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中国大陆访谈节目会话纠偏研究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例12]

(TS) Q : 哈哈,大概是我缺少这种因素吧!

→ H: 不会吧? 不会是缺少这种因素,而是对祖国的爱把个人的情绪压倒了吧?!

Q: 呵呵。

2)非修饰他人直接纠偏法,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表示对前边讲到的话语进行直接矫正:

[例13]

(TS) M:是这样,我们班也是这样。

H: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对感情问题很专注?=

S:我们从六年级开始::=

H:=就小手拉小手了!

→ M:小手拉小手那是一年级。

H:交给你了,刘老师,我觉得这个情况太不一样,你看,你女儿的情况怎么样?

3)不同意前面谈到的话语,这种纠偏方法是常以提出对前边话轮讲到的表示不同意见,不像对语言或语言运用的程序的纠偏有正确或确切之分:

[例14]

L:我觉得“江湖”就只是练武的练武馆的称号。

H:就是::“江湖”无非是一个体育馆。

L:对,体育馆。

H:你不同意?为什么

→C:练武馆怎么会死人呢?

L:会啊,有时候不小心把人打伤。

他人纠偏,常常限于对前边讲的语言内容和会话程序的纠偏,在会话中侧重于内容,而在访谈节目中,重点放在语言运用和程序上,这和其会话目的分不开。

值得一提的是在表达中的后阻碍纠偏中,访谈会话的最显著、最典型特征却是“他人推敲”,是指说话者在下一话轮对在本话轮中讲的话进行改动使其更准确更具体,更清楚地表达要讲的话,这点是前人未提到的。

[例15]

(TS) L:这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问题::

→ W:不是一天两天- 是长时间的,这(.)是一年半年的问题, 这个是::八个月的问题,我拿下。

[例16]

(TS)H:往那边翻,四个红的=

→ A:=即是红四。

H:阿姨现在还没琢磨明白呢,呵呵。

(2)他人引导次话轮纠偏,这种方法用在两种不同的语境中其纠偏目的不同。当阻碍是听话人没听懂前边话轮的某一次或内容时,这样的引导纠偏不同阻碍是讲话人的表达问题。前者已知道纠偏内容引导对方纠偏,后者引导者不知道纠偏内容。发表论文。下面先介绍一下他人引导的方法纠偏讲话人的表达阻碍问题。常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暗示法

他人引导纠偏在阻碍的次话轮中出现,其作用是暗示前边的话又问题,并指出有问题的地方。请看下边的例子:

[例17]

(TS) A:她-得坐在后边一点儿。

H:为什么,她个子并不高,挡不到别人。

→A:我觉得前面应该是孩子,后边(.)后边才是大人。

2)提示法

提示同暗示相同都是用来指出前边的话里有问题需要纠正,但不同之处是提示不指明纠偏的内容和地方。请看下边的例子:

[例18]

(TS) W:当时应该是三个人,三个人一起发,发到我们后面三个人的时候,就剩下两个花环::=

H:=然后你们俩就用这样的方式庆祝?!

→W:是发奖的那个人套在我们两个手上的, 呵呵。

3)否决式

他人引导纠偏也可能是先否决再加上提示和暗示法来进行。请看:

[例19]

(TS) H: 你所想象的人的-image是谁?某部电影的女主角::=

Z:=不,我曾经谈恋爱的对象,呵呵。

→H: 啊, 恋爱的对象,那::是第几段恋爱对象呢?

(3) 第三话轮自我纠偏

第三话轮自我纠偏是指阻碍出现后的第二话轮里没有进行纠正或没有进行纠偏或没有注意到阻碍的出现,这时讲话人自己又加以纠偏的现象。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20]

H:你觉得如果不是自己胖,也许你能交到朋友?

L: 是。

H: 你们怎么觉得?

(TS) Z:我感觉不是问题,我原来上小学的时候,同学觉得(.)我胖很可爱啊(Z is looking at the girlaudience.)

H:呵呵,女同学觉得你胖很可爱?=

→Z:=也包括男同学。

[例21]

(TS) L: 她要到外面去。=

H: =还要到外面去买面条吗?

