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从汉语称呼语中透视中国文化和礼貌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礼貌的称呼语可能变得不再礼貌,而新的称呼方式就会产生。顾曰国(1990,1992,in何兆熊,2000:241)追溯了中国文化中礼貌的起源,并根据中国文化对于德、言、行的礼貌要求,对Leech提出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进行了修改。
关键词:礼貌原则,称呼语,中国文化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礼貌的称呼语可能变得不再礼貌,而新的称呼方式就会产生。五十年代我们称呼售货员叫“同志”,九十年代叫“小姐”,然后是“老板”,现在叫做“靓女”或“靓仔”。不论称呼怎么变化,原则只有一个——得体礼貌地称呼他们。由此可见,即使在同一文化中,人们对于礼貌的定义和判断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语言学家们对于礼貌的定义、内容和表现方式做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曾试图定义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礼貌理论, 但在深入地研究后他们也发现,礼貌受文化制约的特点不可否认。所以,Brown 和Levinson在1987年将书名“Universals in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中的universal 改为some universals。Leech (何兆熊,2000:238)经过对比研究得出结论,礼貌原则是有普遍性质的,但是不同文化、社会或语言环境会对礼貌原则下的各准则的重要性有所影响。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礼貌的相对性,即礼貌的表达方式和判断的标准会因文化而异。

2.礼貌用语

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身处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而语言又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话语使用是否得体,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顺利与否。因此,礼貌用语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什么是礼貌用语?语言学家们各有见解。免费论文参考网。基本说来分为两大类:一类从广义上来定义。认为礼貌是指所有对语言的礼貌使用及其结果(陈松岑,2001:4)。即话语不仅要有逻辑,符合语法规则,同时还要能为相对应的社会群体所能接受。另一类从狭义上来定义。认为礼貌就是指在具体场合下的具体表现方式。这些表现方式适用于某些具体的场合,体现说话者的礼貌和尊敬(陈松岑,2001:4)。这些方式的运用主要取决于说话者对于社会关系的认知和对本族语言社会团体的文化习俗的了解程度。

礼貌用语,作为社会语言体系的组成部分, 反映了社会道德规范和风俗。除了受到语言系统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体系、社会结构、民族心理和习俗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不同社会和文化下的礼貌用语在内容和特点上各不相同。在一个社会团体里,礼貌用语的使用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制约:本团体的说话习惯,具体的交际场合,以及交际者的相互关系。

3.礼貌和文化

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三百多种。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7)定义文化为某一特定群体的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所共同形成或创造出的习俗、信仰、艺术、音乐以及所有其他人类思想的产物。Edward Sapir(1921)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所为和所思的产物,是构成社会生活的行为和信仰的综合体,是社会的产物并在社会中得以继承和延续。他们大多赞同文化和社会的积极联系。但是没有人能给文化做出一个唯一权威的定义,因为文化复杂多样,无处不在。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用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是各文化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是不同文化对礼貌的具体要求和判断标准却有所差异。比如,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西方价值观中重要概念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如个人自由、个人权利、自主自立。是他们追求的理想。因此,西方价值观认为,礼貌首先就是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自主和隐私。而在汉语中我们却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应的准确的表达。在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后,人们较少意识到和追求个人的价值和权利,更多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collectivism)。中国人认为谦让他人,舍己为人,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才是礼貌的表现。对个人权利的追求被认为是可耻的。免费论文参考网。因而西方的“个人主义”一词更多的被理解为贬义——个人为了私人利益而损害集体。这是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误解。

L.R.Mao (1994 in 何兆熊,2000: 241)在对比了英汉两种文化之后提出了“therelative face orientation construct”(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这个构想基于一个假设:面子是每个群体成员所希望建立的公共形象,这种公共形象暗示了某种潜在的礼貌指向——礼貌要么指向一种理想的社会同一性(ideal social identity),要么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ideal individual autonomy)。他指出,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使得两种文化从本质上产生不同。

顾曰国(1990,1992,in何兆熊,2000:241) 追溯了中国文化中礼貌的起源,并根据中国文化对于德、言、行的礼貌要求,对Leech提出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了一套与西方学者观点不同的中国式礼貌准则。他认为,中国礼貌观有四个基本要素:尊敬他人(respectfulness)、谦虚(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warmth)和温文尔雅(refinement)。尊敬他人——即对他人的肯定、欣赏、顾及他人的面子和社会地位等。大致相当于维护说话人积极面子的愿望。谦虚——贬己的另一种说法,在中国文化中比较重要。态度热情——对对方的关心、热情,明显具有中国特色。而温文尔雅——指自己对他人的言行要符合某种标准,体现了礼貌的标准性特点,是各文化共有的,但西方鲜有学者对此进行描述。顾曰国对礼貌的定义,既考虑了不同文化中礼貌的共性,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因而更符合中国的习俗和文化。

