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战国策》是表现战国时期纵横策士言行的一部书,本文从五点对其中策士语言艺术技巧进行分析。五点分别为:1,先承再转之计;2,巧设比喻之计3,细节盘问之计4,先发制人之计5,纵设机关之计。
论文关键词:战国策,策士语言艺术,论辩技巧
绪论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刘向.策士是书中叙述的重要角色,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策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就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策士的语言艺术技巧进行分析整理。以探究他们是怎样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的。
第1章先承再转之计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忠臣无矣。”
运用先承再转的技巧,在论辩中造成一个缓冲的地带,为说服对方或展开下一轮的论辩攻势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尽量避免使双方在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而导致出现谈判僵局,给进一步的沟通或论战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障碍。当然,先承接过来的必须是在某种意义上是站得住脚的论点或论据。在上述故事中,针对秦王的诘难,矢口否认就不是明智的,聪明的做法当然还是老实地承认这个事件已经发生。姚贾采取了这种明智的做法,承认了秦王的发难,反而使秦王一下子失去了强力打击的靶子,不得不缓和语气:“那你还有何面目来见我?”在这句问话的背后,至少暗示了在秦王的心里还隐含着一个疑问:“这家伙还真的这样做了,那他为什么还有胆量来见我呢?莫非他还有什么别的招数?”心里这样一嘀咕,底气就少了几分。“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可是大王您一手造成的啊!”姚贾在成功地完成了承接对方论题这一步之后,紧接着便展开了论辩的攻势。姚贾在这段出色的论辩中,先是列举了三个典型的例子,进一步证明自己具有忠诚的品质,令人信服地说明自己之所以为别国君王接纳,正是由于自己具备了这种品质。说到这里,他还含而不露地把导致“我出走结交各国诸侯”这一事件发生的根子在于大王不辨忠奸、慢怠忠臣,在于“今王听谗,则忠臣无矣”。并进而指出了秦王这种做法将导致重蹈夏桀和商纣那样身死国破的覆辙。
第2章巧设比喻之计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今监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巧用比喻,是论辩中一种非常有用的舌战技巧。善于运用比喻,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述故事中,赵国使者魏加以曾遭弓箭射杀的大雁因身体上的箭伤尚未痊愈,被弓箭射杀造成的惊恐心理伤痕也未平复,结果被人虚拉弓弦的声音惊吓得旧疮迸裂坠地而亡的寓言故事,比喻遭到秦军打击的临武君的身心状态,说明那位被秦军打得惨败的临武君不能担当合纵抗秦的主将。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在舌战论辩中,巧妙地运用一段形象生动的比喻,往往胜过许多抽象的论证,一个恰到贴切到位的比喻,具有令人信服地说服力。
比喻的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比喻的说服力在于它表面上言说的事例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是听者认识比喻的思维次序。那么作为论说的一方,却要循着与听者相反的思维路线,他的使命是深刻地认识并揭示事物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赋予日常生活中最生动的形象(即从道理到形象的途径),再循着与论辩者自己的思维路线相反的途径(即从形象到道理的途径)把它叙述出来。
第3章细节盘问之计
魏王问张旄曰:“吾欲与秦攻韩,如何?”张旄对曰:“韩且坐而胥亡乎?且割而从天下乎?”王曰:“韩且割而从天下。”张旄曰:“韩怨魏乎?怨秦乎?”王曰:“怨魏。”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张旄曰:“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王曰:“韩将割而从其所强,与其所不怨。”张旄曰:“攻韩之事,王自知矣。”
上述故事中,张旄所采取的是细节盘问的论辩战术。当魏王和他探讨联合秦国进攻韩国是否可行这一问题时,他并没有直接地给予正面的回答。而是就这个问题的得失、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方面入手,反过来向魏王提出问题,由魏王自己作出鉴别,得出结论。他的盘问,涉及到这一事件的各个细节,而且这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关系到魏王所关心的问题。第一个是:遭到进攻的一方将会怎样作出反应。第二个是:遭到进攻的一方对前来进攻的敌国联合阵营中的各个成员采取不同的态度。第三个是:遭到进攻的一方将会对行将到来的军事威胁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应。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