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戴艳军李桃

时间:2011-04-18  作者:秩名
2.校园网络。它是通过交友、就业咨询、心理咨询、网上学习、网上调查、网上论坛等大学生感兴趣的、能切实为大学生服务的网络形式,来吸引和凝聚大学生,使之成为沟通校方和师生关系的桥梁与平台,成为师生交流思考的通道,成为传播信息和知识、引导舆论、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一方面,教育者利用校园BBS、博客、飞信、校内网、QQ、MSN等网络互动方式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及时、准确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调节情绪、宣泄压力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开通红色网站,制作德育网页,在网上建立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阵地,这些校园网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帮助教育者实现正确主流意识的引领。

(三)活动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一般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众团体。以学生社团为龙头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潜移默化”的形成学校的人文环境,提升学生的品位、增长学生的知识才干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受教育者听“名人”讲坛,在学到丰富的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会潜移默化受“名人”人格魅力的影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受教育者在参加科技活动时,可以学到创新教育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受教育者在参加足球比赛、篮球比赛时,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受教育者参加摄影比赛,可以提高审美观,陶冶美育情操等。免费论文参考网。

2.社会实践活动。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重视社会实践式的公民教育(即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法国和日本在教育环节中提供给受教育者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项目,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实践式教育模式,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功能。我国也十分重视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高校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一些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并情不自禁地将其转化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也会促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情操的陶冶,从而在长期的社会实践陶冶中逐渐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制度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管理理念。高校管理理念包括“依法治校”和“民主参与”两个层面。当今中国是法治社会,法律是对一切社会行为的评判标准,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日常管理中体现“依法治校”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塑造学生依法自律的行为品格。“民主参与”是高校学生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手段,是高校重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让学生接受民主的教育与实践,有利于增强他们主人翁的意识,提升他们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促使他们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2.管理规范。管理规范是“体现与确定人们之间相互联系以及他们各自行为模式的规范和原则,包括准则、规范、风气等。”[6]校园管理准则、规范是在特定的校园活动领域中,以法律为基础,围绕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规的制度体系。通过准则、规范的制定,使大学生建立起对行为准则、规范的尊重,同样锻造出大学生自律自治的精神。风气即风尚习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7],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风气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训、校风以及大学精神之中。好的风气可以使人快速地到达成功的彼岸,不好的风气只能使人半途而废。

3.管理手段。奖罚制度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奖励或惩罚这两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强化方式去影响或造就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行为的教育手段。就奖励而言,它意味着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与行为的积极肯定,可以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具有明显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恰当的奖励可以对学生起导向的作用,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标准塑造自己,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惩罚作为对学生错误认识与行为的否定与纠正,与奖励手段一样具有强化教育意义,区别仅在于强化的方法与方向的不同。

(五)关系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价值与活动的联结及其相互作用的状态,它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中介,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5]和谐的师生关系易于建立一个师生“同欢共悲”的情感场,学生从内心愿意甚至渴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去识别教师的理性与情感,同时也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激起同构的心理体验与理性反思。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能使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内部的自我需要,这实质上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无意识接受的过程。

2.同学关系。同学关系指学生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的交往关系,主要存在于班级同学之间以及与外班、外校同学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时老师和家长反复教导的事,学生不一定听从和接受,但是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的话,学生反倒容易接受。当学生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倾向与学校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时,置身其中的个体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相反,学生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会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

3. 教师关系。教师关系是指教师与教师之间为了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语言、思想、感情和行为的交往,产生和发展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师关系主要包括不同年级教师之间,各个学科任课教师之间,辅导员、机关行政人员、任课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从学生的成长方面来看,由于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还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着教师之间的关系状态。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的氛围,能为学生形成坚强团结的集体树立榜样。教师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能够间接地被学生无意识的“吸收”。

总而言之,在学校内,凡是能够运用一切现象、事物、活动与观念等手段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政治素养、价值理念的都是广义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辞海[M]. 上海:上海辞出版社,1989:505.
[2]向敏青.探微思想政治教育之隐性教育法确立的客观依据[J].理论探讨,2004,(1):1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籍印书馆,2005,1332.
[4]周晓鸿.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73.
[5]於艳萍.浅议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传承,2008,(5):76.
[6]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社会时尚与青年价值研究[M].重庆出版社,1999,117.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
下一篇论文:后现代主义对高职思想政治课的影响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