4.称呼语的使用

交际时,人们总是会先对听话者进行称呼。在许多语言社团里,说话前先称呼对方是必须的礼貌。这不仅能体现说话者想要吸引对方注意力的愿望,并且显示了说话者对交际双方社会关系的理解。此外,根据汉语文化的习惯,发表演讲或做讲座前演讲者应该先称呼其听众。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或亲戚私下谈话时,才可以使用“嗨”或“喂”来打招呼。否则,会被认为不礼貌。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中的称呼语纷繁复杂。下文将从听话者的角度对汉语称呼语进行分类和讨论。

4.1.称呼亲属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中,依靠人力和畜力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家庭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人口越兴旺,生产力就越高。于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往往少有迁移,在一个地方逐渐发展成一个小社会团体。随着团体的发展壮大,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必然会出现等级之分。因此,按照各社团成员不同的等级地位、年龄以及血缘关系采取不同称呼的体系也就应运而生。不遵守这些规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或没教养的表现。所以,一个老人称呼一位姑娘叫“姑姑”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免费论文参考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里的大家庭越来越分散,大家也不再那么严格的遵守一些称呼规则。比如近些年,年轻人都喜欢管自己父母叫“老爸”“老妈”或“老爹”“老娘”。这些称呼曾被认为是对父母的不尊敬而不允许使用。如今,却变成子女对父母的爱称,显示出双方更亲密的关系。

4.2 称呼他人

这里指的是称呼亲属以外的人。一般来说,汉语中有三种称呼方法:

(1)使用某些对亲属的称谓。因为家庭关系是每个人所身处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所以对亲戚的称谓就成为称呼他人的首选方式。一般来讲,这种称呼方式多发生在非正式的场合,通过称呼拉进双方距离,多体现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喜爱和热情,如“爷爷” “奶奶” “叔叔” “阿姨” “哥哥” “姐姐”“伯父” “伯母”。 中国古代通过在这些称谓前加上一些修饰词,如“令尊”、 “令堂”、 “令兄” 和 “犬子”、 “小女”、 “拙荆”,以此来肯定和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显示出对对方的尊敬,或贬低己方地位,表达谦虚,从而达到最理想的礼貌状态.

如何使用这种称呼方式,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考虑:听话者与说话者的年龄差度;双方父母亲疏程度;交际场合;听话者的社会地位;或与自己子女或孙子女对对方的称谓一致。

(2)根据不同职业来称呼。在正式场合,人们总是根据对方的职业来进行称呼,以此体现对其职业的尊敬,顾及了对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如“师傅” “老师” “大夫”。但这些称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以“老师”这一称呼为例。中国古代著名学者之一——孔子,为大家尊称为“老夫子”“夫子”。后来,中国古代对老师都尊称为“夫子”。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小学老师都被称为“老师”,而高等教育机构里的工作人员都被尊称为“先生”。文化大革命时,“先生”一词因被批评为资本主义性质而被弃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学里的助教被称为“老师”,以同讲师和教授区别开来。现在,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一些科研机构、文化艺术组织的工作人员都被称作“老师”。“先生”一词更多的体现了对那些把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教育工作者的尊敬,而“老师”则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亲密。

(3)通用的称呼。有些称呼不受交际者的职业和年龄的限制而被广泛地使用。如古汉语中的“子”“君”“足下”可指男性和女性。以皇室头衔 “王” “君” “侯” “公” “卿”尊称听话者,而以“寡人” “臣” “在下” “仆” “小人”这些通过贬低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方式来称呼自己。解放前,“先生”一词用来称呼受过良好教育或社会地位高的人。如著名作家冰心,常被人称为“冰心先生”以示尊敬。新中国伊始,这个词常用来称呼得高望众的老师。现在,常在正式场合里用以称呼男嘉宾。再如现在常用来称呼陌生人的“小姐”“女士”“靓女” “美女” “美眉” “靓仔” “帅哥” 或“同志”“同学”。

5.结语

正如上文所述,汉语称呼语总是用抬高身份和地位的方式来称呼他人,而用贬低的方式来谦称自己。将顾曰国所总结的四条礼貌准则有机的结合,达到最大的礼貌效度。这是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下熏陶的结果,汉文化对中国人的言行产生着全面、深刻的影响。因而,了解中国文化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

REFERENCES:

陈松岑, 2001。《礼貌语言》[M]。北京: 商务印书馆。

何兆熊主编, 1999。《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光华(主编),2002。《汉英大辞典》[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Sapire, E.(著), 陆卓元(译),(1985)。《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汉英差异浅谈英语长句的译法
下一篇论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看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的“失语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