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中国人与北美人之间交流障碍问题探讨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我们注意到,当谈话者共有一种文化模式时,他们的交流很可能通顺有效,正如上述例子所表述的那样。然而,当中国人和美国人各执一套不同的文化体系时,盲目地进行交流,误解就不可避免了。在下面的对话中,中国人希望对方的北美人能够察觉到他隐含的要求,主动要求捎他一程,然而,这位北美人却在等待他的中国朋友大声明确地提出这个要求。北美人认为如果一个人需要帮助,他会提出来的,这就导致了中美人不同的期望。而且,正如Nallach& Metcalf(1995)所辨论的“对美国人来说,在别人不需要时提供帮助,就是把别人当小孩或无能的劳动者(人)来对待。”北美人认为人们需要有个人自主权,然而中国人却认为直接提出要求通常带有一种不近人情的强迫意味,从而破坏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人:这周末我们要去新奥尔良。论文格式,交流障碍。美国人:太棒了!真想和你们一起去。你们打算在那儿待几天?中国人:三天(我希望她能主动提出捎我去机场)。美国人:(如果她想搭我便车,她会问我的。)过得愉快啊。中国人:(如果她想捎我一程,她会提出来的。还是问问别人吧。)谢谢,回来后我去看你。

六、漂移不定的谈话与肯定的谈话

为了帮助亚洲员工在谈话时更加自信、更有影响力,北美经理为他们成立了自信心确立训练班。对北美人而言,肯定、坦率的表达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自信是力量的象征,一个自信的人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果断机智的领导。然而北美人的肯定性谈话在中国文化中却有不同的解释。对中国人来说,明确地回答,例如“很好”,“我不喜欢”,是一种傲慢、专横、自满、不体谅的表现。所以,在私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中,中国人很少给予肯定的答复,因此显得犹豫不决。Young(1994)指出“中国下属往往采用推诿、温和的策略来缓和肯定的细微差别”,例如,人们会注意到,下属在与上级谈话时常用“有点儿”“好点儿”来代替“好”;用“能或不能”来代替“能”。有趣的是,中国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遵循这一惯例。下面的两个例子表明了中美人之间对话的差别。其一,中国人:你喜欢这种类型的音乐吗?美国人:不,一点也不喜欢,太吵了。其二,美国人:你喜欢这种类型的音乐吗?中国人:有点吵。别的方面还行。

此外,在中国人的谈话中,人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约束甚至避免使用“不”字。Murray(1983)说,中国人经常用“或许”、“可能”来表示反对、拒绝和否认。在商业洽谈中,“可能”这个词意味着“不”(Pye,1992)。对中国人而言,当某事被认为“不方便”,那就意味着不可能。“问题不大,研究研究,考虑考虑”是中国文化中表示不赞同的一些方式。“是”这个字在中国人谈话中同样模糊不确定。为了保留面子,中国人可能说“是”来表示不赞同。另一方面,中国人也可能说“是”来表示他们正在倾听(Wallach& Metcalf,1995)。因此,对中国人而言,在谈话时学会踌躇并辨认出隐含的信息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非常必要的。

七、自谦与自负的谈话方式

文化差异也决定了我们谈话时如何评价自己。中国人谈话时注重谦逊与谦虚。相对而言,北美人则重视言语的自我增强与提升,自我肯定和自我赞同。对中国人而言,谦逊的言谈是实力、体面和正直的标志。因而,他们经常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轻描淡写,谈论他们的功绩时会感到很不舒服。然而对北美人来说,谦虚却包涵着一种非常不一样的意义,它含有虚弱、无能、缺乏自信的意思。北美人不仅认为谈论他们的成就是应该的,还认为当他们以积极的视角展现自己时,事情处于最佳状态。Wallach& Metcalf(1995)节选了一部著名的中国电视连续剧的这段谈话,很好地阐述了前面提及的中国人和美国人谈话的区别。

王先生是北京本地人,最近到了纽约,现在是一家服装公司的老板。阿春是台湾人,在美国上学,很多年前就定居美国。她现在是王先生的女朋友。(新公司的第一天,在车间里与雇员交谈)王:大家好。你们一直工作都很努力。今天是公司第一天开业。你们每个人在这儿都是专家。然而,我还是一个新手,因此请你们尽量帮助我。非常感谢……(阿春打断了王先生)阿春:王先生太谦虚了。他不像他所说的那样是个新手。相反,他的设计和样品在纽约和巴黎赢过大奖。(现在回到了办公室)王:(生气地)你为什么不当老板?你可以干我的工作。阿春:好,如果你想谦虚,你就不应该做老板。王:没有必要因为你是老板就自吹自夸。我真不能相信你竟然能想到纽约和巴黎那些事。阿春:在美国,这叫做确立你的资格。这不是炫耀。告诉你吧,我第一次来美国时也很谦虚。但是我明白了连你都不相信你自己,还有谁会相信你呢?王:我的意思是你不能违背事实。否则东窗事发时你会被笑话的。阿春:听我说,我想告诉你,在美国人们只认可一样东西:成功或失败。自我提升和自我贬低这两种谈话方式在工作面试和业绩评定中也很容易产生误解。在中国文化中,成绩和资格是由别人来评说的。大家很少借此机会来提升自己。一位华裔美籍人Himmel(1996)解释说,“如果你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把握,就不必去告诉人们他们对你应持有怎样的看法。”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人反倒希望为自己创造一个被人欣赏和受到奖励的机会。正如Storri(1994)评论道,“美国人把面试看作是运用游说策略恰如其分地推销自己的一个好方法,这对一个人的专业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因而自我提升式的谈话是可以接受的。”下面一段摘录很典型地体现了中美人之间的面试。琼斯女士:可以看出你在这个领域很有经验。过去15年里你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王女士:有一些经验。琼斯女士:我知道你的职位很重要。王女士:从根本上,每个人都负责一项特定的工作,所以说每个职位都是重要的。琼斯女士:王女士,你能告诉我如果加入我们公司你能做的贡献吗?王女士:我会竭尽所能,努力工作。

