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VAR模型检验及分析
1.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方法有EG两步法和JJ法,前者适合对两变量的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后者适合在多变量的VAR 模型中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J检验。由于 、 、 等六个序列都是 序列,满足协整条件。采用特征根Trace和Max-Eigen检验,得到协整结果:模型Ⅰ、Ⅱ、Ⅳ有一个协整关系,方程Ⅲ有两个协整关系。最后各模型取标准化的协整向量, 得到对应的协整方程为(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参数估计的 值) :
表2财政支出结构与消费的协整方程
模型
|
协整向量
|
协整方程
|
Ⅰ
|

|
(-2.4368) (-4.2490)
|
Ⅱ
|

|
(-11.9858) (7.20876)
|
Ⅲ
|

|

(-15.0713) (1.24691)
|
Ⅳ
|

|

(-10.6672) (3.37279)
|
从表2中,得出以下结论:这是一个长期均衡方程,回归系数都比较显著,各系数反映了各支农项目与农村居民消费的长期弹性关系发表论文。(1)人均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每提高1%,人均农村居民消费就增加0.4967%;(2)人均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每提高1%,人均农村居民消费减少1.4605%;(3)人均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每提高1%,人均农村居民消费增加0.1038%;(4)人均农村救济费每提高1%VAR,人均农村居民消费就减少0.5314%。由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农业科技三项费是属于生产性质的支出,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可以说明财政投资性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而财政转移性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这与朱建军等[14]对地方财政支农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具体来说,事业费的挤入效应要大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的挤入效应;农村基本建设支出的挤出效应要大于农村救济费的挤出效应。
2.Granger因果检验
Johansen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1978~2008 年间, 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然而, 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基于此, 本文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再对财政支农变量与消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以此判断它们之间的短期关系。
格兰杰非因果性:如果由 和 滞后值所决定的 的条件分布与仅由 滞后值所决定的条件分布相同,即: 则称 对 存在格兰杰非因果性。格兰杰非因果性可以理解成当其他条件不变,若加上 的滞后变量后对 的预测精度不存在显著性改善,则称 对 存在格兰杰非因果性关系。
表3财政支农结构与消费的Granger因果检验
方程
|
原假设
|
样本数
|
F统计值
|
P值
|
检验结果
|
Ⅰ
|
LNSZNS不是LNRC的Granger原因
|
29
|
2.87734
|
0.07584
|
拒绝**
|
LNRC不是LNSZNS的Granger原因
|
29
|
4.23589
|
0.02657
|
拒绝*
|
Ⅱ
|
LNJBJS不是LNRC的Granger原因
|
24
|
1.26154
|
0.33734
|
不能拒绝
|
LNRC不是LNJBJS的Granger原因
|
24
|
5.67631
|
0.00543
|
拒绝***
|
Ⅲ
|
LNKJSX不是LNRC的Granger原因
|
26
|
1.69590
|
0.20168
|
不能拒绝
|
LNRC不是LNKJSX的Granger原因
|
26
|
1.95415
|
0.15517
|
不能拒绝
|
Ⅳ
|
LNJJ不是LNRC的Granger原因
|
24
|
0.46736
|
0.79392
|
不能拒绝
|
LNRC不是LNJJ的Granger原因
|
24
|
1.16455
|
0.37726
|
不能拒绝
|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从表3中,我们看到,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成为了农村居民消费的Granger原因,农村居民消费也成为了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的Granger原因;农村居民消费成为了农村基本建设支出的单向Granger原因;而无论是农业科技三项费还是农村救济费与农村居民消费都不互为增加的Granger原因。说明在财政支农结构中,转移性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不存在明显的Granger原因。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
(1)脉冲响应函数(IRF: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大小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在VAR模型中,某一个变量的冲击不仅直接影响到自身,而且会通过VAR模型的滞后结构传递到其他内生变量。
 
(a)(b)
 
