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R&D活动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时间:2012-07-01  作者:赵利,王振兴,李欣
基于上述观点,本文认为R&D活动的就业效应呈现S型趋势(见图2)。图2中毕业论文模板,横轴T表示时间,纵轴Y表示R&D的就业效应。从性质上看,R&D活动属于资本密集型。在研发初期OT1

Y

技术落后国家主要处于R&D资本积累阶段,R&D活动所带来的就业效应有限,因而R&D就业效应曲线较为平缓;随着R&D存量的不断积累,资本深化及设备多样化使得技术落后国家的分工不断深化,就业弹性增大,社会整体就业情况得到改善,R&D就业效益曲线变得相对陡峭且在T2点达到巅峰。之后,在制度安排保持不变的条件下,R&D活动对就业的促进效应会逐渐趋于平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如沃森等人所说的“后发经济诅咒”[43],就业水平可能会恶化,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图2 R&D活动的就业效应曲线

2.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二次方程模型如下:

(5)

由于本文数据已选用了R&D资本存量,因此不再加入滞后项。结合表3所列数据,回归结果如下:

表6 模型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T统计量

P值

lnrd

-0.500245

-7.257776

0.0000

c

6.366277

12.04581

0.0000

sqr(lnrd)

3.131551

8.193465

0.0000

R2:0.990263 A-R2:0.989046 F统计量:813.6003

依据前文所用检验方法,检验序列相关性得:

QQ截图未命名1.png

图3 残差序列相关图

三阶自相关系数与偏自相关系数都分布在虚线之间,且三阶Q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接受原假设,不存在自相关。LM检验也显示相同的结果。

表5 LM检验结果

 

F统计量

0.280899

Prob.F(2,15)

0.7593

Obs*R-squared

0.733024

Prob.Chi-Square(2)

0.6931

估计方程如下:

T=(12.04581) (8.193465)(-7.257776)

可以看出,R&D活动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也证实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实证研究可以进一步看出,R&D活动对就业的影响是多方面:一方面,R&D活动在增强资本密集度的同时毕业论文模板,对就业产生了替代作用。另一方面,从技术进步角度上看,R&D资本积累间接促进了分工的深化,就业水平得到提升;从投入角度看,在直接扩大了R&D人员就业数量同时,通过投资效应,引起了与R&D活动相关的原材料、基建设施等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就业情况得到改善。

五、主要结论

本文立足于技术落后国家R&D活动特点,从理论上分析了处于技术劣势、劳动力普遍供应过剩情况下R&D活动对就业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企业作为研发活动的主体,主动进行R&D活动的动机不强。发展中国家普遍是技术相对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进行技术模仿的空间较大,降低了企业进行研发的积极性;同时在R&D存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国家尽管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一个适合技术模仿的制度安排也会进一步抑制企业R&D投入,制度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瓶颈,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就业情况恶化。

(2)R&D活动主要通过分工细化影响就业。R&D活动所引起的技术进步反映在生产函数中表现为资本利用率的提高。技术落后国家普遍存在劳动力过剩,企业获取劳动力的价格较低,对于R&D活动带来的资本密集度提高、设备多样化,企业通过深化分工可以尽快地获得短期利润,人力资本投资受到抑制。

(3)中国的经验数据显示,对R&D活动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知识生产、人力资本提高等方面。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将其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还有待研究,古典理论中对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考察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毕业论文模板,对技术进步的研究也应该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相联系。由于我国尚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技术的影响更多地还是体现在资本方面,这也是本文分析R&D活动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指导思路。

[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6亚洲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报告》中将就业弹性下降或者经济增长的就业创造能力下降的现象称为“无就业增长”。

[②] Pissarides, C. A,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Theory”[M], London: BasilBlackwell, 1990.

[③] Fernando del Rio, “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s and Unemployment”[J],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Institut de Recherches Economiques etSociales IRES Discussion Paper, 2001, No.031.

