的生产率与收入;
教育以各种方式,促进技术变革,因而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和产品的增长;
教育经由增加劳动力队伍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提高了分配的效率;
教育带来了许多属于社会性和社会性好处,增加了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正是由于教育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从而导致了其个人消费收益
远小于社会收益,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一点可以通过下图进行说明:由于教育产品存在着正的外部性,其边际社会收益 高于边际个人收益 ,因而边际社会收益曲线在边际个人收益曲线的右上方;在 点教育产品达到了社会均衡,此时的均衡产量为 ,均衡价格为 ;如果由市场完全提供教育产品的话,那么此时的均衡只能依据产品的边际个人收益与其边际成本来决定,那么最终的均衡点将落到 点,均衡产量为 ,均衡价格为 ;由此得出结论,在完全由市场提供具备正外部性的教育产品时,其产量不可能达到社会所需求的最佳规模 ,这就造成了社会效率的损失 (阴影部分的面积),这主要是因为从 到 ,教育产品的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 。

图1
为了克服教育市场的市场失灵,为了经济效率的实现,政府应该积极、有效地运用自身的行政权力干预教育市场;由于教育产品属于收益外溢型产品,此时,政府对教育进行补贴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教育支出也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对教育进行补贴的实质是降低教育产品的价格,从而鼓励个人对于教育的消费,以达到社会所需求的最优消费量。这一点可以通过下图进行说明:政府向教育产品提供补贴实质上是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教育产品时的价格,这相当于降低了教育产品的边际成本,政府可以通过补贴使教育的边际成本从 降低至 ,从而使个人的 曲线与 曲线所决定的均衡产量,与社会的 曲线与 曲线所决定的均衡产量相等,两者均等于 ,此时个人的最优消费量与社会的最优消费量相等;此时,个人所面临的教育产品价格为 ,社会所面临的教育产品价格依然为 ,个人所付出的全部教育成本为 ,社会所付出的全部教育成本为 ,两者之间的差额 即为政府对于教育产品的全部补贴,其中 。

图2
至于政府补贴教育的手段,根据补贴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政府直接举办学校,向社会提供教育,政府财政负担部分乃至全部的教育费用,受教育者免费或支付低于教育成本的学费即可接受教育服务;
市场提供教育,政府提供补贴。
一些学者认为“教育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性,因而属于公共物品,那么既然是公共物品,那么就必须像国防、治安、法律体系的供给一样由政府来提供,而不应该由市场去提供”。根据萨缪尔森的观点“只有一产品同时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才属于公共产品”, 公共经济学的大师布坎南把公共产品定义为“任何集团或社团为任何原因决定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从本质上讲,萨缪尔森的观点与布坎南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消费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必然意味着政府的免费提供,同时政府的免费提供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消费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因而一产品的提供方式决定了其产品属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的属性应依据其提供方式来判断,教育产品的外部性只是判断其为公共产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政府提供的教育产品属于公共产品,市场提供的教育产品属于私人产品;但是,因为教育存在着明显的正外部性,所以无论教育是由政府提供还是由市场提供,无论是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还是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教育都应该得到政府的补贴。
2、 财政教育支出的层次性
本文所指的财政教育支出的层次性主要是指政府财政资金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上的分配。
教育产品存在着不同的等级,而不同等级的教育产品在外部性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据一项调查表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世界平均外部收益率分别为18.4%、13.1%和10.9%。许多类似的调查研究都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教育产品的投资收益率随着教育层级的提高而提高,但是收益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个人收益率的上升而引起的,相反教育的外部社会收益率却随着教育层次的提升而递减。因而,教育产品的层级越高,其收益外溢的效应就越小;教育产品的层级越低,其收益外溢的效应的越大;教育产品正的外部性随着其层级的提升而降低。因而,在理论上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就初等教育而言,由于其影响面大、单位成本低、外部收益大,为了鼓励个人对其的消费,政府应该更多甚至是全部承担其成本;但就高等教育而言,由于其内部收益大,外部社会收益小,则更应该运用市场方式提供这种产品,减小政府对于这一产品供给的干预,减小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以个人作为成本的主要承担着。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