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初探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籍西方思想家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海德格尔一直深思科学技术并深切的关注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技术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是一种生产力。
关键词: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集置,现代技术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籍西方思想家之一,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海德格尔一直深思科学技术并深切的关注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技术作为一股强大的统治力量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历史,人们一方面从技术发展中受益,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海德格尔对于技术的批评,对于形成当代环境保护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分析

1.1传统观念中的技术本质

“技术术不同于技术的之本质,如果我们要寻求树的本质,我们一定会发觉,那个贯穿并且支配着每一棵树之为树的东西,本身并不是一棵树,一棵可以在平常的树木中间找到的树”[1]因此在追问技术本质中,技术的本质不是什么技术因素,当我们仅仅追问及表象和技术的因素,那么我们将会被技术所束缚,什么也就看不出来了。按照最为原始、古老的看法,“我们问技术是什么时,我们在追问技术,尽人皆知对我们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其一曰:技术是何目的的手段。论文参考网。其二曰:技术是人的行为。论文参考网。”[2],海德格尔把传统的观念称之为“流行观念”,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流行观念”不过是工具的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从某种角度讲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没有准确的解释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正确的东西总是要在眼前讨论的东西中确定某个合适的东西,但是,这种确定要成为正确的,绝不需要揭示眼前讨论的东西的本质。”[3]

1.2技术不仅是一种手段了,而成为一种解蔽的方式

单纯正确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东西,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会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中,这样我们才会揭示技术的本质所涉及的东西,既然要从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出发来寻求答案,那么工具性的东西本身是什么?我们必须通过对技术的工具性来寻找技术的本质,工具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物对其发生所用的手段,这就涉及到因果性的问题了。几百年来,哲学一直教导我们说,有四种原因:一是质料因,二是形式因,三是动力因,四是效果因,海德格尔认为,因果性与起作用是毫无关系的,我们所说的因果性只不过是招致另一种方式的东西,四因乃是联系在一起的招致方式,招致具有进入到达的启动的特征,在这种意义上,招致就是引发。海德格尔借助柏拉图《会饮篇》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招致带了什么?“对于总是从来不在场者向在场者过渡和发生的东西来说,每一种引发都是产出”[4],产出又是如何发生地呢?产出是从遮蔽状态而来进入到无比状态中的,只是因为遮蔽者进入无蔽领域,产出才会发生。即产出就是基于解蔽。从追问技术的本质,到技术的工具性规定,然后到因果性,又牵涉到招致方式,最后到解蔽,那么这中间有什么关系呢?海德格尔认为“关系大矣”[5]首先招致的四种方式是因果性的四种原因,四原因中的质料因与目的因中含有工具性的东西,工具性的东西被看作是技术的最基本的特征,由招致到达产出,就来到解蔽,那么技术是工具,是手段和工具,是解蔽,“技术就不仅是一种手段了,而成为一种解蔽的方式。”[6]

