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21菌株灌根处理的农科1号发病变化趋势与R31菌株处理的一致(表2)。在5月份至7月份期间,TR21菌株灌根处理的发病率与清水对照处理的相近,差异不显著;到8月份,前者发病率增长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在9月份和10月份显著低于清水对照。TR21菌株灌根处理防治农科1号香蕉枯萎病的效果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到试验结束时,防效为60.25%。
表2 不同月份TR2菌株灌根处理对农科1号的枯萎病防治效果
月份
Month
|
发病率(%)Disease incidence
|
防治效效(%)
Control effect
|
TR21
|
CK
|
5月 May
|
0.00 a
|
1.56 a
|
100.00
|
6月 June
|
1.45 a
|
4.69 a
|
69.08
|
7月 July
|
5.80 a
|
7.81 a
|
25.80
|
8月 August
|
7.25 a
|
12.50 a
|
42.03
|
9月 September
|
8.70 a
|
21.88 b
|
60.25
|
10月 October
|
8.70 a
|
21.88 b
|
60.25
|
Controleffect of TR21 strain on Panama disease at different months
table22.3 TR21+R31灌根对农科1号的枯萎病防治效果
TR21+R31灌根处理对农科1号的枯萎病起到明显防治效果(表3)。TR21+R31处理区,5月份至7月份发病率均为0,其中7月份的发病率与清水对照处理的差异显著;8月份至10月份的发病率则与清水对照处理的差异极显著中国论文网。防效结果表明,TR21+R31混合灌根处理后,5月份至7月份防治效果均保持为100%,随后开始下降,但至10月试验结束时仍维持较高水平,达到78.90%。
表3 不同月份TR21+R31灌根处理对农科1号的枯萎病防治效果
月份
Month
|
发病率(%)Disease incidence
|
防治效效(%)
Control effect
|
TR21+R31
|
CK
|
5月 May
|
0.00 a
|
1.56 a
|
100.00
|
6月 June
|
0.00 a
|
4.69 a
|
100.00
|
7月 July
|
0.00 a
|
7.81 b
|
100.00
|
8月 August
|
1.54 A
|
12.50 B
|
87.69
|
9月 September
|
4.62 A
|
21.88 B
|
78.90
|
10月 October
|
4.62 A
|
21.88 B
|
78.90
|
Controleffect of TR21+R31 on Panama disease at different months
table32.4 生物防治的经济效益分析
以第1年的新植农科1号平均单株产量约为30 kg、田间平均售价均为1.6元/kg,对试验进行经济效益分析:R31菌株灌根处理区的预期产量2220 kg,预期产值3552元,枯萎病产值损失144元,经济损失率4.05%,折合每667 m2经济损失率6.57%;TR21菌株灌根处理区的预期产量2070 kg,预期产值3312元药学论文,枯萎病产值损失288元,经济损失率8.70%,折合每667 m2经济损失率15.13%;TR21+R31灌根处理区的预期产量1950 kg,预期产值3120元,枯萎病产值损失144元,经济损失率4.62%,折合每667 m2经济损失率8.53%;清水对照处理区的预期产量1920 kg,预期产值3072元,枯萎病产值损失672元,经济损失率21.88%,折合每667 m2经济损失率41.03%。利用R31菌株、TR21菌株、TR21+ R31进行生物防治每667 m2经济损失减少率分别为34.46%、25.90%、32.50%。
3 讨论
从农科1号生长的前中期开始,利用2株内生芽胞杆菌R31菌株和TR21菌株单独施用或混合施用,进行香蕉枯萎病田间防治,至收获期止,R31菌株、TR21菌株、TR21+R31灌根处理的最终防治效果分别为81.47%、60.25%和78.90%,防效与菌体的接种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TR21+R31处理区的农科1号初始总死亡率达到30.53%,高于其它处理,但通过灌根处理后,枯萎病得到有效控制,防治效果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虽然最终的防效比单独施用R31菌株的略低药学论文,但差异不显著,是否R31菌株与TR21菌株的混合施用存在一定的增效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农科1号品系香蕉是一种对香蕉枯萎病具有抗性的新品系,在广州南沙万顷沙、番禺和中山等香蕉种植区的最高发病率只有20%[11],在珠海地区田间对枯萎病的抗性也明显优于巴西蕉。但在试验开始时,无论是对照区还是处理区,农科1号的发病率都超过20%,并与巴西蕉相当,这可能与本试验区的病原菌有关,从本试验区分离的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对香蕉和粉蕉的侵染能力比珠海其它香蕉种植区及湛江香蕉种植区分离的同一生理小种的香蕉枯萎病病原菌都强(另文报道)。由此可见,单独通过抗病品种防治香蕉枯萎病,存在一定的区域限制;而生防菌与抗病品种相结合,则能弥补抗病品种在应用上的缺陷。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ZHONGQun-you, ZHENG Zhuo-hui, PENG Zeng-ming, LU De-quan. Study on the biocontrol ofFusarium vascular wilt[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7, 7:64-6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