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物我——关于人的自然属性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这种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就是能量。潜意识物我,物我——关于人的自然属性。
关键词:潜意识物我,能量
 

自从弗洛伊德首次提出潜意识的概念之后,我们发现,人类的意识形态存在着两个层次,即显意识与潜意识,这使得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荣格又把人类的认知方式划分为四种基本精神作用力:思想,感受,知觉和直觉。不过,这仍然是属于显意识与潜意识的范畴,思想与直觉属于显意识,感受与知觉属于潜意识。弗洛伊德在他认识的基础之上,把人分为三个部分:超我,自我,本我。超我即是显意识,只是更多地指显意识中的社会群体意识部分。本我属于潜意识。至于自我,弗洛伊德认为是对超我及本我进行调控的部分。但弗洛伊德却并未指出三个“我”的本源,对自我的认识也很模糊,他只是感觉在超我与本我之间,好象是有什么在进行操控,不然,超我与本我就成了完全分裂的两个部分,但显然是不可能这样的,所以,他把在这二者之间起连接作用的那部分“我”叫作自我。硕士论文,潜意识物我。

詹姆斯·布根绍尔(James.F. T. Bugenthal)在他主编的《人本心理学的挑战》一书中提到:“人本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完整地描述生而为人的意义是什么。”的确是这样,但是,目前的心理学显然离此目标还有一些距离,关于人的许多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有效地解决。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并没有完全地认识,似乎我们身上还有些未知的领域,正是这些未知的领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惑。那个未被我们注意到的部分就是——物我。

物我,即身体,包括身体各部分的组成,亦包括组成身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好像这并不怎么新鲜,似乎我们对我们的身体非常地了解,但就像我们认为我们了解自己的意识一样,但终于发现,对于潜意识,对于梦,对于直觉,对于心灵感应等等心灵现象仍然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同样的,我们也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身体。物我的概念,并非单指我们看得见的肉体部分,也不单单指内部器官的构造,更多的,是指组成身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元素。这种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就是能量,或叫作波动,怎样叫,只是名称的不同,其指向都是一样。这不仅仅是组成人的最基本的物质,这也是万物形成的本源。

史蒂芬·阿若优(StephenArroyo)在他的著作《生命四元素—占星与心理学》一书中谈到:“我们现在被告知说,人类看见的一切事物的真相,原来只是能量的振动。科学家发现物质的原子原来是一种延展的模型,物质的原子则是一种能量场。”又提到,“所有的物质与心智现象都是能量的示现。”他又进一步地阐明:“每一样事物都在交换能量,这是一种收缩与扩张的规律性振动频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植物、动物或人是不是‘活着’。即使是牙齿和骨骼都受到这种能量交流的影响。所有物质实体皆源自于不同频率的能量的组合,而实际在运作的基本能量,便是所谓的四元素,四种体液,或是气,元气,生命力等等。”艾德格·凯西也曾说:“生命就是由能量振动所维系的。硕士论文,潜意识物我。”《天生治疗者》的作者Adam是一位具有神通能力的治疗师,他初中都没读过,却凭天生的感应力感知到这些能量的存在,他说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气体和能量组成的,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由这些气体的各种振动频率组合而成。”日本医生江本胜用特制的显微镜拍下了不同环境下的水结晶,水以可视的形状呈献给我们生命的能量。

对于这些无形的、用现在的科技无法探知的能量,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忽视它的存在,这也不是我们拒绝去面对的理由。爱因斯坦面对这些至今人类无法探知的领域时说:“我们所能经验到的最深以及最美的情感,往往都带着一种神秘性。这是所有真实科学的动力来源。我们必须认清那些无法被洞悉的事物的确是存在的,而且是以最高智慧和最美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我们鲁钝的心只能以原始的方式去领略它——这份认知,这种感受,就是真正的宗教情怀。”要知道,自有人类至今,人类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许多的未知,人类如同爬山一样从山脚下一步步地向上爬,我们没有办法确定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山顶,因此就更不能说我们已经对什么都了解。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许多的东西,不管我们有没有认识到,它们就已经存在在那里。弗洛伊德晚年在一封信里写道:“如果我能再活一遍的话,可能会致力于超自然现象的研究而非心理分析。”我想,我们也可以从铃木禅师那里获得一些思考:“‘初心’乃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心,它是一颗空寂而准备好去接受的心。如果我们的心是空的,它就能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对一切抱持开放态度。初学者的心中充满着各种可能性,老手的心却没有多少可能性……初学者的心中没有‘我已经达成了!’之类的念头,这些自我中心思想只会限制住我们广大无边的本性。当我们的心没有任何成就欲或私欲时,我们就是真正的初学者,如此才能真的学到一些东西。”

