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讹误辨正二则(图文)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笔者曾反复研读《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发现其摹写简文并所附手写释文以及正式释文,比照图版简文均有挂漏、讹误之处,而这种底本上的细微差错可能会导致各类研究的偏失,故笔者曾就其中部分所见错讹加以更正说解,并于先期发表成文。出于兴趣所致,更为主要的是,笔者认为此类小误虽甚轻微,然可益善底本、方便研究,故本着琢磨求是之旨又辨正讹误二则以就正于方家。
关键词:《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讹误,辨正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的出土,使我们有幸亲见失传近两千年之久的兵家古佚书,具有重要意义。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曾以极大的努力对其进行大量的整理校勘工作,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和1985年分别刊行了由他们编定的30篇本的《孙膑兵法》[①]和内含16篇本《孙膑兵法》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②]。因为《孙膑兵法》无今传本,故各类研究均以整理小组整理编定的结果为依据。笔者曾反复研读《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发现其摹写简文并所附手写释文以及正式释文,比照图版简文均有挂漏、讹误之处,而这种底本上的细微差错可能会导致各类研究的偏失,故笔者曾就其中部分所见错讹加以更正说解,并于先期发表成文。出于兴趣所致,更为主要的是,笔者认为此类小误虽甚轻微,然可益善底本、方便研究,故本着琢磨求是之旨又辨正讹误二则以就正于方家。

为方便行文,竹简图版简称作“原简”,由傅熹年先生摹写的简文及所附手写释文分别简称作“摹本”、“手写释文”,而由周祖谟先生书写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释文则简称作“释文”。每则简文后均标注其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一书中所处的篇目及简序号。

1.……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请(情),……(《八阵》337、338简)

按:上引文中的“敵”字,原简残笔作“”,摹本作“”,手写释文作“適”,故当释作“適”,借作“敵”。《银雀山汉墓竹简[壹]》释文误作“敵”,当正。一则,《说文解字·辵部》云:“適,之也。从辵,啻声。”金文“適”不从辵。如周晚期《师酉簋》作“”。论文大全。《说文解字·攴部》:“敵,仇也。从攴,啻声。”吴大《说文古籀补》:“古敵字省攴。”容庚《金文编》亦云:“敵不从攴。”《簋》作“”。《礼记·玉藻》:“敵者不在。”陆德明《经典释文》:“敵本又作適。”二字皆从啻得声。適,古音隶锡部端纽,敵,古音隶锡部定纽。二字同部,端、定旁纽,古音相近。[③]古多假借“適”为“敵”。《礼记·杂记上》:“大夫讣于同国,適者曰:‘某不禄。’”郑玄注:“適读为匹敵之敵”。《战国策·韩策一》:“轻绝强秦之敵。”汉帛书本“敵”作“適”。二则,从竹简《孙膑兵法》本身看。其一,《八阵》340简“以一侵適(敵),以二收。(敵)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適(敵)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一句,连续出现的三个“適”字,原简、摹本及手写释文均与上边引文相同,而《银雀山汉墓竹简[壹]》释文作“適”,借作“敵”。其二,同书《官一》414简“所以疑適(敵)也”,原简、摹本及手写释文均同前例,释文亦作“適”,借作“敵”;而该篇416简“所以(饵)敵也”则有明显不同,其“敵”字原简作“”,摹本作“”,手写释文作“敵”,故《银雀山汉墓竹简[壹]》释文径作“敵”。可见,在简书《孙膑兵法》当中,“適”、“敵”两形虽然因为假借而表示同一个词,但依照其各自原简图版的不同,两字形在摹本、手写释文及释文上仍当有严格区别。因此上引338简之“敵”字释文当正作“適”,借作“敵”,而不能径释作“敵”。

2.……为畏以山胠,秦以委施(逶迤),便罢以鴈(雁)行,险厄以杂管,还退以蓬错,……(《官一》409简)

按:上引文中的“”字,原简作“”,摹本作“”,手写释文作“怫”,应释作“怫”,《银雀山汉墓竹简[壹]》释文误作“”,当正。论文大全。此类错误还见于同篇所附421号残简。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的《孙膑兵法》释文作“怫”,甚是。 一者,简文该字所从显为“心”旁,《孙膑兵法》一书原简多见。论文大全。如《篡卒》329简“百生(姓)弗德”,“德”字摹本“”形所从,《势备》349简正面“怒而(鬬)”,“怒”字“”形所从,以及《行篡》373简“暨(既)忠”,“忠”字“”形所从等皆可为证。

二者,由文意推知是“怫”非“”。张震泽《校理》认为:“秦”疑为“蓁”之借。蓁,《说文解字》:“。” 字又作“榛”,《说文解字》:“榛,一曰丛木也。”段玉裁注:“各本作‘一曰菆也。’……”《淮南子·主术训》:“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险阻也”,高诱注:“聚木为榛。”《文选·魏都赋》注引服虔曰:“榛,木丛生也。”《广雅·释木》亦云:“木藂生曰榛。” 怫,疑为“茀”之借。《说文解字·艸部》:“茀,道多不可行。”《国语·周语中》:“道茀不可行”,韦昭注:“草秽塞路为茀。”[④]而“”为束的网套,《玉篇·巾部》:“韬也。”《字汇·巾部》:“用以韬。”故,“秦怫”连言形容道多草木。兵车于此地不可并行,只能为“委施”(即“逶迤”,绵延屈曲貌)之阵而行。所以,释文误“怫”为“”,当正。


参考文献:
[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二十二子[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清·吴大.说文古籀补[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清·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
[8]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
[9]高明.古文字类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陈松长,郑曙斌,俞燕姣.马王堆简帛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4]骈宇骞.银雀山汉简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5]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7]清·孙詒讓著,孙以楷点校.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董莲池.说文部首形义通释[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9]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膑兵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20]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1]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关雎》英译本的美学思考
下一篇论文:《中国时报》两岸新闻报道的编辑特色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