[④] Marco Vivarelli,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M],Elgar, Aldershot, 1995.

[⑤] Petit, P., “Employment and Technical change,in P. Stoneman ed.,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Technical Change”[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5.

[⑥] Marco Vivarelli and Pinata. M, “The Employment Impact of Innovation:Evidence and Policy”[M], London:Routledge, 2000.

[⑦] Ahion, P., P. Howitt, “Growth and Unemployment”[J], 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 1994, 61, 477-494.

[⑧] James Tobin, “Full Employment and Growth:Further Keynesian Essays onPolicy”[M], Edward elgarPbn. Ltd, 1998.

[⑨]在1930年的国际劳工组织报告中,给技术性失业的定义是“技术进步引起的小部分失业,在特定时期,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变化或经济系统自发发展而无法达到(劳动市场)平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但有许多学者认为,与其他类型失业的概念相比,技术性失业的概念仍相当模糊。

[⑩] Griliches, Z, Lichtenberg, F., “Inter-Industry Technology Flows andProductivity Growth:A Reexamination”[J], Reviews of Economics Studies, 1984, 86, 324-329.

[?] Coe D, Helpman 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 EuropeanEconomic Review, 1995, 39, 859-887.

[?] Stiglitz J,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 169.

[?] Romer, P,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1990, 71-102.

[?] Grossman G,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Economy”[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1.

[?] Scherer F, “Inter- industry Technology Flow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2, 64, 627-634.

[?] Jones C, “Sources of U. S. Economic Growth in a World of Idea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 92, 220-239.

[?] Bernstein J, Mohnen P,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between U.S. and Japanese R&D Intensive Secto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 1998, 44, 315-338.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姜作陪,管怀夔:《科技进步与就业的关系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21-26页。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经济学动态》,2002第10期,第35-39页。

[21]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5年第1期,第58-67页。

[22]王文甫:《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效应分析》,《经济科学》毕业论文模板,2008年第3期,第48-57页。

[23]何平,骞金昌:《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9期,第3-11页。

[24]丁仁船,杨军昌:《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02年第12期,第36-37页。

[25]昌盛:《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2-55页。

[26]瞿群臻:《论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就业》,《运筹与管理》,2005年第5期,第126-133页。

[27]沈坤荣,耿强:《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82-93页。

[28]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第107-117页。

[29]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毕业论文模板,2003年第6期,第3-7页。

[30]李平,崔喜君,刘建:《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31] Coe D, Helpman 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 EuropeanEconomic Review, 1995, 39, 859-887.

[32] 《中国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33]吴延兵:《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7期,第1129-1156页。

[34]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第45-53页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5]吴延兵:《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7期,第1129-1156页。

[36]谢兰云:《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7]一国R&D活动,除本国自身投资外,还包括他国R&D活动通过FDI、国际贸易、技术转让等方式的溢出效应,本文将这部分排除在外,主要是借鉴张海洋(2005)等人的研究成果:我国目前对国外R&D溢出的吸收能力很低。

[38]陈清泰等的研究显示,全国500强企业中只有28家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8%。而全国企业用于R&D活动的平均支出不到销售收入的0.71%,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千分之三,2.7万家大中型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只占23%。

[39]根据毛蕴诗、汪建成等人的估算毕业论文模板,我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关键技术上的对外依存度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

[40]根据Arrow的研究,企业R&D活动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弱与R&D活动呈反向关系,即越是在基础研究阶段,企业进行R&D活动的私人收益越小于社会收益。而技术进步采用技术模仿的方式普遍会存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弊端,技术扩散效应较弱。

[41]既包括企业获取劳动力资源时用于支付员工的工资偏低,同时包括就工制度缺失造成的企业解雇员工相对更加容易。

[42]假定发展中国家企业仍存在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模仿空间。

[43]英文是“curse to the late comer”: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尽管落后国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可能失败。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黑龙江省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建议_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论文:多民族社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_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行政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