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胡锦涛:以合倡和,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两个多月后的7月1日,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
“和谐世界”是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词,它是中国外交理念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和为贵”的“和合”思想是今天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源泉。“和”之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以“合”倡“和”,意为和谐、协调、包容与合作。“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但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如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但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和谐世界”的核心在于倡导“和为贵”,当今世界不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而是一分为多、多合为一的,各国之间应该相互包容,以“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坚持包容精神,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合作,化解不同文明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善待他国,异而不斗。这是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将中华文化中的价值精髓向全世界作郑重推荐,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力量,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加强了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话语权。
“和谐世界”理念和人类追求进步、发展的普遍愿望相通,和人类的普世价值相通。它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继承传统反映现实,立足中国关照全球。“和谐世界”在政治上强调要建立一个法制世界,国家、地区、集团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友好磋商,而不以武力相威胁,按照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办事。在经济上强调共赢、共荣,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跟世界共享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中国,而且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给世界带来发展。在文化上,“和谐世界”鼓励文明的对话,主张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相互学习。这个理念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强调世界各国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之所以提出“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思想,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主流,但世界目前处于转型时期,动荡和发展不平衡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各种矛盾也在凸显,这就需要寻找更具包容性的办法,去化解矛盾,加强协调与合作。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非洲、拉美等重要地区重新焕发活力,“美式民主”遭受挑战,非传统安全需求加大了国际间的依赖等条件,为“和谐世界”理念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同时,能源安全、气候变暖、恐怖主义等全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强烈的现实需求。而从中国自身的原因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因素,曾长期游离于国际制度之外,并对战后国际秩序抱有批判、反对的意识。在外交实践中,中国扮演着革命者的角色,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逐步融入现有国际机制,特别是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中国对国际秩序的看法,对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开始发生变化,从现有秩序的批判者向有保留的认同者、建设性的融入者转变。过去是将自己置身于国际事务之外,以旁观者、造访者的姿态来看待国际局势,而现在中国更多是以国际体系的建设者、国际规则的制定参与者、国际秩序的利益攸关者身份出现。中国的身份、心态发生变化,要对国际体制的建设发表自己的主张,必须在国际社会里有自己的声音,要发挥大国的责任,维护国际体制的稳定和发展。
当然,“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主张,是不能强加于别国的,因此,要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国首先要积极进行实践。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改革、朝核六方会谈、东亚区域合作、反恐、防扩散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中国连续主办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峰会、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三大峰会,更是有力地说明了“和谐世界”既是中国外交在新时期的理想目标,也是中国外交实践的战略原则,既宣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也包含着一个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责任意识。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