我们把很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超我、本我上面,而忽视了作为肉体存在的身体,或者说是忽视了作为身体之于人的意义。硕士论文,潜意识物我。实际上,弗洛伊德所谈的自我,其指向应该是物我,即我们的身体,但又似乎不能完全这样说,必竟,调控本我、超我的,好象还是我们的思想,而不是身体。如果这样去分析问题,我想我们一定是钻了牛角尖,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用物理的方法进行区分的,对于精神的研究就更是这样。其实,超我和本我,包括自我在内,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归于精神的领域,而物我则属于是物质的。相对论与中国的阴阳学说都告诉我们,所有事物都具有相对性,既有相对,则有两面,所以,人一分为二,则一为精神,一为物质。以阴阳学说的观点来看,精神可以为阳,物质可以为阴,人乃阴阳合和而生。硕士论文,潜意识物我。所以,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到现在也就不是个问题了,就如中国的太极,本为阴阳合和,状如混沌,其运作具共时性,互为作用,不存在谁决定谁之说。

如上所言,我们实际上是忽视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对我们的身体实在了解得太少,不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存在身体的健康问题。只有同时地认识到我们的精神,亦同时认识到我们作为身体的物质存在,我们才会真正地了解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我曾遇到一位佛教的修行者告诉我,佛学要解决的是关于人的五个关系,即: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我想应该是这样,只有我们把自己建立在与所有的一切的联系之中去看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找到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或意义。

德日进说:“人类的现象必须从宇宙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翰斯·史都瑟(Hans Stossel)也谈到,“今日的人类必须发展出更深入、更具有宇宙性及灵性的理解,这乃是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本世纪最重要的需求。人必须去探究如何才能跟宇宙结为一体。”丹恩·鲁依尔对人与宇宙的一体关系这样描述道:“行星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如果你明白宇宙本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一个能够整合一切的系统,那么在这个系统里面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地位和作用力。硕士论文,潜意识物我。如果你想了解这个系统在时空之中的某个特定焦点,你就必须把它看成是这整个系统的一部分。虽然个人似乎已经从这个系统中脱离出来变成一个自全的小我,一个小小的有机体,但这整个系统仍然不断地和个人进行和谐的交流。每个时刻的任何一个个体,看似已经从这个整体脱离了出来,但仍然是整体的一部分。”

以上的引用部分多出自史蒂芬·阿若优(Stephen Arroyo)所著《生命四元素—占星与心理学》一书,在此书中的第一部分是作者早期的一篇硕士论文,此论文获1973年英国占星学会的大奖,被誉为那一年占星学上最杰出的贡献。这篇论文最主要的观点就是人与宇宙的一体性。必须说,这种观点的提出的确具有重大的意义,使我们在对人类的研究上,把目光从人的精神,从社会的角度转到了人与宇宙的关系上,这将有助于我们真正地、深入地认识自己。但是,即便是如此,也仍未认识到关于人的全部。作者所关注的,乃是行星对于人的影响,这仍不充分,相比而言,佛教关于人的五大关系的认识要远比我们目前所有对于人的认识更来得全面。西方占星学所研究的行星之于人的影响也只是佛教所谈五大关系中的“人与宇宙的关系”,而我们对于社会的了解,即往对于人的关于精神方面的了解,也只限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很显然,至于“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关注得太少,虽然科学界也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但那种研究是建立在我们人类作为群体特征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我们每个人之上的,也就是说,这种研究并没有解决自然于“我”有什么意义或影响的问题。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人的心理,更多的是把注意力关注在个体,而不象其他学科那样,只是把人与共他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来研究。这是完全不同的研究视角。

一直以来,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都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整合观,一种是局部的分析。整合观我们可以把它称之谓哲学,局部的分析则可以叫作科学。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看,似乎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整合观,而西方人则更偏向于局部分析的科学。应该说,这两种思维方式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局部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的外在,而整合观则有利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这两种思维方式互补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己。但是,西方人已经开始关注到自己的局限,并开始从局部分析转向整合。这种转向并不是抛弃既有的科学成果,而只是对于整合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他们正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份。但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就不是很令人满意,中国人也在学习西方,但却忽视了自己本已具有的优势,忽视了久远的优秀的文化。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繁荣发展,重要的原因是在原来佛教的基础上,注入了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使得佛教涣发出无限的生机。这应该得益于佛教本自具足的包容性。虽然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分化成了禅、律、净、密等各宗派,但各宗派间并无太大分歧,最终又汇于一处,这也是近年来佛教又迅速发展的原因。比较而言,中国的道教则存在较大分歧,最终使得道教文化没落。儒家学派因为政治等各方原因,一直占据中国主流文化的地位。但儒家文化的本源却是道家。之所以提到这些,只是想说明,不管是儒、释、道各宗派,其源流乃起于一处,虽各有别,实则皆代表统一的中国文化。所以,以下所论,虽谈到各宗各派,实则皆指中国文化而言。硕士论文,潜意识物我。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试析杜威的教师观
下一篇论文:熊彼特民主理论评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