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这些在外创业温岭子弟虽然生在温岭,长在温岭,秉承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创新务实”的温岭精神。
关键词:温岭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都有其由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精神,成为一代代人相传和发扬的精神支柱和事业脊梁。温岭人也有其与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德和地方特色的精神财富,主要是: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创新务实、兼容并包、团结协作、平和理财。
1.吃苦耐劳
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温岭人创业的法宝。吃苦耐劳,行遍天下,干别人不愿干的苦活,赚别人看不上眼的“小钱”。这是温岭人创业时的真实写照。说到温岭人会吃苦,看看新华社高级记者陈大斌在《推动力》一书中的描述:“一个高个子的姑娘,在那里(指北京宣武门)卖了几年豆腐,不少当地人都认识她。只有不到两米宽的一个小摊,可豆腐干、豆腐皮、豆腐丝、炸豆腐、黄豆芽、绿豆芽,她备的货物品种繁多,质量也好。她人年轻,手脚勤快,待人特别和善,操着一口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大妈、大叔地喊着,很招人喜欢,多有回头客光顾。不管冬夏,天一亮她就从城郊蹬着沉重的三轮车,运来大包小包的货物,一直要卖到中午,才空着肚子拉着空车往回走。论文参考网。下午和夜间又要磨豆腐、生豆芽,准备明天的货物。她说,天天要熬到后半夜,一天睡不了几个钟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尤其是冬天,露天市场上,大风大雪没遮没拦地扑头盖脸地刮来,摊位上滴水成冰。姑娘的手戴着一只只能盖住手掌,露出五根指头的手套,手指根根冻得像紫红的胡萝卜,两只耳朵都冻得紫红。几年下来,姑娘的脸黑了,手脸的皮肤粗糙了”。
2.坚忍不拔
这也是温岭人的创业精神。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岭依山傍海,既有东部的滨海平原、中北部的水乡泽国,也有西南部的山区。可是,人均占有的陆地面积却很少,人口密度1250人/km2,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级市。正是资源缺少的先天不足,铸成了温岭人个性。虽然资源贫乏,但他们不悲不叹,不等不靠。为了生存,他们坚强不息。温岭人的个性已融入了山的硬气和海的大气,具有典型的台州式硬气。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宣传片《阿强的故事》讲述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个中国农民的变化,其原型是温岭市松门镇石板殿村的青年渔民徐恒德,人家都叫人老恒,是温岭市委党校九六级本科班学员。他为了探索深海网箱养殖技术,投入巨资在大陈海域创业。(97)11号台风使他血本无归,所有的设施被台风刮走了。他没有歇手,失败了再来过,又从零开始起步。以后几年由于还处在摸索阶段,是投入期,投多收少,无多少收益。直到2004年丰收在望,可是13号台风又给他带来了毁灭性损失,他也不气馁。今年三月温岭市人代会期间,笔者遇见他,问他深水养殖有否还搞?他回答很爽快:照养不误。这就是“台州式硬气,有点‘迂’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新时期的温岭人要永远珍惜和坚持这种精神,要摆脱小打小闹、家族制的束缚,不屈不挠地攀登现代市场经济的崇山峻岭,攻克科技、品牌、营销、管理、市场、融资和人力资源等一个个难关。
3.创新务实
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使温岭人敢走天下路,敢为天下先,创造出许多第一:温岭是工商部门批准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诞生地;农村民主恳谈的发源地;全国第一个用民主恳谈的形式来决定企业外来民工的工资,很好地解决了劳资双方由于工资报酬不合理引起的劳资纠纷。温岭人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一种求实求真的具体体现。论文参考网。说起股份合作制这一体制创新,对温岭人来说应是苦涩的。在那个年代,为了给个体企业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地方各级政府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准许个体企业“戴红帽子”,在工商部门登记时写上“集体”的字样。红帽子企业不是白戴的,而是要付出代价的,须交给集体一笔不菲的“小费”。温岭人是讲求实在的,也是很精明的,既要戴上红帽子,又要少交费,省钱省心,于是就有了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温岭县牧南工艺美术厂。谈到当时被登记为“农民联营集体”企业的温岭牧南工艺美术厂,昔日的厂长,今日台州宝利特鞋业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陈华根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和朋友三个人合伙办了一个厂,厂名挂在大队里,要向大队交钱,还须听大队的话,并要安排他们的亲戚朋友。结果是我们的生意没做成,人家给我企业配齐了人,我们几个合伙人却没有自主权。我们要办个厂,挂个大队的牌子,交点钱,但不让大队插手,抱着这样的想法,找人商量帮忙给出个主意。到温岭工商局办工商登记,有人给我们出了个主意,登记成合伙联营,既算集体,又与大队、生产队都没有关系。正是温岭人实在,干部群众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得精神,才有了全国第一家经工商部门登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后来政策放开了,特别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姓资姓社的争论停止了,红帽子的作用消失了,副作用却越来越多。精明实在的温岭人就把红帽子扔到一边去。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党的十五大明确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性质和地位后,温岭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却越来越少了。
4.兼容并包
这也是过去二十多年温岭发展的法宝。据统计,目前约有40万温岭人在外创业;也有40万外来民工在温岭,为温岭发展做贡献。这些在外创业温岭子弟虽然生在温岭,长在温岭,秉承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创新务实”的温岭精神。他们也吸纳了当地人民优点,学习当地的长处。并把二者融合,实现并包兼容,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温岭横峰镇,以前并不生产鞋子。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温州鹿城区一带家庭作坊式鞋业工厂较普遍。该镇马鞍桥村有一位农民在温州做小生意,他看到许多温州人因做鞋而致富。这位农民回到老家后,用做小生意积攒的钱,去温州卖来塑料鞋底和猪皮缝制的带子,模仿温州人偷偷地做起鞋子来。这种简陋的凉鞋当时被称为“皮筋凉鞋”,在市场上很抢手。当时生产者怕把带子缝在塑料鞋底子上的技术被别人“偷去”,把自己反锁在楼上,关起门窗偷偷地做,天不亮就背上夜间做好的几双鞋上温岭城关去卖。这样这位农民就率先富起来了。毕竟纸是包不住火的,马鞍桥村有一位农民由于做皮筋凉鞋而富,在横峰一带传开了。温岭人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聪明的横峰人看到有人做鞋而富,于是纷纷仿效,你也做我也做,横峰就这样成为温岭的鞋业主要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5亿双。目前,横峰鞋业已达到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一家办起鞋厂,与之配套的鞋带、鞋底、鞋帮、鞋衬,连鞋眼扣、缝鞋的丝线、粘合的鞋胶都有人专业生产的。正因为温岭的“兼容并包”,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发扬和光大了温岭精神,创新和发展了温岭精神,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