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网络舆论参与”及其分类探析_理论界定

时间:2011-05-15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网络舆论参与”概念的界定。网络舆论概念及形成。网络舆论参与”及其分类探析。
关键词:网络舆论参与,概念,理论界定
 

一、网络舆论概念及形成

舆论起源于文化,从属于政治。它既是一种文化、道德、哲学、法律的客观反映,也是对这种文化、道德、哲学、法律的弘扬传播。在中文里,“舆论”,由我国古代“舆人之论”演化而来。最早运用“舆论”一词的典籍《三国志·王郎传》中写道:“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在《梁书·武帝纪》中也使用了“舆论”一词:“行能藏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表明舆论是帝王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西方,“舆论”一词意指众人的、没有得到充分论证的不确定的判断,这和今天关于民意的看法没什么不同。法国思想家卢梭在1762年初版的《社会契约论》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公共意见这一概念。美国学者哈伍德对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搜集到的关于舆论的定义有50多个;我国舆论学者著作对舆论的定义也有很多种,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具有代表性的3种。比如,强调舆论对于社会的知觉的定义: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刘建明)[1]再如,强调舆论是对于某一具体对象而发出的意见的定义: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种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喻国明)[2]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孟小平)[3]总结以上观点得出:所谓舆论论文发表,就是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具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也就是主体通过言语等手段所表达的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见解。

在国内学术界,网络舆论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邓新民解释为:“网络舆论是公众对公共事件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林恩全认为:“公众(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表达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王天意在《网络舆论的引导语和谐论坛建设》中将网络舆论定义为:“网络舆论是网民对自己所关心的话题(包括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历史评价等),以互联网媒体为载体,通过网路空间,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刘建明等在《舆论学概论》中指出:“网络舆论可简称网舆,是指在互联网空间形成的、关于公共问题的网民的一致意见,因舆论主体的虚拟化和全球性,大大提高了人类沟通、融合意见的能力,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舆论设置了平台。网络是第一舆论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维、全方位和实时互动的船舶结构,创造了全新的、平等的、没有强权和中心的舆论场。”[4]

我们的一切知识,我们的一切观念,我们作为有理性的动物所具有的一切,都是从刺激产生的。日常生活中任何能够引起较大范围关注的事态,只要被拿到网络上进行讨论、传播,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客体。互联网无远弗届的力量己经发展到囊括了任何你所想象的到和想象不到的事物。因而,任何的焦点事态,即是它最先产生于网络传播之外,也完全有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潜在客体。

舆论的产生首先是由分散的、彼此没有发生联系或很少联系的个人意见开始的,表现为个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在这个阶段,个人意见以自发形式出现,呈现出个人意志和观念的单独活动的方式。个人意见在网络上的传播是网络舆论产生过程的关键所在。因为网络传播匿名性的特点,个人意见得以在网络上更加自由、更加公开的传播。公众通过网络发表、传播个人意见的形式通常有:新闻组回帖、BBS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个人网页(站)、博客、微博等。

个人意见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个人意见的交融,造成某种意见赞同人数骤增的趋势,这是舆论由个人意见向社会共同意见转化的起点,是无数个人意志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于上一步过程的深化。在此过程中,网络中无数的言论、跟贴、意见在“意见的公开市场”中进行自由的、地位平等的交锋、辩论。相互对立的意见通过“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去伪存真。最后,正确的个人意见不仅在讨论中逐渐取得多数,更得到多数人的承认。整个网络舆论也得到大体一致的意见。

权威性既是舆论的一个特征,又是舆论形成的最后标志,多数人的意见一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就成为社会公认的一种舆论。舆论权威的最大作用论文发表,是把舆论由一种单纯的意见转化为人的社会行为,甚至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运动。人们受舆论的支配,集中全部注意力去实践舆论目标,有时能使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形成有组织的统一行动。网络舆论一旦形成了权威性,便不仅会对网络中公众的言论产生影响,更会对公众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网络舆论参与”概念的界定

在网络舆论参与概念界定方面,我们需要着重考虑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是参与主体,即“谁参与”;其二是参与的客体,即“参与什么”;其三是参与途径,即“怎样参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网舆参与的基本概念。

