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关怀,也是控制;是成长的动力,也是成长的禁锢。在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保罗出生时,莫莱尔夫妇之间的感情已完全破裂。他似乎从乳汁中便吮吸了对父亲的仇恨,“他每晚都祈祷说:‘天主啊,让他早点死吧’”,而“他的心似乎一直与母亲挂在一起”。保罗幼年体弱多病,客观上需要母亲花更多时间来照顾他。而莫莱尔太太由于爱情的失落而伤感孤独,她把自己全部的情感倾在儿子身上,希望让儿子代替丈夫的位置。而保罗也十分喜爱母亲,善于从情感上回报母亲。无形中代替了父亲的角色。弗洛伊德的自居理论认为男孩子用把自己同父亲等同的方法对待他的母亲《儿子与情人》,这种取父亲而代之的愿望因现实原则的阻碍而无法实现,但把自己想象成父亲的角色使男孩子性格发展中加强了男子气质。保罗的“恋母主要在于他热切地要获得成年男子的地位所赋予他的那一宝贵权限。”【5】 这在幼年时的确使保罗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男子气质。他为母亲采撷的鲜花,他努力工作,他所获得的奖赏,都是为了奉献给母亲.他的每一个进步都让母亲由衷的高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能真正为母亲做些事情回报母亲了,从中确立了自己的信心。然而,随着保罗的成年,母爱发生了畸变。莫莱尔太太对儿子的情感中含有对丈夫的爱的渴望,融入了男女之间的性爱意识,从而使自己在情感上离不开儿子。保罗生病后,他喜欢跟母亲睡在一起,母亲也一直守在旁边照料他论文格式模板。他们的关系已超出一般的母子关系,更像是一对恋人。他叫母亲:“亲亲”、“小鸽子”、“小妇人”。他曾向母亲表白:“有你在我就不会结婚———无论如何不结婚”,“我们会有一幢漂亮的房子,你和我住在一起,外加一个佣人”。保罗觉得只有和母亲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快乐,那是从女友那无法获得的。这时,保罗的人格发生了分裂。母爱的负面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保罗并不十分明白自己痛苦的原因在于他的情感世界被母亲牢牢地控制着。他最深沉的爱是属于母亲的。此时,他还无法在精神上真正长大成人获得独立。母亲赢得了他的爱,确切地说,母亲控制了他的爰。成为人们所说的劳伦斯笔下的大母亲形象,她的无孔不入的爱使得儿子心理残疾,而她的强大又与丈夫的猥琐形成鲜明的对比。“男性意识从女性母性无意识中解放出来,对于人类来说是一场艰难而又痛苦的斗争,因此显而易见的是,女性负面因素并不是来自对男人的焦虑情结,而表现为一种全人类的,男人和女人相同的原型经验。”【6】 所以,母爱的负面作用在此显露无疑,走向爱的反面也不是一种偶然。母亲这种畸形的爱使得保罗丧失了自己作为一个青年男性在精神上与情感上应有的独立与自由,从而陷入灵与肉相离相背所引起的心灵痛苦与挣扎之中。在后来与米莉娅姆和克莱拉的恋爱中, 他也开始了反抗母亲的尝试。他不自觉地要摆脱母亲的无形的羁绊,去寻求他所渴望的完美的人性。但由于母亲的排斥和干涉,两次恋爱均以失败告终。
这两部作品中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不论是《海边的卡夫卡》中母子的追寻与交融,还是《儿子与情人》中母亲对儿子关心,控制或儿子对母亲的对抗与和谐,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作者不同的创作观。
在对母亲的征服上,卡夫卡只遵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他主动接近母亲,并与母亲发生关系(还与姐姐发生关系),在此之后,他并没有受到惩罚,不同于“禁忌-破禁-惩罚”的俄狄浦斯的道路,这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特殊之处。日本人对性爱持有更宽泛的态度,“也感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并因此而忧虑苦恼,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意识地将背伦之恋贯彻到底。也并不足以使他们主动承担责任,做出残酷的自我惩罚(如俄狄浦斯)。”【7】所以,爱上母亲,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背伦而终止《儿子与情人》,对于和母亲的乱伦,没有愧疚之感,而是接受了母亲的血与忠告并获得了新生。母亲和中田却为了换回他的新生而死去了。母爱给了他全部的滋养使他得以真正成熟。当代日本精神疗法第一人土居健郎认为成长和“娇宠”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娇宠理论”根植于日本育儿方式的母性原理,认为“娇宠”是类似于撒娇的一种感情,他认为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对人的健康精神生活起着积极作用。这种心理上的“娇宠”隐藏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属于无意识领域。作为文化心理上的娇宠在日本和欧美有着明显的差异。【8】 在日本,成人的标志是对“娇宠”这一心理感受性的提高,能够忍受因“娇宠”心理受挫而带来的痛苦。卡夫卡在完成了自己的第二次成人礼之后,他苦苦追寻的母爱瞬间又要失去,刚刚形成的依赖心理又陷入孤独,受到打击。但他没有流泪,他更加体会到了母爱的深沉,勇敢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实现了“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的诺言。他母亲要他牢记自己,少年接受了她的血,在她的要求下离开森林返回现实,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土居健郎认为欧美人则不同,自我的确立,个性的成熟,体现在对“娇宠”心理的彻底压抑。这种压抑,从文化心理取向上更重视自身而非他人的的利益。体现在保罗身上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当保罗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母亲对自己的毁灭性影响后,母亲生病之时,就是他摆脱母亲束缚的一个机会。所以,他就准备谋杀母亲,当她未能及时死于癌症时,他将她遵照医生饮用的牛奶稀释,这样减少营养的摄取。不要她再进食,对于曾经赋予他生命的母亲,儿子现在要将她的生命剥夺掉,从而使自己生存下去。当他的第一个计谋没有奏效时,他又将吗啡研成粉末掺进牛奶。最终,他杀死了母亲,完成了对母亲的反叛和征服。“保罗现在可以信心十足地走出母亲的阴影,但她的贡献却留在他体内。”【9】 这个经历了精神和肉体洗礼的男子,重又回到孤独状态。母亲死后,他精神上的最后一道束缚力量终于解除《儿子与情人》,一个全新的保罗向一片灯火辉煌的城市走去。这个寄托着劳伦斯全部希望的青年男子,在经历了失败的爱情之后,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论文格式模板。