正如你所看到的,王女士坚持贬低自己在原先工作单位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样实际上使她在美国面试官心目中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然而,如果面试官换成是中国人,结果则是相反的,Wallach& Metcalf(1995)发现亚洲人认为美国人不得当地炫耀,而美国人则认为亚洲人不得当地谦虚。他们建议:和美国人一块工作,亚洲人应在年度工作评价和业绩评定中分享自己的成果,尽管这对后者来说意味着不爽和困难。即为了得到认可和奖励,在美国工作的亚洲人需要进行自我提升式谈话。

八、涉及隐私的个人问题与对外公开的个人问题

中美交流中另一个令人尴尬的处境是涉及私人个人的问题和公开个人信息在范围和意义上的不同。在中式对话中,有关年龄、婚姻、以往经历、职业、收入及住处等问题都属于可公开的范围,常常受到谈话者的青睐(Hu &Grove,1991,Jing,1991)。中国人并不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个人的隐私,反而将其看作是确立关系和表达关心的方式。举例来说,为表示兴趣和关心,长辈与晚辈在一开始的谈话中会询问他们的婚姻及子女数量。

所以,“关心”式谈话在中式相关交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关心”牵涉到询问有关身心健康等各类个人问题。例如,在表示关心的问题中,其中一个人们最常问的是,“你近来身体怎么样?”(Jing,1991),“表示关心”也引起了劝告性话语的使用。论文格式,交流障碍。如在人际交往中所使用的“不要喝太多酒,酒对身体没有好处”或者“外面很冷,你要穿一些保暖的衣服。”“劝解”一词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用于表达对别人的关心(Jing,1991)。

然而美国人不喜欢别人询问有关财政状况、年龄、家庭地位或长相的问题(Wallach& Metcalf,1995)。他们认为这些问题是高度隐私的个人问题。尽管中国人可能是出于好意问这些问题的,美国人却将其理解为对隐私和个人自由的侵犯(Jing,1991; Lin, 1993)。对很多重视个性、基于集体和谐的独立性以及相互依赖性的美国人而言,关心会被误认为是自诩清高、居高临下、冒犯无礼的,下面的对话清楚地证明了中美人在这方面的分歧。美国人1: 很高兴见到你回来。北京怎么样啊?美国人2:太棒了!我吃到了很多鲜美的食品,天气也不错。美国人1: 我想找时间去那里。美国人2:你知道啊,那些中国人对你照顾得很周到。那段时间里我感受到的待遇就像是要当妈妈了一样。他们不停地告诉我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有时这简直令人难以忍受,但我猜想他们是出于好意。美国人1: 有人说中国人不想让客人遭受冷浇,是真的吗?

九、沉默寡言与滔滔不绝

在公共场合讲话时,中美人经常不同步。美国人通常享受着谈话的行为,承担起说者的角色,而中国人则愿意接受听者的角色。对中国人而言,美国人似乎生性适合于讲话,因为他们语意表达清楚,很健谈,然而,对美国人而言,中国人生性害羞。很多中国人在公共场合或陌生人面前说话似乎感觉到有些压力。

很大程度上,这些认识源于平时在两种文化不同影响下的听说方式的长期练习。例如,美国人非常重视口头交流技巧,他们在家里、学校里和工作中都得到培养和锻炼。父母强调孩子的口头和自信表达的重要性。老师鼓励学生参加讨论并口头陈述他们的观点,老板期望员工在会议中陈述他们的观点、主张并作口头展示。美国人将劝说性的讲话视为一种有力的工具和生活方式。对美国人而言,谈话可确定自我身份,增强自信、产生观点、表达明晰的想法和信念、传达个人意见,表达个人情感以及解决问题,大部分美国人相信如果两个人之间出现了问题可通过谈话来解决。

相反,中国文化则没有强调口头交流技巧在家中、学校、工作中(的培养)。中国人在公开讲话时碰到的情况,不仅源于在该领域缺乏培训和练习,也是出于对相关后果的考虑。和谐、统一和等级是中国人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在公开讨论中意见出现分歧时,他们就会陷入困境,因此讲话能对诸如面子、关系、地位和感情等相关品质造成威胁。例如,当一个人公开表达不同意见时,他难免面临着丢脸和影响个人关系的危险。若不正确、谨慎地使用话语,会无意中伤害他人的情感,在中国文化中,如辩解一类的演讲场面只在学术领域中受欢迎。鉴于中国文化中自我保护的习惯,中国人常自我提醒在日常谈话中要谨慎。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国公共卫生危机报道中战争隐喻的功与过
下一篇论文:中国译论—与西方译论的融合并创新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