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抵抗白昼》中的象征性与对抗力_品钦

时间:2011-05-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托马斯·品钦是美国小说史上的一位奇才。品钦与《抵抗白昼》。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其中的象征性和对抗力。冲突与对抗力。
关键词:托马斯·,品钦,《抵抗白昼》,象征性,对抗力
 

导语

托马斯·品钦是美国小说史上的一位奇才,自从第一部长篇小说《V》于1963年发表之后,他就远离尘嚣四十多年。至今为止已经发表了六篇小说,每一篇小说都如同重磅炸弹一样引起欧美文坛的轰动。2006年底,品钦在沉没了十年之后向大众推出了他的力作《抵抗白昼》(Against the Day),本文就这部小说讨论并分析其中隐含的象征性与对抗力。

一.品钦与《抵抗白昼》

托马斯·鲁格斯·品钦(Thomas Ruggles Pynchon,1937年3月8日-)生于纽约长岛的格伦谷,是一名著名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擅长写晦涩复杂的小说。他曾服役于美国海军两年,后攻读于康奈尔大学并获得了英语学位。品钦的创作历程始于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早期发表的几篇短篇小说,此后他开始创作他赖以成名的长篇小说:《V.》(1963年),《拍卖第四十九批》(1966年),《万有引力之虹》(1973年),《葡萄园》(1990年),《梅森和迪克逊》(1997年),《抵抗白昼》(2006年)和《性本恶》(2009年)。品钦被许多读者和批评家视作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曾经获得过麦克阿瑟奖和布克奖品钦,并几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小说及其他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意旨、风格和主题,涉及到内容从文艺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到数学、化学、物理学乃至军事学等不同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遍布整个世界,关系到不同的社会阶层,涉及的语言也有五六种之多。

2006年7月,品钦揭示了新的还未定名的小说,并刊载了自己写的作品概要。“世界性的灾难将在几年内迫近,”品钦在介绍中写道,“这个时代的上层人士中间充满了普遍的无限制的贪欲、虚伪的虔诚、白痴般的软弱和罪恶的意图”。《抵抗白昼》于2006年11月21日发行,精装的第一版有1085页。企鹅出版社没有为该书做任何宣传,专业书籍批评家也没有预先得到时间评论它,这大概也是品钦所想要的。该小说是它所设定的时代的一系列流行小说体裁的纷繁的大杂烩,小说发行后批评家们对它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评价,虽然许多人认为它有时光彩照人、有时令人疲乏(Complete Review 2006)。一个《抵抗白昼》维基网站于小说出版当天创办,以帮助读者们明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和主题。同他的其他小说一样,《抵抗白昼》涉及了品钦作品所特有的众多主题,如追寻、阴谋、启示、熵和异化等。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其中的象征性和对抗力。

二.白昼与黑夜的象征,逃避与抵抗的抉择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发表论文。但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本文在此主要论述了《抵抗白昼》中的白昼与黑夜的象征性及其寓意——人们对逃避与抵抗的抉择。对我有帮助

数千年来,人类文明早已经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文明对人的归化影响也使得人们形成了崇尚光明的思维定势。在传统意义中,白昼包含了正面的、正确的、积极的、主流的涵义;而黑夜则反之,其象征了负面的、含混的、消极的、偏僻的感觉。但在该小说中,这一传统被彻底打破,品钦明显地赋予了白昼与黑夜特定的涵义。“光”的确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之一,品钦在卷首引用了美国黑人爵士乐手塞罗尼斯·蒙克的一句话:“永远都是黑暗,或者说我们不需要光。”(引自“GoodLuck”,品钦)“抵抗白昼”的提法意味着对主流思想的无情否定品钦,这也是解构主义小说的显著特色。光是白昼的标志,是无可逃避的现实。小说的题目正是暗示书中人物都在抵抗白昼,寻求黑夜的蔽护,寻求第四维时空的超脱,盼望能逃离现实的桎梏,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蕴含丰富的书名也可理解为“指日可待”,或按照《圣经》的相关记载,解释为“审判日”(Against the day of judgment)(引自“Good Luck”,品钦)。

所谓白昼,意味着一个人要直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约束——即要被迫遵循强加于自身的秩序,更要面对异化的但又无法逃避的劳动。每天出门前的着装和化妆意味着带上必须的面具,为取悦别人的眼球无奈地接受束缚。而直到黑夜的降临,人们才能卸下一切沉重的负担,呼吸自由的空气,感受自由的味道,尽情释放其受压抑的个性并享受一天的劳动成果。劳动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其结果是美好的。在书名中品钦就已经有暗示:真正美好的归宿不是白昼,而是黑夜。

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害怕黑夜。人与黑暗注定的不解之缘始于生命的开始,未出世的胎儿在母体的子宫内面对的是一片黑暗,但是却倍感温暖和安详。出生意味着白昼的到来,新生儿撕心裂肺的啼哭和母亲分娩的阵痛,似乎与和谐光明的白昼格格不入。人既然诞生于黑夜,那就始终不能摆脱黑夜带来的美好感觉。人对于黑夜的追逐其实是对温暖母体的渴求,所以才会有很多人竭力想回归黑夜,在其寻找大一统的宁静感归属感。或者说,是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具有的俄狄普斯情结的再现。

