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合作
几个宗教供应商除了各自独立的宗教活动之外,还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婚礼、丧礼、建房等场合,在这些场合几个宗教的供应商都允许自己的信徒参加,有时喇嘛教和天主教还会共同主持一个丧礼或一个婚礼。当然这种合作关系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在丙中洛人们对宗教的认同是处于家庭认同和民族认同之下的次一级的认同,也就是说他们的合作是统一于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大前提之下的。因而在丙中洛,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信几种宗教的情况很常见,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很难用宗教作为群体划分的依据,家庭成员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合作的关系正是几种宗教间相互关系的缩影论文格式。
2、丙中洛宗教市场的管制情况
丙中洛地区贯彻了国家关于宗教信仰的政策,1978年以后原有的各种宗教在丙中洛逐步恢复,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并没有支持或侧重于某一种宗教,而是尊重当地居民自己的选择。但原始宗教和喇嘛教与民族文化关系紧密恢复较早,其次是天主教,而基督教恢复较晚,但信徒发展相对比较迅速。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当政府对外来传教比较敏感,特别是在临近的乡县出现邪教组织之后,政府对丙中洛地区宗教的对外交往管制比较严格,制定了“不得跨地区传教,原则上同一村落(自然村)不得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宗教场所(寺庙或教堂)等规定,另外,县宗教局负责对宗教所建盖的审批,开展一年一度的宗教年检工作:统计信教人数,教堂资格审查,对各个教堂负责人集中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宗教干部与宗教团体负责人共讨存在问题”,⑥并且,本地宗教信徒外出学习人员都由政府主管部门确定,外来的神父、牧师等也要得到当地政府允许才能进入。但从丙中洛这个市场内部来看,政府对信徒的宗教活动干预比较少,管制不强。
3、宗教参与
在丙中洛信徒人口占总人口的61.37%,这还不包括信仰原始宗教的人数,可见丙中洛地区宗教参与程度是很高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如斯达克和芬克所说:“如果宗教经济是无管制的和有竞争的,宗教参与的总体程度会很高。”⑦丙中洛地区宗教市场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政府无力顾及这一地区的管理,基本上处于无管制状态哲学论文,并且,几种宗教为了扩大宗教的势力而激烈竞争,因此出现了喇嘛教与天主教的教案,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分江而传的局面。在此过程中,天主教、基督教发展迅速,喇嘛教失去独尊地位,多宗教共存的格局形成。
(2)历史上形成的多元宗教共存的格局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之后得到了恢复,如基督教和天主教在早期传教过程中曾商定以怒江为界,江之东为天主教传教区,江之西为基督教传教区,今天这样的格局得到了继承,虽然政府现在并没有这样的规定,但信徒自觉沿袭了历史上形成的格局。
三、丙中洛地区宗教市场及其商品发展演变态势分析
今天,丙中洛宗教市场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几个宗教供应商与当地各民族之间互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区位。几种宗教之间虽然时有改教的情况出现,但各自信徒的数量变动不大,据目前情况看,丙中洛宗教市场上很难出现高张力的教派或教会,这是因为一方面已存在的宗教供应商内部缺乏创立新教派的秀异分子;另一方面政府对异端运动的敏感性和外来传教的高度管制,加上丙中洛人口少,即使产生新教派,也难于与几个已有一定发展历史的宗教相对抗,最终会成为不成功的宗教组织。
具体从目前存在的各个供应商的情况看:
(1)原始宗教
其早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与民族文化之间基本不存在张力,人们信仰它的成本也最低,因而其成为大多数人的基本信仰,但其没有形成宗教组织,当地人也往往不认为其是一种宗教,而是称其为“迷信”,当实际操演原始宗教的内容时,本地人自称为搞点“迷信”。显然,这种“迷信”在丙中洛将以当前的态势继续存在下去。
(2)喇嘛教
其传入丙中洛最早,并且与民族文化之间具有亲和性,相互之间张力较低,因而文革之后最先恢复兴的也是喇嘛教。但喇嘛教僧侣的戒律宽松,并不能在道德观念上为人们提供很好指导,寺院也没有自己固定的经济收入,因而很难吸引人出家,信徒的虔诚度也有限,然而它的存在满足了需要一种宗教,又不用投入太高成本的人的需求,这一部分人在丙中洛有一定的数量且是相对稳定的。
(3)天主教
