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也是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重要前提。重点探讨不同居民群体在生活源头分类行为上的差异。社会人口统计变量。源头分类行为意向。
论文关键词: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社会人口统计变量,行为意向
1 引言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已经被认为是我国生活垃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重要前提。但从我国实施的情况看却步履维艰,效果也不理想。如我国曾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等8座城市实施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试点工作,但没有一座城市把垃圾源头分类持续的运行推广,并植入民心。总体而言,我国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仍为原始的混合收集、混合清运、混合处置方式。究其原因,除居民整体环境意识不高,没有养成源头分类习惯等原因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对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意愿及行为也存在差别。为了探究其间的不同,本研究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等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为研究内容,重点探讨不同居民群体在生活源头分类行为上的差异,以期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提供决策参考。
2相关研究综述
2.1 社会人口统计变量
社会人口统计变量是描述一特定族群的特性,
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等。Stern(2000) [1]认为,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不仅可以反映人们对于生活垃圾管理问题的认知与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它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与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的关系并没有得到统一到结论。在诸多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中,很多研究指出性别和环境行为有关,女性比男性更环保。许多学者的研究,如Webster (1975) [2]、Vining和Ebreo (1990) [3]、Hopper 和 Nielson(1991) [4]、Oskamp等(1991)[5]以及Gamba 和 Oskamp(1994) [6]等均证实了性别与生活垃圾管理中的循环利用行为显著相关,同时研究也发现参与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龙源期刊。
除性别外,很多研究发现,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社区类型等因素都和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相关。Vining 和 Ebreo(1990) [3]和Lansana (1992) [7]指出年龄和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显著相关,并且年长者更愿意实施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然而,Gamba 和Oskamp (1994)[6] 、Mohai和Twight(1987)[8]的研究却发现年龄和循环利用行为之间为弱负相关。
很多研究发现居民收入与生活垃圾管理行为中的循环利用行为显著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并且高收入的居民比低收入居民更有可能参加生活垃圾管理项目、实施生活垃圾管理行为[3,5,6,9]。
受教育程度与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的相关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证实,并且认为受教育程度可以作为预测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的一个变量[2,3,7]。Weigel(1977)[10]研究发现循环利用项目的参加率与教育和职业有关,受过良好教育、工资水平高以及相对年轻的人,更愿意实施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对此,Robert [11]也有类似的发现。Robert曾经对加拿大安达略省南部的Halton地区Aldershot城市居民进行是否愿意实施源头分类和垃圾循环利用等生活垃圾管理行为进行调查。该地区附近有一处垃圾填埋场,而且在他进行该项研究时,一座新的垃圾填埋场即将在这里兴建。通过调查研究显示,该地区居民在生活垃圾问题上的意识明显高于那些远离垃圾填埋场的居民,同时此地居民实施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的积极性比其他居民也好很多,参加率高达96%(其他地区的居民参加率仅为60%)。另外,他还发现,已婚、受过高等教育、收入高的人更有可能参加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项目,如源头分类、循环利用等。
Dietz等(1998)[12]对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与环境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环境行为的关系有比较一致的结论,而其他变量如种族,则具有较弱的或者不太一致的关系。与环境行为关系最强的是年龄,教育程度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变量。对性别的研究通常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关注与环境有关的行为。
然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也有很多学者对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与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显著相关这一说法提出质疑,认为两者的关系并不稳定[3,4,5,6,]。Neuman (1986) [13]研究指出教育程度、收入等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与环境行为没有关系。然而,Olli等人(2001)[14]的研究却发现: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中年龄、收入水平与生活垃圾管理行为显著相关,并且年龄大且收入水平低的人更有可能实施生活垃圾管理行为。Van Liere和Dunlap(1980)[15]的研究结论认为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要研究环境行为,最好是研究具体的某种环境行为,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或源头分类行为,此时,人口统计变量对这种具体的环境行为的预测能力明显增强。
2.2 源头分类行为意向
Fishbein和 Ajzen[16]在他们的理性行为理论中对行为意向做了如下定义: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 BI) 是指行为趋向的意向,为做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和行动动机。Gollwitzer(1990) [17]将行为意向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目标意向(Behaviorobject intention, BOI),一个是执行意向(Behavior executive intention,BEI),它的这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支持, 但关于该假设的验证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即采用Gollwitzer的做法,将行为意向分为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两个维度。目标意向指的是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结果意向,如分类收集废旧塑料、分类收集废纸等;执行意向指的是对为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所要付出的一种行为意向,如牺牲自己的时间进行源头分类,付出劳动和精力进行源头分类等。
3研究假设
虽然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与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的关系还没有没有得到统一到结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但是它对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龙源期刊。Van Liere和Dunlap(1980)[95]的研究结论认为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要研究环境行为,最好是研究具体的某种环境行为,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或源头分类行为,此时,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对这种具体的环境行为的预测能力明显增强。有些学者认为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不仅可以反映人们对于生活垃圾管理问题的认知与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它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1]。Webster(1975)[2]、Vining & Ebreo,(1990) [3]、Hopper & Nielson(1991) [4]、Oskamp et al.,(1991) [5]、Lansana (1992) [7]和Gamba & Oskamp,(1994) [6]等均证实在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中,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对循环利用行为的显著影响。
鉴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还没有系统地实施,本研究认为,直接探讨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与源头分类行为的关系,在行为变量的测量和数据获得上将会存在一定偏颇。而通过了解居民对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意向,探讨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与行为意向的关系,将会更好的诠释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根据以上综述,本研究提出假设关系如下:
H1:目标意向因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H11:目标意向因性别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H12:目标意向因年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H13:目标意向因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H14:目标意向因收入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H2:执行意向因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H21:行意向因性别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H22:行意向因年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H23:执行意向因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H24:执行意向因收入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4 研究过程
根据文献研究和相关专家、居民的访谈,本研究在对研究变量进行选取的基础上进行问卷的开发。问卷一共包括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源头分类行为意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包括6个调研题项,第二部分为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包括4个调研题项。问卷中所有题项的生成主要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居民生活垃圾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修正。本研究的有效样本共716份。通过随机抽取大连市不同区域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将调研问卷随机的发放给学生,学生将问卷带回家中,家长将问卷填好后学生将问卷交给老师。通过这种方法,总共获得有效样本618份;其余98份有效问卷通过随机抽取大连市物业小区8处,在小区物业的帮助下,由小区居民填写。本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