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也谈设问的技巧—从一堂物理示范课说起,物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也谈设问的技巧—从一堂物理示范课说起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在《运动的描述》一章中安排的第一节是《一、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介绍“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位移和路程”等几个运动学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孤立地抓住这几个概念自身的特征来介绍,而没能将这几个概念和“运动”这一更为基本的概念建立起适当的联系,并在与“运动”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基础上帮助学生来理解与体会这几个概念的物理含义,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局限。笔者有幸听了一位知名特级教师上了这堂课,这位老师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改进:通过一组“貌似平平淡淡,实质设计精妙”的设问,把教学目标中所需完成的几个运动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物理论文,自然地依附于对“运动”这一更为基本的概念的理解之中。让笔者对课堂设问艺术又有了新的理解。以下是笔者对这堂课一个教学片断的记录和整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章的第一节:《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把教材阅读一遍。
师:阅读教材后,对教材所介绍的这几个概念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生:……
师:如果同学们提不出问题,那么老师提个问题问大家吧——什么叫运动?
生A: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运动
师:关于“运动”的概念,A 同学的回答很好!老师接下来再提第二个问题——什么叫运动?
生:(笑声)
生B:位置变化叫运动。
引出关于位移与路程的教学
(继续提问)
师:接下来老师还想向同学们提出第三个问题——什么叫运动?
生C:相对位置变化叫运动。
引出关于参考系的教学
(继续追问)
师:老师还想追问——什么叫运动?
生:……
生D: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运动。
师:“运动”概念定义中有“时间”这两个字吗?
生D:没有。
师:有“时间”吗?
生D:有。
师:在哪里?
生D:在“变化”里。
师:回答得太好了!
师:太好了!因为完成任何变化都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时间”就在“变化”里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此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师:既然“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运动”,那么,了解“时间与时刻”对我们了解和研究运动就应该是不可忽缺的了。
自然地引出“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教学。
通过对“运动”概念的拓展研究,提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问题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问题。
师:通过对“运动”概念的上述研究我们了解到:物体的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运动。可见,“运动”实际上就是指:运动物体在不同的“时刻”到达不同的“空间位置”。针对“运动”概念,我还想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
生(齐) :什么是运动?(笑声)
师:是的。再次重复提出老问题,是想请同学们结合“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运动”这一概念,进而去体会“运动”的复杂性及研究复杂的“运动”的方法与技巧。
师:我们已经对“运动”这一概念有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回顾一下这个过程,然后再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深入地思考……
生F:“运动”是“变化”、是位置的“变化”、是相对位置的“变化”、是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师:很好!继续……
就这节课这个片段的教学特色而言物理论文,笔者大致概括为如下几点:
1、教材处理的特色:教学中是把“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位移和路程”等几个运动学基本概念融入什么是“运动”这一更为基本的概念中,进而自然地提出和合理地建构起来的。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什么是“运动”这一核心概念的准确、细腻、层次分明的认识过程。
2、教学处理的特色:把学生的阅读、思考、研讨与教师的设疑、设问、启发相结合,较多地运用师生间的交流来逐步把认识过程推向深处、推向高潮。教学设计的合理、教师设问的精巧、认知层次的分明、课堂氛围的营造等,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的启迪、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影响等,均取得一定的成效。
3、思维活动的特色:整节课的思维活动紧紧围绕对什么是“运动”这一核心概念的认识而逐步深入、逐步细致、逐步具体的展开。思维活动的起点不高;思维活动的方式平凡;思维活动的目标指向明确;思维活动过程的逻辑推理严密;思维活动得到的判断可信。
所以说智慧的设问,可以悄然营造认知环境,可以悄然激励认知主体,可以悄然掌控认知流程,可以悄然深化认知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