→L: 学校里有卖的,我是说在学校找个地方买。

(二)理解中的阻碍和纠偏

在前一节里提到了理解中的阻碍和纠偏根据其性质和纠偏方法也可以分为三类:完全没有理解的阻碍纠偏,部分没有理解的阻碍纠偏和误解阻碍纠偏。下边三个例子分别体现了这三种纠偏方法:

[例22]

(TS) C:在(???)之后他们落网了。

H:五、五天之后?

→C:五年。

H:五年之后。

[例23]

(TS)A:我觉得玩电脑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我觉得它就是一种(.)娱乐,因为我在家里也是-我爸爸看着我玩, 呵呵。

H:你爸爸在旁边↑监视你?=

A:=不,不是。

H:陪着你玩?

→ A:差不多,他告诉我怎么玩(.)他给我提建议了。

[例24]

H:就在你这个事出事不久。

(TS)B:就是一天。

H:隔一天。

→B:就是在一天,就好像是::上午下午,我是9点多钟(1.0),我是上半夜,他是下半夜,是同一天。

以上分析揭示了访谈会话中阻碍种类和纠偏方法,为会话结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完善了阻碍纠偏结构的研究。

四 结语

本文对中国大陆访谈节目中的会话进行了综合研究。作者采用李悦娥(1996)用于二语学习者的英语会话纠偏框架作为本论文研究汉语会话纠偏的原始框架,通过对中国大陆访谈节目中会话实例的分析,阐述并总结了汉语访谈会话的纠偏模式。

本文首先根据问题来源,把中国大陆访谈节目中汉语会话纠偏分为两种类型:对会话产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纠偏和对会话理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纠偏。在此分类基础上,本文对各类型的纠偏过程及相关的纠偏语言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如:谁启动纠偏,怎样启动纠偏,谁纠偏,怎样纠偏,以及纠偏的结果。通过对汉语会话纠偏的分类和纠偏过程特征的分析,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李悦娥的英语会话纠偏框架基本可以用做访谈节目中汉语会话纠偏框架。

另外,本文综合Schegloff, Jefferson 和Sacks 提出的自我纠偏偏好问题进行了论证,在本文研究的访谈会话中的542个纠偏现象中,自我纠偏就占了60.9%,结果显示访谈会话纠偏结构中有大量自我纠偏的机会,但实际纠偏过程中错误由谁纠偏还取决于谁有能力纠偏和谁纠偏比较合适等语境因素。

最后,本研究也发现了前人没有提到的新东西, 这为以后做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素材。如后阻碍修正在访谈节目中很显著;在表达中的后阻碍修正中,访谈会话的最显著、最典型特征是“他人推敲”;而在理解上的阻碍和修正,访谈节目主持人作为会话的参与者之一,往往是通过直接提问来表达其是否理解。


参考文献
[1] Amy B.M. Tsui. English Convers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2] Brown, P.,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 Jefferson,G.. Side Sequences [A]. In D. Sudnow(ed). Studies in SocialInterac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1972.
[4] Maria Egbert. Other-initiated repairand 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some conversational events that triggerlinguistic and regional 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 (36):1467–1498.
[5] Norrick,N.R. On the Organization of Corrective Exchanges in Conversation [J]. Journalof Pragmatics, 1991,16(1):59-83.
[6] Sacks, H., G. Jefferson. Lectures on Conversation [A].Oxford, UK;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1992.
[7] Schegloff, E.A. TheRelevance of Repair to Syntax-for-conversation [A]. In T. Givon (ed.). Syntaxand Semantics 12: Discourse and Syntax.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261-285.
[8] Zhang,W. Repair in Chinese Conversation.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8.
[9] 姜望琪,李梅. 谈谈会话中的纠偏问题[J]. 外国语,2003,(4):39-45.
[10] 李悦娥. Repair Strategies andCommunication in Spoken Discourse[M].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6.
[11] 李悦娥. 会话中的阻碍修正结构分析[J]. 外国语,1996,(5):39-44.
[12] 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3] 文秋芳.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4] 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15] 徐丹晖.语言艺术探索[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6] 杨永建.语境与话语理解[J].山东外语教举,1996,(2).
[17] 易强. 会话修正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1):61-63.
[18] 赵晓泉.学术讨论中的“补偏救弊”现象—由语境引起的反思. 北京大学英语系硕士论文,199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在英语写作中研究话语标记语
下一篇论文:中国公共卫生危机报道中战争隐喻的功与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