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论文

印楝素与鱼藤酮混剂毒效测定研究_混配

时间:2013-01-04  作者:凤舞剑,陈佰桥

论文导读::农药复配剂的室内毒力测定是复配剂筛选的重要步骤,通过室内筛选可以得到大量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数据。本研究针对蔬菜生产中常见目标害虫小菜蛾为例,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印楝素与鱼藤酮最佳混配比例分别为4.4: 1 ,生产上可使用1000~1500倍。
论文关键词:印楝素,鱼藤酮,混配,毒力测定,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小菜蛾,采用蛭石萝卜苗法饲养。挑选健壮饱满的萝卜籽,用消水浸泡约10h后,均匀播撒在蛭石表面,再覆盖一薄层干蛭石,保持适当的湿度和光照,使之发芽出苗。将萝卜苗放入羽化后成虫密度较高的养虫笼内收集虫卵,孵化后于温度在25士1℃,相对湿度在65%~75%条件下饲养,以3龄幼虫为试验对象。

1.2 供试药剂

室内毒力测定供试药剂:(1)40%印楝素原药(云南中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生产),(2)50%鱼藤酮原药(为中国河北天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1.3 室内毒力测定

1.3.1 单剂的毒力测定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混配,将40%印楝素原药、50%鱼藤酮原药按有效成分0.15、0.45、1.35、4.05、12.15 (a.i.)mg.L-1配制成系列试液,置烧杯中待用。浓度范围在能引起供试昆虫死亡率在10%~90 %之间。然后参照FAO推荐的叶片浸渍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测定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印楝素和鱼藤酮的性质,采用叶片药膜法。将印楝素和鱼藤酮原药用丙酮配制成高浓度的母液,使用时再用0.5%的Triton X-100稀释成所需要的浓度和配比。将甘蓝叶片用洗涤灵洗干净后,浸在系列浓度的药液中10S,取出后,垂直挂于铁丝上阴干论文提纲怎么写。将阴干的叶片分别放在培养皿中,每皿放10头3龄幼虫。保持25士1℃,在48h后检查死亡率。

1.3.2 混剂的联合毒力

1.3.2.1 最佳配比的筛选

按比例混合(crafte)法进行最佳配比的筛选。以单剂的LC50值为基础,设l1个浓度梯度及空白对照共l2个处理进行测定,其中各处理两单剂比例(如表1)(以各自LC50值为100%,然后1O等分,分别计算在各比例中的含量)。每个配比的药液按上述方法进行毒力测定,处理后48h检查死、活头数,求出各配比的毒效比率。

各处理测定结果计算公式如下:

预期死亡率=A农药LC55值实际死亡率×A农药所占比例+B农药LCso值实际死亡率×B农药所占比例

毒效比率=实际死亡率/预期死亡率

其中A、B农药LC55值实际死亡率及混用的实际死亡率都以测定三组的平均校正死亡率来计算。

毒效比率>1.25表现增效作用,毒效比率<O.75表现拮抗作用,毒效比率在1左右为相加作用。

1.3.2.2 最佳配比的联合毒力测定

最佳配比筛选出来后,再进行最佳配比混剂的室内毒力测定,测定方法同上,然后采用孙云沛等(1960)提出的计算联合毒力的方法求其共毒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共毒系数CTC={(1/混剂LC50 )/[(1/单剂A的LC50)×A的含量]+[(1/单剂B的LC50)×B的含量]}×100。共毒系数(CTC)接近100表示相加作用,明显大于100表示增效作用混配,显著小于100表示拮抗作用。

1.4 田间药效试验

田间药效试验于地点选在江苏省徐州市九里汉王乡试验基地,土壤类型为壤土、肥水充足、生产管理措施一致。小区面积和重复:每小区面积30㎡,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施药方法:2007年09月27日施药,应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孔直径0.7mm。试验时甘蓝处于包心前期,小菜蛾发生初盛期,平均每株有幼虫3~4头。试验期间平均气温17.7℃,药后无明显降雨。调查时每小区采取五点取样法,每点3株,共计15株。如果总虫口数量不够50头,适当增加调查的株数。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1d、2d、3d各调查残留虫量,计算虫口减退率,以对照区虫口增减率校正防治效果,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法比较处理间药效差异的显著性。

校正死亡率采用如下公式:

校正死亡率(%)= (处理前后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处理前后对照区虫口增长率)/(100+处理前后对照区虫口增长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剂毒力测定结果

单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农药对小菜蛾毒力大小排序为鱼藤酮>印楝素.鱼藤酮毒力较高,为LC50为7.2380mg.L-1,印楝素毒力比较低,LC50为362.9124 mg.L-1。印楝素的毒力指数相对较低。

表1 对供试药剂(单剂)的毒力比较

 

药剂名称

毒力回归方程

LC50/ mg.L-1

LC50的95%置信限/ mg.L-1

相关系数

印楝素

Y=3.0412+0.7652x

362.9124

290.2184-461.5158

0.9997**

鱼藤酮

Y=4.1282+1.0142x

7.2380

5.1633-11.0184

0.9971**

2.2 印楝素与鱼藤酮对小菜蛾毒力最佳配比的筛选

以两单剂LC50近似值(印楝素取363.0000 mg.L-1,鱼藤酮7.2000 mg.L-1)为100%,采用交互测定法进行筛选,处理设置与试验结果见表2混配,从表2可以看出,最后三组随着鱼藤酮浓度的增大,毒效比率一直在增大,从这种趋势看,印楝素与鱼藤酮最最佳配比很有可能小于5.60:1,为了更进一步找出印楝素与鱼藤酮最佳配比,我们把印楝素的比例降低为8%、6%、4%和2%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表3)论文提纲怎么写。结果表明印楝素与鱼藤酮有效成分的最佳配比为4.38:1,毒效比率达到1.94,增效作用最强。参照最佳配比结果,实际以印楝素:鱼藤酮=4.4:1混配,测定混剂室内毒力结果列于表3。从表3可以看出印楝素与鱼藤酮按有效成分4.4:1比例进行混配,增效作用明显,共毒系数达348.1075。

