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探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3.有效借鉴实用主义教育方法

如果说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浓缩为两点,那就是:在内容上更多的嫁接着东方气质;在理念和方法上更多的借鉴着西方的实用主义理论及思维模式。这些实用主义方法及理论伴随着新加坡国家的诞生也同时产生,这些德育方法也恰逢其时的影响和修复着这个新生的国家。其中比较重要和常用的方法是价值澄清法和设身处地考虑法。新加坡的文化是多元的,在德育教学中也就难免会出现文化碰撞和价值冲突现象,因此,适度的价值澄清就显得尤为必要。新加坡教育署把拉思斯提出的价值澄清法的三个阶段七个步骤简化为五个步骤:1)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2)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3)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做出选择;4)珍惜并愿意公开所作的选择;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论文检测。并依据这样的程序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上,为了避免学生按照自己的好恶去作选择,老师在大的价值趋向和原则问题上会给学生以通融和指导。这样一来,既传递了社会文化所既有的价值观,又给学生以足够的个人价值想象及选择空间。又“澄清”了学生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另外就是设身处地法,这也是影响道德价值观成型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移情移景,身临其中感受别人的情感变化,行为趋向和价值判断,进而排除自己的立场偏见来客观的分析场域,以形成合理的道德价值观。譬如:在教学上,通过家庭、学校、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道德情境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培养关怀他人的良好情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法引导学生进人情境,通过问答法、讨论法或角色扮演来达到教学目的。

三.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1.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兼容并蓄;新加坡既学习西方重民主和科学、崇尚自然和理性的精神,又注重保持灌输东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而且在东西方文化中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合其发展的具体部分,并加以揉合或改造。2.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这体现在德育的诸多方面,包括教材的设计,教学方式及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等都坚持了人本化的理念;3.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道德养成和融通顿悟;4.立体开放的教育网略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等。[2] 我国目前的社会特征和新加坡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的成功经验当然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示。

(一) 对德育内容进行重新的分层和规范

我国目前的德育规范呈现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德育内容的层次感和系统性不强。德育内容的设计从小学到初中有千篇一律的倾向,爱国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等知识几乎弥漫着德育的全过程,这样的体系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不稳合。另外,德育知识的系统性也不到位,德育所涉及的点线面之间缺乏逻辑性的衔接,与学生的认知面和认知能力不匹配,这就给德育教学带来诸多的不便;另一方面是德育内容过于规限,缺乏主体性,社会性和现实操作性。我们目前的现行的德育规范大多都是传统社会结构下的产物(譬如维系与防御色彩较浓,政治化和国家主义倾向明显)。他是一种典型的“教会顺从”的德育条款,对于规限,封闭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的维系功能。[3]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转型”,计划向市场的过渡,,民族种族宗教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原有的社会秩序与规范也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解构与风化组合。人们在领域日趋丰富,关系日益复杂,利益分配时常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必然会频繁重新架构,从而产生日趋细化的社会族群。群体的多元化导致价值趋向的多元化。这些缺乏主体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德育条款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需要做出重新的调整。对于目前的社会架构和运行特征而言,我们不仅要讲民族主义,也要谈全球意识;既要讲爱国主义,也要谈人类精神;既要讲德,也要讲得;既要讲合作,也要谈竞争;既要讲个体,也要讲集体;既要谈义,也要谈利;既要淡化政治色彩,又要强调维系功能;既要讲究含蓄的美感,又要理性摒弃淫秽文化;既要讲法制,又不能摒弃文化包容;既要弘扬民族文化,又要批判性的欣赏外来文化等;诸多的这些变化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德育规范的诸多弊端,并加以合理的嫁接和调整,以适应这一外部环境的需要。否则就很难给老师和学生以通融和引导,造成德育工作的盲目,狭隘和无序。

(二)德育教学应更加注重生活体验和融通顿悟

德育的价值和功能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现行的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验与融通顿悟能力。论文检测。

我们目前的德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互动脱节,学生与生活脱节。受功利化教育体制的影响,德育工作严重缺失,成绩被推崇,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边缘化。老师和家长就围绕成绩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加以影响,这样一来,学生一直处在被动与被监督的位置,成绩是中心,人格品质是配角,知德分离,知行脱节,真正作为生命个体的内心感受与情感诉求被淡化甚至遗忘了。未成年的学生个体,是有着强烈认知欲和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个体,他们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充满急流险滩的,能否使个体得到满足和使社会得到认可需要我们理性的疏导与激发,一味的外在压力而忽视了主体的内在属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论文检测。完整的“道德”不仅是指服从或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或规则的行为,也包含着在面临不同的情境时学生主体所做的情感判断和选择行动,进而感受生命的质感。[4]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真诚的尊重他们的主体认知与内心感受,客观的认识他们的优势与不足,科学民主的与他们互动沟通,平等的给与他们以矫正和引导。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德育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化和社会感化的过程,更是个体内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学生与生活脱节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难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不同的社会场合,处理不同的社会事务。因此,紧紧从书本上了解基本的德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观察并培养道德智慧能力。所谓道德智慧能力,就是个体对周围关系世界的融通领悟能力,他是一种具有统摄性,圆融性的领悟力,而不是分析性知解能力。[5]道德智慧的思想内涵是这样的:人自从以自然和功利两种属性融入社会以后,人的善与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扬弃,只是受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等的制约,两者表现的程度哪一个更强烈,哪一个更含蓄而已。不管如何倾斜,人性在生活中的体现仍然符合螺旋式的钟摆模型。映射到人的生命里程当中,主要经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自我提升境界,最终是一种宁静而致远,慎思而明辩,情笃而超验,坚韧而洒脱,通达而圆融的“天人合一”四个阶段。对道德智慧的深刻理解与应用,将对德育工作产生质的提升。笔者认为在这一环节,教师不仅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创设特定的情景并提出针对性地问题,时时给学生以思考和价值困惑;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在生活当中不断地观察和反思自我,进而作出适合自己的并合乎理性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理论研究

理论反思与探讨是实践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新加坡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公民道德教育改革就是从理论嫁接与反省开始的, 各种学派应运而生,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案,指导着新加坡公民教育的多元化实际,使新加坡学校德育获得复兴。可以这么说,没有道德教育的研究,就没有轰轰烈烈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运动的成功。我国的德育教育理论研究常常犯两方面错误:一是受传统哲学中本质主义思维模式影响,对德育内涵和内容的分析与界定往往是想方设法使它具有终极性和确定性,缺少主观的推理和逻辑分析。因而在实施层面也就容易造成“顺从”和患得患失的心理。二是经验主义多于理性批判主义。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主义是狭隘的,也是有害的,只凭经验和感受不可能为学校德育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因此,我们要结合“转型”期的社会基本特征,动员广大教师都来关心、参与德育,鼓励德育工作者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德育理论研究,使传统道德价值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社会主流文化与学校德育核心融合起来,德育内在理论规律与现实实践连结起来,积极探索和建构具有时代特征、富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以指导变革时代的德育实践。


参考文献:
[1]新加坡教育署编:《公民与道德课程标准》.[M].新加坡教育出版署1991年版.
[2] 苏丽君著:《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及启示》.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7月.第四期刊.
[3]吴康宁编.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德育的必由之路.[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吴安春著.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3-97
[5]刘惊铎著.道德体验论.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第88页.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校园网络暴力问题初探
下一篇论文: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