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把字句的研究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也同样可作上述的多重移位的分析。移位型空语类。隐含型空语类,试论把字句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生成途径。
关键词:把字句,生成途径NP1,NP2,多重移位,移位型空语类,隐含型空语类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由于运用全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视角,把字句的研究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对把字句的句法格式及其限制,语义特征及语义解释,语境特征及语用限制进行全面考察,此其一;运用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及格语法理论,研究把字句内部的深层语义联系以及把字句的生成条件,途径过程及原因,此其二;继续探讨把字句形成的历史发展线索,探讨把字句在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法格式,语义特征及语用功能,此其三。
但是把字句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语法框架内或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范围内。因此,本文试图分析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把字句的生成途径及原因,探讨在“把”及把字句语法化的过程中所掩藏着的把字句生成途径的一致性。
一、与把字句生成相关的理论
(一)空语类理论
空语类(empty category)是与语类(category)或实语类相对而言的。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根据抽象句法结构形式判断某个句法结构中存在一个应出现而没有出现的由动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二是指抽象的句法结构形式(这是一种原型结构)①所限定的这些应出现而没出现名词性成分的句法空位(即动词所联系的主语,宾语的位置)。论文写作,隐含型空语类。空语类的含义侧重于后者。因此,严格地说,空语类是位置性的。
汉语的空语类可以分为三大类:(1)省略型空语类,记作“省略e”这是一种句法上自由的空语类,也即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未在相应的位置(主语宾语位置)出现,但是这个位置可补出相关的词语。(2)移位型空语类,记作“词迹t”②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未在相应的主、宾语位置上出现,但它在表层句法结构中已经移位至其他位置并且它有时可以移回原位有时不能。因此,在句法上它有时是自由的,有时又是强制的。(3)隐含型空语类,记作“隐含P”,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未在主、宾语位置上出现,也没有在句法结构中其他位置出现,并且,这个句法空位不可能补出相应的有形词语,这种空语类在句法上是强制性的。[1]
(二)移位理论
汉语的动词有一价动词V1(联系一个名词性成分)二价动词V2(联系两个名词性成分),三价动词V3(联系三个名词性成分)。因此,汉语中便有三类动词的原型结构NP1V1 NP1V2NP2和NP1V3NP2NP3。这三类原型结构中名词性成分NP1、NP2、NP3的位置是名词的原始位置。句法成分NP1V1、NP1V2NP2和NP1V3NP2NP3(主要是动词及动词性短语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的移位(movement)是相对原型结构中的原始位置而言的。从本质上说,移位与倒装不是同一个概念。倒装是语用平面的概念,是句子的表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成分位置的变化。而移位则有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限制条件,它必须相对原型结构中原始位置而言,成分移位的结果体现在表层结构上,而成分的原始位置不一定能补出相应的有形词语,只能在深层结构上留下“语迹t”因此,移位是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成分位置的变化。
二、把字句生成的研究概述
(一)传统语法研究所反映出的把字句生成的观点:
在传统的语法框架内进行的对把字句的研究,虽未明确提出研究把字句的生成条件、生成过程及原因,但是,从其对把字句的特殊的句法格式的研究,我们可隐约看到前辈语法学家对把字句生成的探索。
早在1922年,黎锦熙先生就提出了“提宾”说,他认为,介词“把”的作用是把原先位于动词的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新著国语文法》1922)。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动词VP之后的宾语位置是NP2的原始位置,那么NP2实际是通过“把”字移位至VP之前,黎先生的“提宾”说在国内外语法学界的影响极其深远,并且对我们今天深入研究把字句子的生成过程及途径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但从生成的角度来看,单纯用宾语提前来概括结构形式复杂和语义关系复杂的把字句未负过于简单。后来有些学者,也坚持黎先生的“宾语说”。如李临定先生曾明确指出:“汉语里只有宾语才可以用‘把’提前,或者说“可以用‘把’提前的,就应该是宾语。”[2]