0.32%印楝素EC和0.9%鱼藤酮EC按有效成分的最佳配比4.4:1进行混配连同单剂一起进行田间实验。处理设置与试验结果见表16,从表16可以看出,2.5%鱼藤酮EC 500防治牛蒡长管蚜显示出高效、快速的特点,药后3、7d防治效果就超过了92%,在控制牛蒡长管蚜猖獗发生上仍然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药剂。0.32%印楝素EC500倍药后3、7d的防治效果只有61%~72%%,印楝素与鱼藤酮按有效成分24:1比例进行混配后的1000、1500倍液药后3d、7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91%,生产上可使用1000-1500倍。

表2 印楝素与鱼藤酮混用最佳配比的初步筛选

 

组别

P(A)+p(B) / mg.L-1

印楝素与鱼藤酮的有效成分含量比

实际死亡率/%

预期死亡率/%

毒效比率

1

363.0000+0.0000

49.09

49.09

1.00

2

326.7000 +0.7200

453.75:1

50.30

49.33

1.02

3

290.4000 +1.4400

201.67:1

49.70

49.58

1.00

4

254.1000 +2.1600

117.64:1

52.73

49.82

1.06

5

217.8000+2.8800

75.63:1

54.55

50.06

1.09

6

181.5000+3.6000

50.42:1

57.58

50.31

1.14

7

145.2000 +4.3200

33.61:1

59.39

50.55

1.18

8

108.9000 +5.0400

21.61:1

61.82

50.79

1.22

9

72.600 +5.7600

12.60:1

66.67

51.03

1.31

10

36.3000+6.4800

5.60:1

81.21

51.28

1.58

11

0.0000 +7.2000

51.52

51.52

1.00

表3 印楝素与鱼藤酮混用最佳配比的进一步筛选

 

组别

P(A)+p(B) / mg.L-1

印楝素与鱼藤酮的有效成分含量比

实际死亡率/%

预期死亡率/%

毒效比率

2

29.0400+ 6.6240

4.38

99.39

51.33

1.94

3

21.7800 +6.7680

3.22

78.18

51.37

1.52

4

14.5200+6.9120

2.10

76.36

51.42

1.49

5

7.2600+7.0560

1.03

69.09

51.47

1.34

表4 印楝素与鱼藤酮有效成分24:1混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

 

印楝素与鱼藤酮配方(a.i.)

毒力回归方程

LC50/ mg.L-1

LC50的95%置信限

相关系数

共毒系数

4.4:1

Y=4.0217+0.9650x

10.3221

6.6251-18.6153

0.9959**

348.1075

表5 印楝素与鱼藤酮及其混剂(印:鱼=4.4:1)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处理

 

 

药前基数/

头.5株-1

 

 

药后1d

 

 

药后3d

 

 

药后7d

 

 

 

 

死亡率/%

校正防效/%

 

 

死亡率/%

校正防效/%

 

 

死亡率/%

校正防效/%

0.32%印楝素EC500

 

 

822

 

 

57.42

61.34

 

 

61.92

67.24

 

 

65.45

71.96

2.5%鱼藤酮EC 500

 

 

902

 

 

84.81

86.21

 

 

91.35

92.56

 

 

92.02

93.52

混剂(印: 鱼=4.4:1)800

 

 

855

 

 

87.13

88.32

 

 

93.92

94.77

 

 

95.79

96.58

混剂(印: 鱼=4.4:1)1000

 

 

964

 

 

84.65

86.06

 

 

91.70

92.86

 

 

93.78

94.95

混剂(印: 鱼=4.4:1)1500

 

 

725

 

 

84.55

85.97

 

 

90.34

91.69

 

 

92.41

93.84

混剂(印: 鱼=4.4:1)2000

 

 

784

 

 

78.95

80.89

 

 

83.16

85.52

 

 

85.33

88.10

对照

 

 

917

 

 

(10.14)

(0.00)

 

 

(16.25)

0.00

 

 

(23.23)

0.00

3讨论

室内毒力测定的供试虫源,采用室内饲养,生理条件一致,保证处理结果的可信度。室内毒力用DPS2000软件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机值分析混配,保证测定数据的精确性。印楝素与鱼藤酮复配可以作为治理害虫抗药性的一项措施,但在田间使用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复配剂能否对害虫抗药性的发展起延缓和增效作用,只能以田间实际应用的情况为准。复配剂延缓害虫抗性发展,可能与相应两个单剂的作用机理和代谢途径不同有关,两种不同药剂复配合理,可以有效地延缓害虫对复配剂中任何一种单剂的抗性发展。

本研究虽未对两药剂中的活性与非(或低)活性结构进行更系统的试验,但基于己获得的试验结果,建议研究部门,在今后混剂的研制和开发中,应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开发好的混剂产品,充分发挥混剂的优势;农药管理部门,也应慎重审批,保证农药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剑,吴文君.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1):97-104
[2]陶岭梅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二化螟的生物活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291-294
[3]陈素清等.0.5%印楝素微乳剂防治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07,9(1):46-47.
[4]吴文君主编.农药学原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8: 140-144.
[5]张志祥等.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稳定性比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028(001)125-12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论文:椎管内麻醉下地佐辛、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中的镇痛对比
医药卫生分类
护理论文 医学论文
药学论文 医学检验论文
相关药学论文
最新药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药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