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直译,意译,转译或是补偿手段,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再见原文的意义情感形式和美感,任何方法都是可行的,而补偿也是沟通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障碍和鸿沟的一种变通。”(付华军,2006:213)反过来说,为了让译文能充分再现原文的意义情感效果的许多变通手段也都可以视为翻译补偿。
许渊冲是我国当代知名的翻译大师,他翻译的《西厢记》不仅“三美俱备,并且在符合原文深层意义的基础上,大胆又不失精确地进行了第二次创作,使译作同样音韵优美,语言雅致,丝毫不逊色于汉语原作”(党争胜,2007:92)。 他在处理《西厢记》中众多的叠词时,非常重视对原文音美和形美的补偿。他主要采取了异类补偿的方法来使译语读者取得与原文读者相类似或对等的声音效果。
异类补偿是指使用与原文文本不同的语言手段对原文本中对应的或非对应的成分进行补偿。“受语言差异的束缚,译者有时不能运用完全相同的语言手段再现原文的信息,遇到这种情况,他可以选择与原文不同的表现手法传递其言外功能。”(Hickey,1998:18)由于英汉叠字差异过大,不可能用英语中叠字来传译汉语叠字中的音美。但可以使用英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头韵“alliteration”来补偿汉语叠词的音效,因为头韵法有明显的重复感,强烈的节奏感和优美的和谐感,它是英语最古老最常用的修辞法,它与汉语的叠音词一样有着明显的修辞效果。比如, 在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 许渊冲经常用头韵来补偿原文的声音效果的损失。如:
扑剌剌宿鸟飞腾,
颤巍巍花梢弄影,
乱纷纷落红满径。
The birds which asleep fly up with fluttering wing,
And moonlight play with shadows of the shivering tree.
Shower by shower fall red blossoms of late spring.
在这一段中,“fly”和 “fluttering”中都有个 “fl” , 这个音的重复出现让人产生了鸟儿飞腾,树枝轻摇的听觉效果,同样第二句和第三句中“sh” 音的重复,也让人联想出花好月圆之夜,才子佳人幽会之际,那种紧张神秘而又安静美好的气氛。
有时为了创造出头韵那种和谐感和节奏感,译者还特意重复某个动词或形容词,以加强译文的音韵效果。如:
颤巍巍竹影走龙蛇,
虚飘飘庄生梦蝴蝶。
絮叨叨促织儿无休歇,
韵悠悠砧声儿不断绝。
痛煞煞伤别,
急煎煎好梦儿应难舍。
冷清清咨嗟,
娇滴滴玉人儿何处也?
The bamboo’s shadow shivers, shivers like wriggling snake;
My fancy wafts and wafts like a dreaming butterfly.
The cricket chirps and chirps all the night long awake;
The washerwomen’s pounding spreads, spreads far and nigh.
Acute acute my grief at heart;
Painful and painful from my dream to be torn apart!
Lonely, lonely I sigh: O where,
O where is now my charming, charming lady fair?
“颤巍巍”“虚飘飘”“絮叨叨”“韵悠悠“四个叠词分别摹状了风过竹动,主人公从梦中惊醒,听到促织鸣响,远处捣衣之声不绝于耳的情状,译者把它们翻译为动词,并加以叠置,强化了原文的动态效果,也同时形成了头韵“sh” “w” “ch”,增添了原文的音响效果。而“痛煞煞”“急煎煎”两个叠词描摹出张生在羁旅途中相思成疾,寂寞难挨的心情,所以译者把它们译成了重叠的形容词,“冷清清”“娇滴滴”两词则根据句法需要分别译成了重叠的副词和形容词。 无论是重叠的动词,形容词还是副词,都丝毫没有影响到译文的流畅明白,反而使译文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除了用头韵来补偿叠词的声音效果外,许还尝试着用谐韵和辅音韵来补汉语原文中的叠词的音韵效果。谐韵,(assonance)是指只重复元音,不重复其后的辅音。而辅音韵(consonance)是指只重复最后最后辅音节。两者都能够增强语句的节奏,形成韵律。比如:
“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
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
When we met last,
Flowers fell fast,
The green moss was dotted with petal red.
After we parted
The broken-hearted
Evening mist congeals into leaves dead.
原文对比描写了相见时和别离后不同的场景和心境。“纷纷“点出了相见时的急切和欢喜,“萧萧”刻画了别离后的哀怨和悲凉。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在译文中,为了渲染这种美丽和无奈的意境译者用 “moss”和“dotted”,“petal”和 “red” “congeal”和 “leaves”“evening” “mist” 形成谐韵,而 “last”和 “fast”, “parted” 和“ hearted”“red” 和“dead”分别形成辅音韵。这些韵律的使用使得译文音韵工整,努力向原文看齐,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音韵美。
除了英语中的音韵以外,许渊冲还用了英语中的拟声词来译汉语中的叠词,尤其是模拟声音的叠词。比如,在“似呖呖莺声花外啭”,把“呖呖”翻译成拟声词“warbling” 整句译为“Like an oriole warbling’ mid the flowers.”把 “ 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低, 似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翻译成“the strain seems strong like the clash of horsemen’s sabers short and long;……Then it is low like lovers’ whispers about what we do not know”等等。
以上各种补偿原文叠词音韵之美的的方法都是借助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有效地弥补了译文在声音效果上的缺损。当然在翻译古典诗词中,译者要考虑的远不止于音韵效果的对等,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义是追求声音效果的基础,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和声音效果而以形害意,以音害意,忽略了意义表达和意境营造就得不偿失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