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几个近代汉语的例子,发现也可以作同样的生成过程的分析:
A.怎么忽然把个睛雯姐姐也没了?到底是什么病?(《红楼梦》79回)
B.话未说了,把个宝钗气怔了,拉着薛姨妈哭道:“妈妈,你听哥哥说的是什么话!”(《红楼梦》34回)
C.说罢,把头一掉,就几步跨出去了。(《儒林外史》12回)
D.应把清风遗子孙(唐·方干语)
那两个把一包金银递与管营,差拔,又吃一回酒,各自散了。(《水浒传》10回)。
E. 十三妹离坐一把拉住,按在身旁坐下,说:“不许跑。”把个张姑娘羞的无地自容,坐又不是走又不能。(《儿女英雄传》9回)
黛玉白日己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红楼梦》98回)
F.两个公人自去炕上睡,把一条铁索将卢员外锁在房门背后,声唤到四更。论文写作,隐含型空语类。(《水浒传》62回)
A 组的例子,与现代汉语A句相似,“没”在近代汉语中也是一价动词,此句原型结构就是“睛雯姐姐没了”。但是表层结构不能采用这样的简单格式,否则就不能表达原句所要表达的更多的语义内涵。原句应存在一个隐含空语类P,它处于把字句NP1的位置上,它指称了某种不可言明的对NP2“睛雯姐姐”具有控制和影响作用的自然力,因而不能在NP1的位置上补出相应的有形词语。因此,这是一个隐含空语类。因为这个空位占据了主语的位置,NP2“睛雯姐姐”的主语位置是移位型空语类。因此,它可以后移为“没了晴雯姐姐。论文写作,隐含型空语类。”由于语义语用因素的影响,为了使“NP2”睛雯姐姐话题化,可用“把”字位移到VP“没了”之前,构成把字句的表层句法格式。
B组的例子与现代汉语B句很相似,其原型结构是“宝钗气十宝钗怔”它的NP1也应是一个隐含空语类P,这个不能言明的指称对象对NP2“宝钗”有控制和影响作用,使其产生“VP”“怔”的状态。论文写作,隐含型空语类。由于隐含空语类P不能补出有形词语也不能移位,那么,NP2占据的空位是移位型的它可移位至VP之后,即:“气怔了宝钗”、(我们姑且不去考虑名词性成分NP2的有穴定形式和无定形式)又由于要强调“NP2”“宝钗”受到控制和影响的结果,应此用“把”字重新移位到“VP”之前,并使其话题化,于是就产生了把字句的表层格式。
C.组例句中的NP1承前省略3,它是可以补出来的。NP1占据了VP前主语的位置,NP2必须后移成为:“掉头”,由于要强调NP1对NP2的控制和影响作用,因此,用“把”重新移位到“VP”“掉”之前,使其话题化。
D.组的例子在现代汉语也存在,限于篇幅,未举例子。例句中的动词都是三价动词,VP只有一项结构,无所谓前项和后项。在深层结构中“清风”可作“遗”的主语。然而,在表层结构中NP1占据了其主语位置,它只有向后移位。“遗子孙清风”由于“清风”被强调受到NP1的控制、影响。因此,应用“把”字重新移回来。
E.组的VP有两项并合结构,V及“的”后的补语,以第一个句子为例,NP2“张姑娘”可以看成是前项结构“羞”的主语,也可看成后项结构“无地自容”的主语,因此它不是一开始就用“把”字移位至前的,是由于“V”“羞”和“的”后补语“无地自容”结合十分紧密,它必须得经历一个后移的过程,然后再用“把”字拉回到VP之前。
F.组的例子在现代汉语中也随处观,如“我把花种在盆子里”等,也同样可作上述的多重移位的分析。
在分析近代汉语把字句的生成过程,我们发现,“把”字句及把字的虚化实际上存在一个双向语法化(double grammaticalization),把字句要表达NP1,对NP2的影响,控制作用而使NP2产生的状态及结果,NP2后移只实现了这个语义的一半,也即NP1对其的支配、控制。要突出NP2的状态和结果。只能使之重新移位到VP之前,但它不能是简单的回移,必须要有一定的语法手段,于是就要求有一个介词,把NP2介引到VP之前,“把”字的产生满足这一要求。因此,NP2话题化的过程,即突出它的状态及结果的过程,同时也是“把”字虚化的过程,近代汉字中的有些句子看似与把字句的形式完全相同,但它不能作如此多重移位分析,它的“把”字仍有实在词汇意义,NP2没有话题化,不能算真正的把字句,虽然这样的句子有的是出现在近代汉语晚期,而有的典型把字句在唐代已出现,这只能说明把字句在发展演变化程中的不平衡现象。例如:
约莫也吃了十来碗酒,智深问道:“有甚肉?把一碗来吃。”(《水浒传》4回)
这个例子中的“把”仍有实在词汇意义,有“拿”“持”之义,它还没有虚化,而“一碗”也没有话题化,这个例子不能算是把字句。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把字句在现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的生成方式,生成途径及过程是一致的。NP2在原型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是移位型空语类,由于语义,句法的限制,NP2向后移位,表达其受控制,受支配的语义。然后,为了表示其所受到影响产生的状态,就被“把”字重新拉回到VP之前,因此NP2便话题化了,在把字句中,NP1是第一话题,NP2是第二话题,现代汉语中,NP1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形的词语,在近代汉语中NP1在很多情况之下是具有某种控制力,支配力的指称对象,它是隐含型空语类,不能用有形词语补出来。
话语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话语直接联系的是思想或概念世界。各个民族用话语间接联系真实世界的方式及途径不同。因此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及习惯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从纵向上说,语言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一个民族用言语表达真实世界的方式存在着很强的历史传承性与稳同性,把字句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生成途径的一致性就反映了汉民族观察世界的视角和言语编码方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稳固性。
注释:
①原型结构是说各类动词都可发建立起一种基本的结构形式,汉语动词的基本结构形式有三类,即S=NP1V1;S=NP1V2NP2;S=NP1V3NP2NP3对于移位和变换来说都应存在相应的原型结构和原始位置。
②“语迹t”即“语迹(trace)”指的是名词性成分NP离开原来的位置,到句法结构的其他位置上去,在表层结构上可看到有形的NP是经过移位(movement)的,它保留在深层结构形式中或者深层的结构形式是原型结构,但它不一定能在它原来的位置(原始位置,即t)中补出。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81.
[2]李临定.汉语比较变换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沈阳.名词短语的多重移位形式及把字句的构造过程与语义解释[J] .中国语文1997,(6)
[5]金立鑫.选择使用“把”字句的流程[J] .汉语学习1998(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