(c)(d)
图1 农民消费支出对各支农项目的脉冲响应
图1给出了农村居民消费对各标准差新息的反应。在(a)中,LNRC对LNSZNS的新息在第1期的反映为0,第5期后平稳在3.6%左右。在(b)中,LNRC对对LNJBJS的一个新息在第1期反映为0,第3期达最大负值为-1.8%,后面各期基本都为负。在(c)中,LNRC对对LNKJSX的一个新息在第1期为0,以后各期除了第7、8期为正0.5%左右都为负VAR,其中第4期达最大负值-5.6%。在(d)中,LNRC对LNJJ的新息在第1期为0,从第2期到第8期都在0.8%-2%之间,第9期开始为负。总的来说,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对消费的冲击为正,幅度较大,表明事业费挤入农村居民消费;基本建设支出对消费的冲击为负,但幅度很小,对农村居民消费是挤出效应;科技三项费用对消费的冲击呈波浪型,有正有负;救济费对消费的冲击在较短期为正,但从长远来看为负。
(2)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表示的是当系统的某个变量受到一个单位的冲击以后,以变量的预测误差方差百分比的形式反映向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程度。与冲击响应分析相比,方差分解将一个内生变量的均方误差分解成各变量结构冲击所做的贡献。
表4模型Ⅰ~Ⅳ中人均农村居民消费的方差分解
|
模型Ⅰ
|
模型Ⅱ
|
模型Ⅲ
|
模型Ⅳ
|
时期
|
LNSZNS
|
LNRC
|
LNJBJS
|
LNRC
|
LNKJSX
|
LNRC
|
LNJJ
|
LNRC
|
1
|
0.000000
|
100.0000
|
0.000000
|
100.0000
|
0.000000
|
100.0000
|
0.000000
|
100.0000
|
2
|
2.745182
|
95.80779
|
0.906057
|
98.73526
|
5.165636
|
88.13262
|
0.541566
|
97.40174
|
3
|
4.938935
|
90.04705
|
1.754083
|
97.34787
|
9.532871
|
80.69716
|
1.015063
|
96.50844
|
4
|
7.260271
|
83.85796
|
1.667490
|
95.17737
|
15.85236
|
72.86180
|
1.052622
|
96.15610
|
5
|
9.321618
|
78.46057
|
1.521415
|
90.72899
|
17.49167
|
70.42643
|
1.357201
|
94.48169
|
6
|
11.12658
|
74.21341
|
1.359018
|
84.83386
|
17.29619
|
68.49921
|
1.572538
|
93.13629
|
7
|
12.66468
|
71.07147
|
1.198775
|
79.99789
|
16.23306
|
65.59081
|
1.693131
|
92.46871
|
8
|
13.96550
|
68.81766
|
1.130570
|
76.98383
|
14.42734
|
63.32807
|
1.704016
|
91.93441
|
9
|
15.05997
|
67.21691
|
1.142862
|
75.10962
|
12.62359
|
61.58467
|
2.045396
|
91.53809
|
10
|
15.98105
|
66.07248
|
1.177598
|
73.84975
|
11.11480
|
59.79854
|
3.986650
|
89.72250
|
从表4中看出,LNSZNS冲击对第1期(第1年)LNRC的方差的影响为0,随后随着时期逐渐增大;LNJBJS在第1期对LNRC方差的影响为0,在第3期达到最大1.75%,以后逐渐减小,8期后稳定在1.15%左右,总的来说对LNRC的冲击较小;LNKJSX在第1期对LNRC方差的冲击为0,在第5期最大,为17.49%VAR,以后各期又渐渐下降;LNJJ在第1期对LNRC方差的冲击为0,以后各期逐渐变大,到第10期的冲击为4.0%左右,总的来说对LNRC的冲击较小。在财政支农的四项中,从冲击大小来看,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贡献最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次之,农村救济费第三,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最小,前两项都超过10%,后两项没有超过5%;从冲击的走势上来看,第1、4项一直呈走高态势,第2、3项呈先小后高再小的倒V形状。
四、简短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1.增大财政支农力度分析表明:从长期均衡来看,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的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而且事业费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明显的长期正冲击效应;基本建设支出对消费的冲击为负;科技三项费用对消费的冲击有正有负;救济费对消费的冲击为短期正效应,但从长远来看为负发表论文。从冲击贡献来看,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贡献最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次之,农村救济费第三VAR,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最小。总的来说财政支农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为了达到财政支农效果,农村财政支出政策必须综合考虑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长短期影响, 农村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长期看应保持一定比例的稳定增长。
2.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事业费和农业科技三项费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为负。从目前的支出结构中看,事业费数目较大,对消费有促进作用,但是科技费的总量和增长率都远远不够。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在财政支农的结构中应考虑给予调整,加大事业费和科技费在财政支农支出中的比重会带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3.增加农民收入。财政支农支出通过支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多种途径间接地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从而带动消费增长,提高其消费意愿。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提升农民消费能力的关键因素:(1)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其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加农产品的出口。(2)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科技,解决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问题,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实行组织化经营,支持农户的规模化经营。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3)推进城镇化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服务等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Kormendi R C.Government debts,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behavior[J].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83,(73):994-1010.
[2]Ahmed,Shaghil.Temporary and permanent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nopen economy:some evidence for the United Kingdom[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6,(17):21-24.
[3]Tsung-wu Ho.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on consumption:A panel integration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Finance,2001,(10):95-108.
[4]Aschauer D A.Fiscal policy and aggregate demand[J].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85,75:117-127.
[5]Blanchard , O.J.andPerotti, R., An Empiric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ynamic Effects of Changes in Government Spending andTaxes on Outpu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Vol.117, 1329~1368,2002.
[6]刘溶沧,马栓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具有挤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1,(1):13-28.
[7]胡书东.中国财政支出和民间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2,(6):27-32.
[8]李广众.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替代还是互补[J].世界经济,2005,(5):38-45.
[9]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6):27-39.
[10]潘彬,罗新星,徐选华.政府购买与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6,(5):69-76.
[11]陈太明.中国的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挤出还是挤入[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5):3-8.
[12]李燕凌,曾福生.农村公共支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23-33.
[13]储德银,闫伟.地方政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基于1998-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统计研究,2009,(8) :38-44.
[14]朱建军,常向阳.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面板模型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9,(2):38-44.
[15]胡永刚、杨智峰.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村产出与居民消费影响的SVAR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19-32.
[16]D.Gale Johanson.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了吗?[J].经济学季刊,2003,(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