母亲在和儿子的乱伦中对他们完成了对他们的性启蒙,而“在与母亲的乱伦中,英雄生育了他自身。”【10】 在和母亲的融合之中,这种融合标志着他的真正成熟,它的男性意识得到了确立,母亲使他认识了自己。但是,在对母亲的态度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女性的态度。佐伯在村上春树笔下是美和善的化身,在日本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但日本人却有很强的的恋母情结。有的研究者认为“对于已经逝去的母系文化感世的怀念在日本上古便形成了民族性的恋母心态及其原型。【11】 由于背后有着强大的文化恋母原型和集体的女性崇拜。才有卡夫卡对母亲的追寻和母亲对他的母性拯救。母亲的爱,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但过度的母爱,则会异化为一种阻碍孩子成长的力量。劳伦斯笔下的莫莱尔太太就是一个毁灭者的形象,超越母亲,最关键的就是能正确对待母爱,取得精神上的成熟和自立。
三
弗洛伊德认为,世界上无论何时何地发现俄狄浦斯型的故事,都是不足为奇的,事实上,这类故事在所有民族的文学中都会出现。子辈对父辈的超越是一种原始情结,穿越时间的隧道,人的成长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杀父娶母在某种意义上是神话,但也是个真理,父亲是每个人必须跨越的一座山,是榜样,又是阻碍。母亲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成长的桎梏。对父辈的超越象征着对自然界的征服,对母亲的超越,象征着在精神、情感领域内的征服。只有经过这两次蜕皮式的超越,经过理性、意志、责任的洗礼,人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
俄狄浦斯的杀父娶母是有象征意蕴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面临着不同的历史问题。 在原始时代,杀父娶母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只有到了文明时代才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乱伦作为现代“文明人”界定“原始”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狄浦斯王作为过渡时期的人,也存在着原始的野性。但他一心逃离神谕,却挣脱不了它的摆布。作为无辜者独立承受命运的痛苦,是一种盲目反抗《儿子与情人》,从中我们看到了人类走向文明的艰难。如今人类步入带来了高科技的文明,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人性的泯灭导致两次世界大战,无限制的欲望导致工业污染进而危害到人类的生存,消费文化使人流于肤浅,拜金主义导致人际危机。这些疾瘤在不断地恶化,也给人类自高自大的文明敲响了警钟,俄狄浦斯付出了目盲的代价,但是却不再心盲,走向了成熟和文明,难道他迈出这决绝的一步是迈入了永劫不复的深渊吗?推动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毁灭人的也是人类。不同于俄狄浦斯王的必然命运,保罗和卡夫卡自觉勇敢地选择承当了“杀父娶母”,也知道其结果的必然性,不再畏惧弑父和恋母魔咒,这样“杀父娶母”成为他们成长的契机,获得新生的起点。同时,这两部作品也抛出了一个问题:俄狄浦斯是智者的化身,“智慧之矛调转矛头刺向智者,智慧是对自然的犯罪”,【12】文明对自然的暴行,是人类的成长还是退化?
参考资料: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等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21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著[M]. 罗林译第.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79
【3】列维-斯特劳斯《乱伦与神话》[M]. 转引自叶舒宪 《神话――原型批评》 陕西师大出版社 1987: 234
【4】叶舒宪.《两种旅行的足迹》[M].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121
【5】【9】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美国[M].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81-397
【6】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M]. 东方出版社1998:149
【7】《东方丛刊》[J]. 第二辑 《光·恋母·女性化》李继凯 叶舒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06
【8】尚会鹏.《中国人和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30
【10】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M].东方出版社 1998: 201
【11】叶舒宪李继凯.《太阳女神的沉浮――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原型》[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115
【12】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6: 59-6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