天主教传播之初与喇嘛教发生了冲突,产生了教案,当地民众对其也是陌生的,可以说当时其作为一种“洋教”与当地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张力非常大哲学论文,因而,信仰天主教在当时要冒很大风险,有很高的信仰成本,但是入教的人可以得到教堂提供的诸如治病、庇护等许多实惠,可以说其信徒的回报价值也很高。因此,天主教还是逐渐吸引了一些人入教。与此同时,天主教在传教过程中也容忍了民族的一些原始信仰形式(如允许怒族信徒祭祀中柱),逐渐降低了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张力,因而信徒也有了一定的增长。天主教在丙中洛经过上百年的历史,渐渐成为当地的一种信仰传统。虽然在此过程中,其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影响,但其已经被动地民众整为了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并且近年,教会在贡山县城每年举办一期圣经诵读培训班,信徒自愿报名参加,来回车费自己负责,吃住由教会负责,每次参加培训的人带40、50、70元不等的费用,培训班一期约1—2个月,培训时神甫向教徒赠送《感恩圣典》等书籍。可见,今后天主教在丙中洛宗教市场整体大格局不出现大的变动的情况下,将稳定地存在下去。
(4)基督教
基督教是目前丙中洛地区最晚传入的宗教,从一开始就需要同当地人的原始信仰、喇嘛教和天主教展开竞争,因而直至1958年,基督教在丙中洛地区的信徒极少。1978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之后,基督教与其他几种宗教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此时,基督教较为系统的传教方式,以及宗教戒律的严格,如禁止教徒抽闲、喝酒,要求信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等,这些行为和要求正好与此时整个时代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相对早先存在的几种宗教具有一定的革新性,因而吸引了一些信徒,并在1990年至2000年信徒出现了一个高增长时期,但2000年以后增长开始放慢。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基督教与当地文化的张力并没有因信徒的增长而降低。基督教禁止信徒抽烟、喝酒,但在丙中洛地区,烟、酒在日常生活中是不能少的,水酒是人们待客、劳动、集会等场合最常见的饮品,很多时候无酒不成席,烟也是日常交际的重要物品论文格式。由于基督教不准抽烟、喝酒就会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在交往上带来一些不便或隔阂,比如,在一个婚礼举办过程中,其他信仰的人可以随意组合在一起进餐,而基督教徒得单独坐在一起用餐哲学论文,无形之中,就在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划出了界限。因而,在信仰基督教的人中,一些不能严守教律的人就会放弃信仰,而新入教的人往往是在烟、酒的消费已经影响到了个人的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的和谐的情况下,借助宗教来约束自己。可见,基督教在丙中洛也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
通过对丙中洛地区宗教市场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丙中洛地区宗教的多元性,也看到了宗教市场上的一些竞争和该地区较高的宗教信仰率。当然就这一地区高宗教信仰率而言,对其所具有的宗教性,各个宗教是需要具体分析的,纵观几种宗教形式,信徒大多都为小学学历,因而信徒对教义、教理的理解是非文本性的,也就是说,因教义、教理理解的不同,而产生的争执、分歧是不存在的。在丙中洛的教堂之中,感觉到的更多的不是天国的神圣,而是信徒们一颗纯朴而热情的心,来参加礼拜的信徒赤着脚或穿着五花八门的鞋子,有拖鞋、水鞋、胶鞋、运动鞋、皮鞋等,其中的年青小伙子,留长发、染发、穿耳孔的也不少见,可见信仰并没有改变信徒对个人形象的追求,或者说教会并没有为信徒提供一个规范的生活原则。信徒受教育程度普遍为中小学,对宗教典籍和知识读物,领读者尚不能通顺诵读,而平信徒念诵往往依靠的是死记硬背,首先把音调记住,然后在跟着大家一起念,在此,没有教会力量的过多干预,没有神父的布道,完全依凭的是每个人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就信,感受不到,就不信,改教也很正常,在此,宗教行为没有承载太多的道德责任。
就目前的情况看,可以说几种宗教形式都与当地民族文化发生了一定的整合,形成了民族地方亚文化。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丙中洛独特的地域和历史分不开的,也与这里宗教市场的独特性密切相关。因而,我们在应用宗教经济学理论分析这一地区的宗教现象时哲学论文,应该关注到宗教市场的历史纬度。
① 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修订版),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534页。
②参见杨凤岗:《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41页至47页。
③李福珊:《怒江宗教概览》,内部资料出版,2002年6月,第26页。
④李福珊:《怒江宗教概览》,内部资料出版,2002年6月,第25页。
⑤ 〔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1月第1版,第260页。
⑥何林:《同一屋檐下——阿怒人家庭视野中的多宗教信仰共存》,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论文,未刊稿(2006年4月),第109页。
⑦ 〔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1月第1版,第349页。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