(二)结构主义语法研究反映出的把字句生成的观点
与黎锦熙先生的观点相对立,朱德熙先生认为“跟把字句关系最为密切的不是‘主—动—宾’句式,而是受事主语句。”[3]这一观点可以称为“主语说”。我们这样理解:受事主语句是把字句的原型结构,受事主语的句法位置是把字句中“把”后名词性成分NP2的原始位置,当然我们不可能在原始位置上补出有形的词语NP2应该说,朱先生的见解是独到而深刻的。它把我们从表层句法结构的制约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真正从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句法成分的位置变化去考察把字句,为把字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觉。但仅把NP2的原始位置看成是受事主语句的主语位置也是不全面的。而且有很多地方不可用反证,例如有许多主谓结构前面不可加“把”。因此,把字句的生成条件及过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论文写作,隐含型空语类。
(三)后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对把字句生成的研究
80、90年代,由于受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影响,许多学者着力研究把字句的生成条件,生成过程途径及原因等,学者们一致认为,把字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它是在原型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移位变换而得到的。北京大学的沈阳先生认为把字句中的VP的深层结构大多是两项并合结构(光杆动词只有一项,无所谓前项,后项结构),在深层结构中,构成把字句的NP2一定是或一定可以是两项并合结构中后项结构的主语,即唯宾语成分和唯前结构主语不能成为把字句中的NP2。由于VP的前后项结构结合十分紧密,因此,NP2只能自由或强制地后移,这个后移的成分由“把”字重新前移至VP之前构成了把字句,沈阳先生认为只有名词的多重移位才能使把字句能用简单一致的形式构造复杂结构类型,同时才能表达复杂的语义内容及语义关系[4]。金立鑫先生从把字句句法语义,语境上的限制出发,绘制了选择使用把字句的流程图[5]。另外还有范晓先生、张旺熹先生等也作了一定的研究。
三、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生成过程:
以往近代汉语把字句的研究只是注意到了它和现代汉语把字句在句法格造、语义特征以及语用功能上的不同,例如,近代汉字把字句中VP可以是光杆动词,并且不带体助词,而现代汉语的把字句VP必须是复杂形式如果是光杆动词,必须要带上体助词,试比较。
欲把青天摸(唐·皮日休语)
怎么把特务跑了!(邵敬敏例)
近代汉语晚期,把字句中的常见格式有:把后的NP2中含量词“个”VP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得面如金纸,大叫“拿宝玉来!”(《红楼梦》33回)
这种把字句表示由某种原因,或者某种具有控制力,自然力的指称对象(这个指称对象在句子中不一定以有形词语的形式出现)导致人物的心理情绪的变化,这种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
我们认为尽管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把字句在句法构造,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上有诸多不同,但是从把字句的生成过程上讲,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下面我们就试着分析一下:
我们认为沈阳先生对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生成过程的解释是比较合乎汉语事实的,下面我们就用他的名词移位的理论来分析一下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把字句。论文写作,隐含型空语类。我们先来看几个现代汉语的例子:
A.(牢房里)把几个特务都跑了。
B.这些破事把他累倒了
C.他把衣服说干净了
D.妈妈把眼睛熬红了
以上这些把字句的VP分别是:光杆动词+体助词,动词+趋向补语(动趋式),动词+状态补语、(动补式)动结式,下面我们试着构拟它们的原型结构和位移过程。
A句中“跑”是一价动词,A句的原型结构应是:“几个特务跑了”,但由于在表层结构中有表处所的NP1占据了主语的位置,因此,V1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几个特务”只有后移成为:“(牢房里)跑了几个特务”,“几个特务”可用“把”字位移提前,使其话题化即最终得到把字句的表层格式:(牢房里)把几个特务跑了。
B句中的“累倒了”也相当于一个一价动词,同样可以作两次位移分析。
C句中的“洗”是二价动词,C句的原型结构应是:“他洗衣服”。由于这个句子中还包含着“衣服干净“的语义,且在表层结构中,“干净”与“洗”结合比较紧密。因此,“衣服”就只能后移别“干净”之后;“他洗干净衣服”。“衣服”可用“把”字位移到“洗”的前面,使其话题化,即最终得到把字句的表层格式;他把衣服洗干净了。
D句中的“熬红”是动结式,是双项并合结构,基深层语义应是:“妈妈熬(夜)+妈妈的眼睛红”,可见,“把”后的NP2是动词后项结构的主语。由于动结式的结合是十分紧密的,因此“眼睛”不可插到“熬”和“红”之间,况且,“眼睛”也并非“熬”的宾语,它只能后移,“妈妈熬红了眼睛”,为了强调“眼睛”受到的影响,用“把”字位移提前,得到把字句的表层格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