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但是,台湾的新闻媒体对全国“两会”的关注度究竟如何,报道有什么编辑特色,是如何呈现的,则是需要研究说明的问题。《中国时报》对该新闻事件的重视程度有限,两会允许进入的记者有限,因为能够投入大陆两会报道的记者有限,能够组织和策划的新闻资源也有限。
关键词:两会报道,编辑特色,版面呈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3月7日的一篇报道《关注祖国大陆发展和两岸关系台湾媒体对“两会”报道升温》被多家媒体转载,“台湾媒体对祖国大陆‘两会’的关注和报道逐渐升温”,“台湾岛内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纷纷抢在第一时间,以大量的篇幅、画面和时段,刊登和播发派往北京记者发回的报道,并编发各种渠道来的稿件,向岛内民众介绍‘两会’”[1]。2003年以来,大陆媒体都展示了“台湾媒体对大陆两会的报道热情很高”的景象。
但是,台湾的新闻媒体对全国“两会”的关注度究竟如何,报道有什么编辑特色,是如何呈现的,则是需要研究说明的问题。2007年3月3日至3月13日,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3月5日至3月15,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07年台湾媒体对全国两会的报道构成了本文关注的问题。研究台海关系这种特殊背景下的时政新闻报道,对于展现两岸关系影响下台湾媒体如何呈现大陆新闻事件很有意义,也有利于透过意识形态的迷雾看到新闻如何被生产、解释,同时为两岸能够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素材。
一, 《中国时报》的背景
长期盘根交错的历史宿怨下的两岸关系,岛内媒体蓝绿阵营的控制打压,都构成了台湾新闻媒体的特殊背景。
《中国时报》是台湾三大报业集团之一,其前身为1950年10月创刊的《征信新闻》,最高发行量达150万份,是台湾岛内重要的媒体之一。20世纪50年代,台湾报禁,民营大报都艰难度日,而国民党的三家报纸《中央日报》、《台湾民生报》、《中华日报》一统天下,《联合时报》、《中国时报》等民营报纸与国民党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方汉奇,2002年:508-512)。70年代以后,民营报纸后来居上,发行量最大的《联合报》、《中国时报》均在100万份以上,而《中央日报》仅55万。
《中国时报》现在仍属台湾较有影响力的媒体。但《中国时报》也经常受到攻击,曾经一度被游锡堃“封杀”还曾因对民进党不友好,称为“九报”(即马英九的报纸)。论文大全。在台湾的网络上,有人在讨论问题时,做了这样的引用:“以下為中國政府在台灣之代言叛國媒體:中國時報之報導《發言人提示李肇星避答四要一沒有》。”[2]被称为“叛国媒体”,可见其有些报道遭到了对抗式的解读。论文大全。
二,《中国时报》“两会”报道的稿件选择与稿件配置
3月3日到3月16日,《中国时报》对大陆“两会”的报道集中在A13“两岸新闻”版。从版面设置上看,A1—A12以本地新闻为主,国际新闻和两岸新闻位于本地新闻之后。
1.报道强度
有关大陆两会的报道共63篇,占A13报道总数的61.8%(共发报道102篇),照片16幅,占A13图片总数的37.2%(共发图片43幅)。在3月3日到3月16日期间,有关“两会”的报道占据A13的大部分版面。《中国时报》A13版对两会的报道量较大,但A13版在整个报纸的A-F叠在中所处的位置强势不高,且这些报道都没有能够登上头版或要闻版。
2.关注问题
文章大多关注和台湾有关的问题:《贬扁 李肇星反问台湾记者》、《发言人提示李肇星避答四要一没有》、《中共财长 新税法对台商影响了了》、(政协委员建议)、《台湾团提建议 促人大实质化》、《经贸磋商波折多 周小川怪台独》等。
《物权法》的出台、中共高层领导的变动(如黄菊和“上海帮”动向)、“两会”期间突发事件(如永州骚乱和抚顺矿灾)、一些名人(如巩俐)在两会期间的表现等也受到关注。
3.报道体裁
报道题材分为消息、图片新闻、评论和其他。其中消息类篇数为49篇,占报道题材的65.3%,占了绝大多数,且多为《中国时报》的记者自己采写,多针对两会的某一个人的言论、某一件事的发展,从较小的角度切入,采用议论型导语,把叙事和议论交织在一起则是《中国时报》的消息体裁经常采用的。
《中国时报》经常用背景色和加粗的方法对导语进行突出,构成文章的“提要”和总述。导语中带有评论性质的句子往往是记者为该消息定的“调”。
4.稿件配置
《中国时报》对该新闻事件的重视程度有限,两会允许进入的记者有限,因为能够投入大陆两会报道的记者有限,能够组织和策划的新闻资源也有限。
《中国时报》对大陆两会的报道都集中在A13版内,两会的报道大多编排在一起,形成一组相关的报道。在这期间也有一些相对固定的栏目:如两会花絮、两会观察等。
三,《中国时报》的版面呈现
1. 标题制作
文本标题涵盖重要信息,反应出记者的态度,如《发言人提示 李肇星避答四要一沒有》,“发言人提示”这一细节被用作标题,表明了记者想突出李肇星“犹豫”或“回避”回答有关台湾问题的提问,在文章第五段有相关细节描述:“此外,李肇星在回答‘四要一沒有’提问前,已正襟危坐一个多小時的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副秘书长兼发言人姜恩柱,突然向左倾身对李肇星‘窃窃私语’几句,只见李频频点頭,然后就以‘两办声明’一语带过。”
2. 图片
新闻图片的作用主要有纪实性作用、证实性作用、解说性作用、装饰性作用和视觉冲击性作用[3],而《中国时报》的两会报道中,图片多用来起到纪实性的作用,用来其证实性作用和装饰性作用的不多,图片多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出现,作为新闻报道配图的不多。图片多用来报道会议内容外的新闻,如图片《开“聊”》、《闷到最高点》、《它悠闲他开会》等。图片来源也多为转载,以路透社的最多,其次是中新社、美联社。
3. 版面设计
《中国时报》为对开大报,从右向左翻阅,新闻版文字纵拍,其他版面,如娱乐版和广告文字横排,编辑方针类似于都市报,但报纸的编排较为大气,横排和竖排结合,彩板多采用大幅图片,编排也较为活泼。A13不是彩板,图片的内容也不多,总的来说和《中国时报》其他版面的风格较为统一。论文大全。
旗题的使用较多,标题的长度或高度大于正文的总宽度或总高度,标题得到突出,标题和下面的其他稿件没有什么关系。突出的标题一般是还有负面信息的标题,在版面突出这样的标题也突出了其报道的倾向性。
媒体观点不仅可以通过报道的词、句、篇显示,而且可以通过稿件选择和配置、标题和图片的处理、版面的编排等编辑手段体现。《中国时报》对大陆两会这一重大事件的报道,显示出了《中国时报》在两岸新闻报道中的编辑特色。整个两会报道表明,《中国时报》对两会的报道重视程度是十分有限的,仅限于大陆新闻版报道数量的增加和内容的凸显。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主编,方汉奇 丁淦林 黄瑚 薛飞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胡欣,《新闻写作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戴元光 童兵主编,金冠军 郑贞铭编著,《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台湾新闻事业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台湾报业今昔》。台南:海外出版社
5.陈国祥 祝萍,《台湾报业演进四十年》。台北:国立晚报,民国77[1988]
6.陈星,《绿色恐怖下的台湾媒体》。《世界知识》,2005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