1.3现代技术也是一种解蔽

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是在解蔽和无蔽的发生领域中,这是我们从传统观念中追问到的,那么对于现代技术是否也适合呢?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也是一种解蔽,“在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种促逼,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的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7]这里有一个例子,就是农民的“耕作”,那时候耕作还意味着,在其中的很多的照料与关心,农民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在促逼着耕地。而现在就连天地的耕作也成为了一种摆置。于是产生了农业机械化,空气为氮料产出而被摆置,土地为矿石的产出而被摆置等等。这里我们有了一个新名词“摆置”,“摆置”意味着具有存在内容的事物。“技术在展现攻击型的对待他们,强求他们的存在,使它们成为可估计的,可通知的,使它们变成单纯的格式,成为供毫无顾忌的贯彻权力意志充分利用贫血的东西”[8] 这时便有了“持存”。“持存”在意义上要“贮存”更加深厚,更为根本,持存所标识的,是被促逼着的解蔽所涉及的一切东西的在场方式,这时持存意义的东西,已经不再是作为与我们对立的东西。在海德格尔这里持存意义的东西,更是下而又下的了,因为“它本身在其整个结构上有它的每一部件上都必须是能订造的”。这里又出现了“订造”一词,指的是技术时代对自然的加工和制作。在现在技术的摆置下,自然事物已经失去了自己对象性地位,在技术的促逼的解蔽中,一切都成为解蔽着的持存物。谁来实行这种摆置?明摆着是人,“是人比自然能量更原始的受到了促逼,也就是被促逼入订造中,因而人从未成为一个纯粹的持存物”[9]人通过从事技术活动从而参与到解蔽的订造,那种已经存在的解蔽状态并不是人作用的结果,人很早,几乎是出生后就已经被解蔽方式占有了,但是被解蔽方式占有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解蔽方式促逼这人,要求人把大自然当做敌人来进攻,知道大自然失去本真,成为跟人一样的持存物。因此,人们要正确的对待这种促逼,它摆置着人,促逼把现实的一切当作持存物来订造。海德格尔把这种促逼着的要求叫做“集置”(Ge―stell)。集置意味着那种摆置的聚集着,这种摆置摆置并且促逼着人,是人以订造的方式把现实当作持存物来解蔽。“集置就是这样一种限定的集合, 这种限定限定人,即挑战人命令自然事物展现为持存物。集置就是这样一种展现方式, 它支配着近代技术的本质,但它本身不是技术的东西”。[10]一方面, 人为集置所强求, 只能从事技术性的展现, 用技术的眼光看待一切; 另一方面, 人又强求自然界,人置身于这种集置, 就是通过技术挑战自然; 而自然被置于这种集置, 就是以持存物的方式准备展现。集置本不具备人格,它的惟一功能就在于实现技术对自然的控制; 它不仅挑战和持存自然, 而且还挑战和持存人,从根本上说, 现代技术的座架本质不是由人类自己的主体性膨胀造成的, 而是来自一种不可抗拒的东西―――“解蔽的命运”。[11]既然集置的本质归于解蔽的命运, 人在注定投入这种展现方式时, 恰恰“掩盖了其它一切可能的去蔽”, 尤其是诗性意义的去蔽。在技术时代, 人囿于集置, 甚至不知道他本来还可以从多方面来响应命运, 技术本质的无限扩展, 使“人无法进入更为原始的去蔽, 无法体验更原始的真理感召”,“如果命运以集置的方式来进行统治, 那就是更高的危险”­[12]集置作为危险存在并活动着,因为技术展现不仅最顽固地阻止事物和世界的自由表现, 而且它毁灭人的本质。但如果技术的危险真作为危险­被了解到, 那么存在的真理就能表现出来, 技术作为危险已经在本身内潜伏着拯救者。现代技术使人昧于天命, 它构成了我们时代的最高危险, 但是,“哪里有危险, 哪里就有拯救” (荷尔德林语)。在《技术的追问》一书中,海德格尔让人们心怀欢庆,在某种程度上,听到了令人振奋的东西。

在《追问中追问》中,海德格尔写到“我们愈是邻近于危险,进入救渡的道路便愈明亮闪烁,我们便愈加具有追问之态,因此,追问乃思之虔诚”[13海德格尔虽然对现代技术持有一种悲观的情绪,但是他在意的却是让我们所有的人了解技术的本质,从而将人类所面临的危险有所思想上的准备,并最终回到事物的本真,但是海德格尔也不是要求回到前技术时代,而是把技术引出困境,走向另一个良好的开端。

2.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的启发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技术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是一种生产力。只有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才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的利用生产资料、利用及时的时候,才会消灭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技术对人的奴役。到那个时候,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科学技术将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是改造世界”。论文参考网。[14]今天,我们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从而使技术的应用真正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海德格尔说的好,我们要在技术世界中诗意的栖存。


参考文献:
[1][2][3][4][5][6][7][9][13] 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技术的追问.演讲与论文集(第一部分).第3页、4页、5页 、9页、10页、13页、17页
[8]冈特 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
[10][12]姚成元,李晓玲.海德格尔技术批判思想辨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1]孙周兴主编. 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 三联出版社, 1996.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圣经》中动物习语所折射出的基督教文化
下一篇论文:传统儒商伦理精神与现代中国企业家伦理精神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