网舆是“公众(网民)以网络为载体,利用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开放性和交互性,在网络空间上通过网络语言或其它方式,对自己所关注的话题(包括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历史评价等),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相对一致性和公共性的观点和意见。”[5]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网络舆论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事实和意见的获得过程。参与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参加到里面去进行活动”。综上所述,笔者将网舆参与定义为:网络舆论参与,亦可称为参与网络舆论,是指网民以网络为载体,利用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开放性和交互性,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现象、事件,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网络空间进行自由表达或传播的活动。

这一定义强调了“网络舆论参与”概念的如下几个内涵:

第一,网络舆论参与的主体是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 6 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网络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话语权的解放,让普通民众有了发言的渠道,每个上网者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网络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实现了意见的多维交流,等量沟通成为现实。只要进入网络,发言者的地位就是平等的,他们只有发表意见正确与否的差别。

第二,该定义没有区分参与的态度和动机,而是将它们都涵盖在舆论参与范畴之内。网络既有点对点的传播,也有点对面的传播,网民在了解信息的同时,也将诶除了传播者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加速了个人态度的变化论文发表,促成网舆的早熟。

第三,网络舆论参与包括合法的和非法的行为。网络舆论的开放,在使用初期产生了意见混乱、思想污浊、舆论质量下降。网络舆论参与非常流行的聊天室、BBS等,发表观点很随意,往往具有主体的不确定性、作者身份的匿名性、观点与主张的放肆和无序性。《时代周刊》记者丁乙乙撰写的《谁在操控网络舆论》中指出,曾经最民主、最开放的网舆空间,如今已被“网络黑社会”侵蚀了大半。

第四,网络舆论参与研究应该关注实际行为,更应关注参与的心理、态度、认知和知识等主观因素。网络舆论是网民利用网络在网络空间发表意见或建议。意见多代表的是个人主观意念上对客观事件或人物的见解,带有较为强烈的主观意愿和色彩,网舆一旦触发公众情绪,很快在网上便会形成讨论热潮,网舆便“井喷”出来。强大的社会舆论迫使当事人采取行动,或导致制定新的政策,舆论影响转化为实际效果。这样的流程不断重复发生,推动了公共事务的解决。

三、网络舆论参与的分类

在网络空间,“人人即媒体”,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控制网络舆论变得复杂和难以操作,呈现出虚拟、自由、交互等特点。根据网络舆论参与特点,网舆参与所涉及的种类是多样的。大致有如下不同类型:

1、言论参与和行为参与。言论参与即网民以网络为载体,利用网络空间对自己关注的话题以文字语言方式表达观点和意见。其表现形式是作为一种依托网络媒体的意见方式,主要有网络评论、网络论坛、在线感言等。2010年8月8日凌晨3时23分,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正在舟曲家中过暑假的重庆理工大学大二学生王凯当日凌晨用手机发布了第一条灾情微博(http://t.sina.com.cn),之后,他开始不断更新微博,告诉外界舟曲的灾情、救援安置的最新情况。他的更新迅速在微博上引起关注。最多的时候,有约5000人转发他的博文。CCTV新闻频道、凤凰卫视等都对此做了新闻报道。陈力丹在《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一文中说:“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又都是受众。这是由于网络的互动性造成的。它的互动性给予了人们转换角色的自由,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中。”[6]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论文发表,网民逐渐从被动受众成为Web的主体,不仅是互联网内容的传播者,而且是生产者。在网络讨论中,由于链接、搜索、转发等功能,每一个网民尤其是公众团体可以实现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每一个传播者都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个话题就有可能变成网络客体—议题。尽管网络给网民提供的表达意见的方式有多种,但就目前来看,BBS、新闻跟帖、博客和手机上网仍是网民常用的参与途径,这也是网络舆论最常见的形成途径。如2009年“邓玉娇事件”中,网页量为10000000;新闻量为5610;论坛量为87200;博客量为50195。最终,在BBS、博客、SNS社区、传媒形成的一致认识下,政府部门给予了积极地回应。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抓好“三个结合”、依托“三堂互动”、促进“三个转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三进入”
下一篇论文:“两票制”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实践及其启示_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