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但是众多的学习者感到很难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很难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母语文化。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母语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了英译的母语材料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并介绍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英译的母语材料的应用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此外,还提出了目前对其使用的不足,并就如何努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译的母语材料,母语文化导入英语教学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当今社会,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各界人士已经普遍意识到英语教学中应当包含英语国家文化,并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这些文化。然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其强势地位以及文化渗透必然对其他语种和文化造成威胁和冲击,使它们面临沦为亚文化和第二语言的威胁。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但是众多的学习者感到很难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他们感到很难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而谈论英语国家的文化更不是这些学习者的强项。其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输入过少。很多学习者错误地认为英语就是英语国家人的语言,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西方文化而忽视母语文化。也有许多人认为母语会妨碍英语的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母语材料,导入母语文化一直是很多人忌讳的事。经常会有人发表这样的言论,一定要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不能看英译的材料,认为只要是翻译的材料就不是地道的英语。然而,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增进文化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要传播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做到取长补短。因此,笔者通过尝试发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英译的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方面的材料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传播我们的母语文化。
一、加强母语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让广大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同时,用英语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首先要在思想上意识到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 加强母语文化导入有助于英语的学习
“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英语学习者,其英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一些。”(束定芳、庄智象,1996)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授,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对比来更深刻地认识英语国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深刻、细致的认识,并且有了敏感的文化意识以后,学习英语时自然就增强了语感。语感的增强必然会提高学习者对英语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交际能力。
2、母语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传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
母语文化是民族之间区别的象征,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如今,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在国际交流中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日趋重大。免费论文网。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母语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积极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概况和风土人情,而且还要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介绍给别的国家。防止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势文化地位和语言优势,实行文化霸权主义,对弱势文化国家进行文化颠覆。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母语文化的传授及其英语表达。
3、母语文化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基础
英语教育名家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两大内容, 即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 跨文化能力也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在跨文化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中, 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基础, 这是因为,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了解得越多, 就越容易对异国文化采取一种理解、容忍和尊重的态度,从而能够灵活地应对和消除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冲突。而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获得是以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进行对比为前提的, 也就是说, 学习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才能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两种文化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否则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本是一纸空谈。
二、英译的母语材料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承载英语国家文化的英文材料和描述中国文化的英文材料都是培养中国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所需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承载英语国家文化的英文材料使用的很多,描述中国文化的英文材料却用得少之又少。但有研究表明,英译的母语材料相对于英语教师通常使用的教学材料来说,有很多优势:
1.学习者了解所使用材料的文化背景
对于文化背景的不了解往往是英语学习者遇到的主要障碍。研究表明,文本预设的隐性文化知识与阅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会产生互动,使基于自己文化的文本比基于不太熟悉、更遥远的文化而在句法和修辞上对应的文本更易于阅读和理解(Floydand Carroll, 1987, p. 90)。
