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比较分析
我们将辽宁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三缺口与标准缺口值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辽宁省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明显数值偏高。从表2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缺口的标准值可以看出,此缺口最高值23%的出现是在人均GDP处于200美元时,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此缺口应低于3.2%。而从辽宁省来看,此缺口最低值是1983年的11.8%,当年辽宁省人均GDP为512美元,最高年份是2004年的35.4%,此时辽宁省人均GDP已达1913美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辽宁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居高不下,换言之,辽宁省就业比重没有伴随着产业比重的下降而同步下降是理解辽宁省第一产业结构缺口偏高的关键。例如,2008年辽宁省人均GDP高达4576美元(已远远高于1000美元),产值比重为9.7%(超过1000美元时,标准值最高为12.7%),但就业比重却高达34.4%(超过1000美元时,标准值最高为15.9%),结果造成2008年辽宁省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仍然高达24.7%(超过1000美元时,标准值最高为3.2%)免费论文。
第二,辽宁省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值也明显偏高。从表2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缺口的标准值可以看出,此缺口最高值5.8%的出现是在人均GDP处于100美元时,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此缺口应低于1.1%。而从辽宁省来看,此缺口最高值是1978年的36.5%,此时辽宁省人均GDP为403美元,最低值是2006年的10.1%,当年辽宁省人均GDP已达2790美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辽宁省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一直过高,换言之,尽管辽宁省就业结构比重与标准值相差不多,但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它的第二产业比重30年来却没有显著下降,这是理解中国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缺口偏高的关键。例如,2008年辽宁省人均GDP高达4576美元(已远远高于1000美元)产业结构,就业比重为42%,与标准值(36.8%)相差无几,但产值比重却高达55.8%(超过1000美元时,标准值最高为37.9%),结果造成2008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缺口仍然高达13.8%(超过1000美元时,标准值最高为1.1%)。
第三,辽宁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缺口近五年数据也明显偏高。从表2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缺口的标准值可以看出,此缺口最高值17.9%的出现是在人均GDP处于200美元时,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此缺口应低于2.1%。而从辽宁省2004-2008年来看,此缺口最高值是2004年的24.1%,此时辽宁省人均GDP为1913美元,最低值是2008年的10.9%,当年辽宁省人均GDP已达4576美元。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此值较低,甚至为负,似乎多数年份达到标准值。但再作进一步分析,我们将会发现,这种达标是因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造成的。从标准值来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标准值应该达到47.3%,但基于1978-2008年数据来看,辽宁省从未达到这个标准,换言之,辽宁省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差是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与标准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49.4%(最低值)相比,辽宁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辽宁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达到更高值,才能缩小此缺口。
四、 结论
通过三缺口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辽宁省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长期处于高位,主要是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的低吸纳能力所致。所以,通过多种途径挖掘第三产业就业潜力应该是辽宁省降低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缺口的主要努力方向,同时这也是辽宁省企业充分利用劳动力低廉这个成本优势开展国际竞争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参考文献:
1、吴云勇,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改革,2007(3):116-119
2、蒲艳萍,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现代财经,2005(2):64-69
3、H·钱纳里、M·赛尔昆,发展的模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1-3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