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漫谈蔡小容的《小麦的小人书》_文学艺术论文

时间:2011-06-06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作者蔡小容在书序中已提到她那份对连环画的情怀。漫谈蔡小容的《小麦的小人书》。
论文关键词:蔡小容,《小麦的小人书》

 

小人书就是曾经风靡中国几十年的连环画,是多幅画面连续讲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大部分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绘制画幅而成。小人书得名由来是因为故事中的人物画的很小。很多60后,70后对这份熟悉的读物都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1950年是连环画的黄金时期,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而现代的《李双双》,《铁道游击战》,《山乡巨变》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那时很多人争相阅读,传阅,收藏。20世纪90年代以后,连环画逐渐不再出版,与字画,瓷器,邮票,古玩一样成为收藏品。

作者蔡小容在书序中已提到她那份对连环画的情怀,“有一个梦我总也做不完,……一条背街的巷子,一家不起眼的门面,进去一看,呀,好多小人书。”这种惊喜想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她寻寻觅觅的一切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如一个完好地梦置放于内心,总在光阴里拿出来翻翻。那些幼时读过的小人书,有的早已遗失,但那份难以割舍的心情一直都在,于是她笃定这些书还在世上,当年按同一套模板印出来的还在。幼时留给我们的美好回忆,也只能够在岁月中用回忆来追寻重温了。作者在本书中通过代表性的连环画加以自己不同角度的解读,融入艺术鉴赏与自己的人生感悟集结为一本不错的散文。

一. 笔触:温婉的女性视觉

1.场景观察与细节留意

画家是直接以图像向读者展示了生动的场景,而作家则是用文字激发读者的想象。连环画中的现代故事一般都趋于写实主义的风格,在前几个系列中,是以文字对画的再现。《舍得画鸭》中,树叶子,野草,蔬菜的叶,藤,果,秧都有提到,作者言,画是繁密处繁密,留白处留白,画家是画得如此细致的,而作者对整个场景的观察也是写的如此细致的。景致以外,人物也是具有鲜明形象,这首先体现在我们的第一眼入眼,一个人的外貌,穿着等,而性格品质等则是第二次形象。《梅子欠点儿酸》里的杨梅穿肥大的上衣,站立的身姿,作者都一一注意到了。正是和画里所言“像一株怒放的攀枝花”。这是一种一眼明了的观察,正是如我们看画,第一眼无非是个轮廓,但难得是作者可以通过文字来细致地表现。

作家笔下生动的人物形象,不仅是通过语言,行动,内心这些来表现,有时候作家也会用一些细节上的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命运以及情节的发展,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真实论文的格式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而作者的解读则是让画中的“像”变成“活”。三仙姑的摩登另类,作者是看到了她出场的姿态来表现;杨贵妃这个传奇女性,作者是看到了在画上她是高高在上的丽人,唐玄宗则变得很低;关羽败走麦城,是通过那些芦苇的情景烘托来揭示人物命运。这些我们原本熟悉的人物形象,在连环画,在文字里也则重新演绎了一回命运。“不仅美极,内中还蕴含了无限情怀”,作者对细节上的关注可谓是看到了无限千秋。在《赶考的罗伦》中,作者不惜用大量篇幅来诉说金镯落水的原委,丫鬟倒了水后的神态,盆子预示的一些情节,室内屏风的闲逸雅致,这些似乎都要讲出点故事的情景押韵,全都是以后种种猜想的暗示。还有梳妆的丽人背对着我们,正中了那句结语“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很多很多的以后,我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样一种猜测揣度本身就是回旋的心理余地。古人有“侧面美人”之说,古时美人大都婉约含蓄,即使露面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即使说话也是微启唇齿的。侧面上的审美也给了我们一定的想象空间。

画家能够找到最佳角度取景,逼视人物的内心活动。而作家也是通过自己的细致解读理解了人物的思想。这种暗示与线索的作用无论于画还是人都有点睛生花的效果。除了观察与细节上的刻画,作者也通过自己的内心独白完成了人物形象的丰满。正如评论家李敬泽所言“画中有的写得出,画中未未尽写的写得如画”。作者以自己的角度使整个故事有了更多的可读性。

2.细腻的语言描绘及易懂的俗语穿插

未读此书,但看这些题名,我似乎已经被吸引,它们生动洒脱,自然真实,就如同一首首诗的展现,已经可以遐想连篇。梅子欠点儿酸,杏黄时节割麦子,金不换,阿睹何物乎,但使相思莫相负,南阳关前………作者是给了我们文字上的唯美感官,所以这回忆以外,是一种文学情趣上的审美。而散文的文风本身就是清新朴实的,作家的笔触在这里展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看这本书,是觉得自己远离了整个浮躁的社会,那种给人以安静的感觉,不仅仅是传达,更是整篇文章的意蕴。我只是幼时读过连环画,却也被作者所展示的一切深深迷住了。

她写“梅子啊,太甜太熟了也不好,最好还是带点酸”,是一种俏皮也是一种不失落的怅惘,“乡间的小路上,空气多清冽,心情多占优势”,那时的农村人民去干活就是带着这样高涨的情绪干劲,“情韵,是弥漫在情节中的雾气,冉冉地飘飞”,这是铺垫想象的旋律,“他们已修炼成精,眉角眼梢内容太多,稚嫩忐忑无处寻”,作者亦是对那些连环画家怀有一股敬仰的深情,“我们只看见无敌将的风光,何尝看见他和血吞的内伤”,他写英雄的悲凉也是写的这样入木三分。这样灵动的句子,总在不经意处突然出现,就像演员的登台亮相,恰好好赶上,演的惟妙惟肖。语言上的细腻正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