2.人物、主题、情节、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判断以及大部分的词汇都是可识别的,因而减少心理威胁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源自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文化的材料大大增加了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研究发现,简单地将地名和人名改变成学习者较为熟悉的语言就可以提高理解力,(例如,针对日本的英语学习者,将学习材料中的英文名字改成日文);改变少量的词条,用日本学习者更加熟悉的日语词汇或情节来替换文本中的某些地点或情节,就会提高学生在完形填空测试中的分数(Oller 2005; Chihara, Sakurai, and Oller, 1989)。另一项研究发现,伊朗的英语学习者对于来自母语文化的英译文本比对于来自美国文化的英语原版材料理解得要好(Floyd and Carroll, 1987, pp. 90-91)。当要求来自印度和美国的学生阅读关于一桩印度婚礼和一桩美国婚礼的两封信件时(信件都是用英文写的),受试者在阅读源于自己文化的信件时速度更快,并能更好地回忆起信件的内容。(Floyd and Carroll 1987)。
3.翻译成英语的母语材料可以充当联系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
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 在众多关于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著作中提到,虽然两种语言的书写系统不同,第一语言的良好的阅读能力会转移到第二语言中(Krashen 2004)。
三、英译的母语材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既然如此多的研究表明了英译的母语材料的优势,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大胆尝试,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
1.适当选用英译的时事新闻材料来练习听说
笔者近几年来一直从事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本科的《高级时事英语》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教材涉及的主题比较感兴趣,因为都是他们日常关心的话题,比如,新闻媒体、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但是对于其中的听力材料不喜欢,主要原因是内容过长,而且材料太老,不能与时俱进。因此,笔者每次在上课前,都会从网上下载最新的时事新闻虹(主要来源是央视网的英语频道),且篇幅不长,一般在200个单词以内,主题要么是目前大家最关心的时事,要么是与教材本单元要讲的内容相关。上课时,先将比较难的词汇用大屏幕打出来,带领学生读几遍,然后听写,最后再让大家进行讨论。例如,在讲到社会问题这一单元中的暴力问题时,让学生观看并听写了一段谴责拉萨的3.14打砸抢烧恶性暴力事件的录像,然后让学生讨论了对此事的看法。学生们之前已经看过了中文版的新闻,所以对这个话题比较熟悉,现在又学习了许多相关的英文词汇和表达,讨论起来比较容易,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参与,强烈谴责这些不法分子的罪恶行径,激发了他们反对暴力、反对分裂的爱国热情和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又如,今年刚发生地震后的那一节课,让学生听写了一段关于抗震救灾的新闻,
并让他们谈论自己了解到的最新灾情和救援情况以及他们自己打算为灾区人民做点儿什么。他们都非常认真,讨论得非常激烈,觉得自己学到了好多关于地震和抗震救灾方面的词汇,并能用英语来讨论最新的时事,感到非常满足,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灾区人民的爱心和团结精神。
2.适当节选文学作品的英译本作为阅读材料
在第二语言课堂中使用的第一语言文学作品必须是学生所熟知的,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而且不能太长,要适合学生的水平。近一年,笔者开始从事《文学英语赏析》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学基础知识,引导他们欣赏英语名篇名作之外,也选用了适量的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本,例如,在学习散文这一章时,让学生阅读了著名翻译家张培基翻译的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让学生讨论了自己读完这篇散文后的感受。由于这篇散文大家在中学时代的语文课上学过,有的甚至背诵过,内容很熟悉,所以英文版读起来并不费力,。用英语讨论起来也相对容易。学生都能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深沉、伟大和无言的父爱,并谈到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一些故事以及自己对父爱的理解,非常感人。之后,我又把中文版也提供给了学生,让他们对照着读,分析各自的语言特点,以及译者所用的一些翻译技巧等。学生们兴趣很浓,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免费论文网。
结论
以上只是笔者所做的一些初步尝试,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译的母语材料既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又对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的导入及其英语表达的传授有促进作用,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些内容不具系统性。免费论文网。因此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可以在现有的英语课本中加入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也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母语文化类的课程,例如,英译本的《中国文化概况》,系统地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民俗、文学和传统文化等;还可以开设中外文化对比类课程,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当然,这些不是仅靠英语教师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还需要课程设置者和课程开发者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Chihara, T., T. Sakuai &J. Oller Jr. (1989). “Background and Culture as Factors in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 LanguageTesting, 6, 143-151.
[2] Floyd, P. & P.L. Carroll.(1987). “Effects on ESL Reading of Teaching Cultural Content Schemata”. LanguageLearning, 37, 89-108.
[3] Krashen, S. (2004). The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Research. 2nd Edition. Westport: Heinemann.
[4] 苗丽霞, 范谊. 母语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 宁波大学学报,2006.6
[5] 温菲. 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教案设计[J]. 科技信息,2007.5
[6] 文秋芳. 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18
[7] Oller, J. (2005). “CommonGround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The Pragmatic Solution to the BootstrappingProble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9, 92-114.
[8] 束定芳.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