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The Road Not Taken英汉译本对比
R•佛罗斯特是美国著名诗人。论文格式。他的主要生活经验和诗歌素材选自乡村场景②,而他在传统的诗歌形式中不露声色的融入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者说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发觉和发掘重大诗性启示①。The Road Not Taken 是R•佛罗斯特的代表作之一,我国翻译家朱墨于2001年翻译了该诗,通过译诗可以看出译者的阅历,学识与翻译技巧。该译诗有铺垫有高潮,甚至有欧化词语,引申也比较明显,但本文仅试图从译诗如何体现概念整合这个角度进行探讨。下面是英文原诗及其相应的汉译本。
The Road NotTaken另一条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wood, 金黄色的林中歧出两条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both 可惜我不能脚踩两条: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stood 孤旅一身,我伫立良久,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could 极目远望一条的尽头
To where it bent in theundergrowth; 直到它拐入远方的草木。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fair, 那么取另一条,一样的坦通,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claim, 或许这一条更值得一试,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wear; 因为它野草丛生,正待踩行;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there 其实这样一来,走过这条路径,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same, 和那条一样,也会留下足迹无异。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lay 那天早晨,两条路同样落叶铺满,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black. 尚无脚步将落叶踏的发黑。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day! 哦,我还是把第一条留给另一天!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way, 既然晓得歧路无数道绵绵,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back. 我疑心是否我还能返回。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sigh此后不知何年何月置身何处,
Somewhere ages and ageshence:我也会长叹一声把此事诉说: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I--- 林中有两条路分道而往,而我---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by,我竟把人迹罕至的一条选妥,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一念之间已经是岁月蹉跎。⑥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给人“一种瞬间清醒的停伫”⑧。该诗的第一段表达了一个人面对两难境地难于抉择的典型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弗罗斯特,或是诗中的说话者,似乎是在暗示每一个选择都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整首诗诗人所要说明的是,生命经历一个轮回最终又会回到原点,道路的选择并不会造成任何的不同。如果再进一步可以发现,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抱怨,抱怨生活太局限,不能提供给我们更多的选择⑧。基于此,汉译本是如何体现概念整合,进而准确传达原诗意义,下文将进行探讨。
(四)概念整合理论下The Road Not Taken汉译本的分析
首先从标题来看,译者将其译为“另一条路”,看似直译,但蕴含深意。标题的翻译不仅简洁,而且已经隐含了概念整合,多了哲理暗示性。具体含义将在后面提到。
诗中“金黄色的林”不单单指森林这样的自然景物,在此诗中指代的是“人生”这样一个抽象意义。此处译文恰当的体现了概念整合中的简单型整合,即“森林”和“人生”相映射,相匹配,二者有相同的抽象结构,森林广阔而空旷,且有多向性,想走出森林可以有多条路进行选择;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抽象而多维,如何过完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选择能够走好人生的路。“金黄色的森林”蕴含着“美好的人生”“金色年华”③等这样的哲理。而“两条路”则是指“两种选择”,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也许正在思考如何在两条人生路之间进行选择。“路”和“选择”看似毫不相干,但他们仍然符合概念整合中的投射现象,走哪条路就意味着选择了哪种人生。
“脚踩两条”象征着“同时选择了两条人生的道路”,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决定“取另一条”,即他选择了其中一种“路”来走过他的人生。并且他认为“或许这一条更值得一试”,因为“它野草丛生,正待踩行”。译本在这里又一次强烈体现了概念整合,译本中“野草丛生”表面意义是指路上的景象,但体现在“人生”这个概念结构里则是指“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困难重重”等这样的意象。这里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自然空间和人生哲理空间,跨空间映射在这两个空间之间建立起对应链接,但合成空间的框架只来自空间一,即自然空间。这种整合即是上文提到的镜像型整合。
作者在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之后认为“走过这条路径和那条一样,也会留下足迹无异”,这句中的“留下足迹无异”依然恰当体现了概念整合,“留下的足迹都差不多”投射到人生哲理框架中意为“会获得一样宝贵的对人生的体会或者经验”等。“足迹”和“体会,经验”虽然需要通过不同感官来获取,但二者仍然在抽象理论上具有相似性,即具有相同的抽象概念结构。
“尚无脚步将落叶踏的发黑”表面理解是说这两条路没有人走过,可以说是两条从没人选择过的,崭新的,甚至是极具挑战性的路。换句话说,事实上摆在作者面前有两种人生选择,这两种选择都是没有人尝试过的。作者决定选择其中一种,而把“另一条留给另一天”⑤,即把另一种选择暂时搁浅,因为不可能同时选择“两条道路”。但是,既然选择了其中一条路,就要走下去,这就意味着离另一条路越来越远,到最后还能不能再体会另一种“人生”,就很难说了。所以作者说“我疑心我是否还能返回”。整个这一段几乎无不体现概念整合,选择了一种人生就意味着放弃另一种,即使还想“再返回”,也很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作者这样说也透露了些许无奈。“路”和“选择”仍然是两个主要的输入空间结构,跨空间映射在这两个空间之间进行投射链接,形成合成空间结构。
如此,才能令读者感同身受。
诗的最后一段可以说是整首诗的感情高潮部分,“此后不知何年何月置身何处,我也会长叹一声把此事诉说”运用了诗行倒置恢复正常语序,层层叠加步步铺垫等手段,把译诗的情绪推向高潮。尤其结局的翻译,采用强调和明朗化的手法,译为“一念之间已经是岁月蹉跎”,加深了人生如梦,岁月恍惚的感觉。
总之,森林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具有原始神秘的未知力量和潜意识的幽暗性质。这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森林”也成为该诗概念整合输入空间一的主要元素。森林作为这一元素就是指人生未知的活动领域本身,这就涉及到该诗概念整合输入空间二中“人生”这另一个主要元素。基于这两个空间有着相同的抽像概念结构,跨空间映射才能在这两个空间之间进行连接,因而其中两条路的选择就有了异于寻常的意义。该译作充分体现了概念整合,将诗人忧郁和犹豫的心态表达出来:在人生的时空中选择,有得必有失,而一旦选择,又无可逆转。
(五)结语
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阐释力强,应用广泛。用该理论来分析英诗汉译中的隐喻不仅能产生精彩的译本,而且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加强对原诗深刻意义的品味。
本文通过用概念整合理论来探讨英诗汉译中的心理映射发现,好的译本可以将原诗中的意象完整并准确,且以及其生动之形象传达出来,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说明该理论对英诗汉译是具有一定解释力的。但该理论在翻译上的应用是否也具有局限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E. C. Traugott &M. L. Pratt. 1980. Linguistics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HarcourtBrace Jovanovich, Inc.
[2] M. V. Doren & C.M. Lapolla. 1929. The World's Best Poems. Albert &Charles Boni, Inc.
[3] 何香久.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歌金库.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4] 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 王宏印. 英诗经典名译评析.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7] 王寅. 认知语言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 赵红英. 美国文学简史学习指南.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