一些俗语的运用则更是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显得朴实大方,自然真诚。那时候的一部分写实连环画描绘的正是乡村里的风景与人事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恐怕资深的连环迷是要会心一笑的。这些乡里土气的语言亲切而深刻。“人逢喜事,鸡鸭管自跑,鸟儿凑趣飞”,“小小子儿,要媳妇儿,做什么?点灯——说话儿,,吹灯——亲嘴儿”,“玉山倾倒再难扶”,“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眼睛,阿赌物也”,这些诙谐风趣的俗语也是全篇的亮色,在语言上再一次提升,看连环画也是这样一个过程,连环画画的是画再配少量文字,而这些文字一般都是精粹简短,读来言简意赅,大意明了。

3.对女性的一种关怀主义

以文写意,也以文传情。作者在解读这些连环画的时候未尝是自己的一次情感流露,真实而坦率。作者所选取的大量连环画的代表作品,很大一部分是描写女性的,即使有男主角,也是一种对女性的衬托。我将其统一的称为关怀,在这种人性主义的流露里是包含着同情,欣赏与赞扬的。故事中的人物因此也显得可圈可点。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有一批女性力量也是不可小觑。连环画里也因此出现了很多讴歌勤劳善良,积极向上的先进女性。她们用她们的双手,努力地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气象播报员淑英的执着热情,连作者也是欣羡她的工作所发挥出来的带头作用,党支部委员杨梅的利落爽快,李双双的大公无私,这些我们熟悉的人物,正是作者借以寄予而表达的思乡情怀。

同时作者也对那些处于不幸的女性寄予了一种同性上的怜哀与同情。连环画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一些不幸的女性是作者对女性命运的一种关注。这些美丽的灵魂可能因各种因素陷入困境,但这都是值得我们去同情,从其本身的女性命运而言。《金不换》中,作者借尝刺莓的味道来比作第一次接吻,这样的美好也是衬托了竹妹没有体会的悲哀,作者言自己30岁时候看到这个故事中竹妹失去贞操的时候依然吃惊,这大概是一种赤子般可以怜惜的情怀。而尤三姐这个在《红楼梦》里同样性格分明的女子,作者在连环里也将其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她的刚烈只能是一地碎了的梦境。而杨贵妃这个悲剧人物,作者也有了自己的一种解读,正如白居易《长恨歌》里所表达的杨玉环和唐玄宗那份生死契阔的爱情,而作者也是唯独要写出杨玉环那份在爱情上的崇高的,“神仙妃子似的丽人高高在上,比例小得多的唐玄宗坐着步輦…….”相对于后来她在马嵬坡的惨死,她那些能歌善舞,拂袖掩笑的生活也是一种温柔的致敬吧论文的格式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也有分析:似乎女性更容易显示柔美,秀美和文弱美。作者这种同情的大众情感之下,是有自己的欣赏与怜惜的。这便是作者通过女性的视觉所接触到的一种命运的感觉。情愫:旧式的咿呀唱本

1.对英雄主义的向往

之所以说是旧式的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是因为连环画已经是过去的读物,并早已退出出版物市场,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收藏品。年代久远常常使寻常的事物也有一种美,因为一种过去的时间上的距离就会产生一种遥远的审美态度,而这态度因为朦胧而会显得向往。这是一种给人精神上的感受。大批的连环迷总是去收购找寻也是一种对过去回忆情结上的留恋。正如作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连环迷,她三岁未到就看连环环,这样美好的记忆,以及经手的连环画在岁月中遗失,这成了一种回忆式的眷恋。于此她将所有的情感写下来,作为一种温柔的致敬。咿呀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唱本是戏剧的稿子,这些正是不可或缺的舞台因素。这些保证了一个故事的开场与演绎。工笔,黑白,线条,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旧时良辰美景与道德童话都是人间百态的一个浓缩。

英雄人物作为戏剧中的主要因素,张扬正气也好,颓败散场也罢,唱的还是一出真实的人生。作者借用这些她十分热爱与崇敬的英雄人物表达了人生的悲欢与无常。她花了大量篇幅来写《说唐》系列,读来真是听一曲旧时的戏里戏外。一朝功成万古枯,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都成为了历史,早已飞灰湮灭,却因为他们的特殊而依然活于历史中。那些叫出来响当当的人物,宇文成都,罗成,程咬金,柴绍…….乱世出英雄,谁也不输给谁。

连环画里大量英雄人物的登场也正和了那个时间上的要素,新中国建设时期大量英雄人物的出现,那种对英雄的向往崇敬也是当时思想的一种主流趋势。在精神上相应产生的模仿对象,也是文化读物的一个对照,这正是潮流趋势的一种资源。人们在连环画中或者说找到了一种人格上的寄托,也是一种精神安置家园。而一批描绘建设时期生活的画正是这种的典型,而作者自己也对这些人物由衷热爱。起码过去那些看连环画的人是能说出一二来的,那些老少咸宜的读物,一看就明白。记得小时候,在一个邻居家就有很多藏本,虽是老头老太,但认得字,便经常翻本连环画看,有时也念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听。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们是否能一一叫出那些英雄人物。恐怕也略有耳闻吧,但不见得是来自书籍了,电脑游戏里就有很多古代英雄人物的亮相,赵云公子的形象就是风流倜傥,潇洒英俊的。成为老古董的连环画和那些英雄人物似乎渐渐远去,只是偶尔回忆,便是那熟稔的情节与当时的种种美好。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_虚化过程
下一篇论文:从接受美学看对《简.爱》疯女人形象的研究_《简爱》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