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
 
反 共 反 共 反 共 反 共 反 共
   
思 建 思 建 思 建 思 建 思 建
四、基于wiki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利用wiki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事件和冲突,教师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共同完成一项教育叙事研究,总结规律,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有助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1)提升教师的协作交流能力
基于wiki展开教育叙事研究,通过多人合作的方式分析同一教学事件,对这一教学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和理念进行探讨,从中发现教育问题,共同总结教育经验。所有的参与者无需同样的教学经历,只需要发表各自的观点即可,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人,参与这样的教育研究活动对提高他们的能力更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2)提升教师总结和评价能力
教育叙事研究并非简单“镜像”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好的教育叙事不仅仅是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而是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经验。[4]很多刚刚进入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开始很难从日常零散的教学事件中获得经验或者有意义的结论,基于wiki展开的教育叙事研究,将内容相关的教学事件标题放在一个导航页面,通过超连接的方式对内容进行汇聚,通过自己记录和参与他人教育叙事研究的探讨都可以提升自己对日常教学事件的总结能力。每次整理资料和阅读研究内容,都是研究者再次回到真实的教学情境,研究者对教学事件都会有新的感悟,从而产生对这一教学事件新的意义的解释,而wiki所有对文章内容的修改和评论都保存下来,便于事后对比、观察。也能恢复页面的本来面貌,对于我们进行反思留下原稿,使参与者更容易追踪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进程,为参与者进行自评和他评提供了可能。
(3)提升教师知识共建能力
wiki的开放性将人们对知识的共建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wiki展开的教育叙事研究为教师对教学事件的探讨和背后引申意义的深思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wiki上的信息不断被修改,新的内容却不会覆盖旧的内容,对同一教学事件,大家各持不同一件,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参与者把自己的思想与他人对比或者与自己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思考进行对比,会发现自己对这一教学的思考越来越成熟,也悦来月有深度。Wiki提供了协同共创环境可以使所有wiki的参与者共同完成一项教育叙事的研究。合作、共创、平等、开放更有利于教师教育叙事研究的共建能力,从而最终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
(4)有利于转变教师教学和课程理念
教育叙事就是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如实的反映,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过程,基于wiki展开的教育叙事研究不仅为教师信息交流提供平台,也为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提供了途径。教师将自己的真实体验——无论经验的总结还是问题的提出都放在wiki上,大家共同参与进行探究或者解决问题,促使自己和他人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Wiki这种共同协作共建知识的交流方式在无形中也在提醒教师,单一传授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这个新的时代,用期末成绩“一刀切”的方式判断一个学生的成长也是不正确的,因为wiki的理念就是任何经验的形成和知识的积累都是通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家协助得到的。
(5)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育叙事研究是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工具,以教育中的故事为对象,教育实践者成为研究主体。[5]教师根据日常生活选择有意义可“叙”的教学事件放在wiki上,总结或者反思这个教育事件背后的寓意,可以多次回顾当时的教育场景,在不同时刻形成的不同认识归纳成教育理论,有更多的参与者通过对教学事件的阅读,体验当时真实的情境,共同对研究者形成的理论进行探讨和修改,研究者的理论会更完整更充分,理论的提高势必指导实践向一个更高层次攀升,参与者共同探讨碰撞出来的智慧火花更加明确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为下一次的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基于wiki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未来前景
Wiki平台具有其他交流平台所不具有的高度开放性、管理紧凑性、合作共建性等一系列的优点,提高了参与者加入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但是就目前而言wiki作为教育叙事研究平台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主要受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1)对参与者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要求
wiki界面都是可视化操作,但是相对于blog的操作还是要繁琐一些,尤其是对于年龄比较大的老师,要把wiki这个平台所有的界面管理操作的都很熟悉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
(2)硬件条件的制约
目前,基于wiki开展的教育叙事研究虽然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由于wiki还是国外的交流平台 ,运行的速度慢,很受网速的影响。所以,长时间打不开网页很容易影响参与者的工作效率和兴趣。
(3)难于阻止破坏行为
Wiki倡导的就是一种自由参加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也由于它的高度自由性,对于恶意参与者,破坏研究者已经设置好的导航栏,或者发布一些不良信息的行为,很难防范,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一定的公共意识。
(4)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辨别意识
通过wiki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可能摸个参与者是教育专家,对于wiki上发布的教学事件有比他人更深刻、更独到的见解,刚刚发表完,可能就会被其他资历不深的参与者修改了,对于这么多次的修改,可能已经将事件亲历者最初的理念改的面目全非,那么究竟哪一次的修改才是正确完整的呢?有多少具有参考价值?这都需要参与者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自我辨别的意识。
只有认清了基于wiki开展教师叙事研究的制约条件,才能针对目标解决问题,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上硬件条件的不足和参与者自身的问题都会有所改善,基于wiki开展的教育叙事研究还在摸索和探究中,但是它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符合我们当今教育研究协作性和开放性的思想,延伸研究者和参与者的感官,增强了参与者之间的交互性,培养了参与者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参与者批判思维的能力,因此,wiki将是教育研究者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3.
[2]谢舒潇.黎景培网络环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2.(8).
[3] [4]胥炜. 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5]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3—11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