将自己隐蔽在黑夜中的人,始终都在逃避白昼的到来。他们不断向深处躲藏,但最终依然无力阻止天亮的到来。书中所描述来自未来时空的入侵者团伙,一位埃斯先生曾说:“我们和你们一样,也是在寻找庇护……我们被迫流离失所品钦,没有选择,只能游荡在黑暗的第四度空间:也就是时间。”Chums of Chance团伙由此产生怀疑并开始退缩(引自文坛隐士的觉醒——评品钦新作《抵抗白昼》)。总之,逃避是无效的,抵抗是徒劳的,只能游离于战与逃之间——品钦似乎想把人逼上绝路。

三.冲突与对抗力

后现代主义文学有如下的一些特征:(1)彻底的反传统(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抵抗白昼》这部影射圣经的鸿篇巨著再次承袭了品钦的独特风格,一方面刻画了人们抵抗白昼、逃离现世和追寻世外桃源的不懈努力;一方面展现了特拉弗斯一家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引自托马斯·品钦:将后现代主义进行到底)。品钦有意识地将选民与弃民角色冲突展现出来,并揭示隐藏在其之下的阴谋与对抗的力量碰撞。

故事主要发生在从1983年芝加哥世博会与一战爆发后的20多年时间里。正是西方世界里文明与想象携手、冒险和贪婪并进的骚乱时代,人们恰如在泰坦尼克的华丽甲板上狂舞,尚未意识到灭顶之灾即将来临(引自“Good Luck”,品钦)。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一直以来就在强调传统的连绵性和体制的固化性,在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不列颠,老派的皇室荣耀和世袭的爵位直到现在依然是某些人引以为熬的谈资。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古来有之,古希腊神话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故事让人回肠荡气。但普通人对神只能仰望,却不可企及。

世界的命运和前进的方向只掌握在少数精华的英雄人物手中,而广大的芸芸众生只能像羊群一样,招之来驱之去。如果世界不幸发生巨大的变革,存活下来的也只能是少数精英派。选民阶层不断向下层人群灌输这一概念的目的,一是为了美化自己——让弃民们在模糊中认同他们是古代英雄原型的再现,是上帝挑选并派遣来承担统治角色的。面对选民与弃民,如果非要在两者中选择唯一的立场,品钦抱着对弱者深深的同情毫不犹豫地站在后者那里发表论文。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解构到最小的单位,所有的原子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下尊卑。选民阶层也只能通过不断灌输迷魂汤的方式来巩固自身的特权和统治——前提是弃民的软弱和无知。

所谓阴谋,品钦将其视为一种强大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禁锢力量,具体代表是政治掮客、经济财阀和技术官僚——他们通过话语权操纵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对于那些被控制和遗弃的下层贱民,品钦对他们给予深切关注甚至视其是未来的期望。这些弃民具备了非凡的能力、人性、智慧及其他美德。更有着可贵的勇气来对抗选民的压迫与控制。在美国独立战争时代,正是由于英政府高压政策的实施品钦,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才迫使来克星顿响起了枪声。而最终服装整齐的红衫军走过衣衫褴褛的美军面前一一放下武器,曾经耀武扬威的选民们败在了民兵手下。而在美国的很多文艺作品中,尤其是科幻作品,改变世界命运的是出生草根的弃民。

如同传统的东西未必全是正确的一样,历史的发展也并不是如进化论宣扬的那样永远都是进步的。人类在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惟有依靠彼此真诚的理解与合作才能延续历史。弃民代表了废墟下的火种,饱含温暖和希望。弃民也更懂得利用爱和团结来对抗选民自上而下的压迫。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阴谋是永恒的,对抗自然也就永远存在。品钦对于弃民的偏爱,可以隐约看出他期望能借助弃民之手,让整个世界对由黑铁时代重新回归黄金时代。

结论

《抵抗白昼》这部长达一千多页的作品确实是一部不朽之作,甚至有人评论说这是品钦最伟大的作品。本文就这部小说讨论并分析白昼与黑夜的象征,逃避与抵抗的抉择,选民与弃民角色冲突以及阴谋与对抗的力量碰撞。即便如此,作为一位重量级的作品,其中仍然还隐藏着很多奥秘,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也惟有吹散浮于表面庞大的迷瘴,才能看到沉在底层的高密度精华物。


参考文献
[1]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M]. 青岛出版社,2004:63-79
[2]刘雪岚.文坛隐士的觉醒——评品钦新作《抵抗白昼》[J]. 译林,2008(1): 214-217
[3]陈文铁郝利群.恶梦之旅的探求与失落——托马斯·品钦新著《穿越时空》及其他 [J]. 外国文学动态,2002:22-25
[4]刘艳丽.托马斯·品钦:将后现代主义进行到底[J]. 科技信息2010(16):143
[5]许娟.赏析品钦的“黑色幽默”[J]. 文教资料,2009(4):30-31
[6]竹夕.“GoodLuck”,品钦![J]. 《动态》:159
[7]托马斯·品钦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299708.html?hold=redirect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女神》中的“太阳”与“月亮”_太阳意象“月亮”意象
下一篇论文:《朗读者》的多层意蕴_文学艺术论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