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礼记·檀弓上》:“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郑玄注:“既告狐突,乃雉经。” 孔颖达疏:“雉,牛鼻绳也,申生以牛绳自缢而死也。”
牛鼻绳古称絼,后称雉,絼、雉也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为古今语。
(7)酏、粥
《禮记·內則》:“黍酏。”郑玄注:“以黍爲粥也。”《正字通》:“酏是粥,非豆實也。或曰酏有二,周禮四飮、六飮之酏,卽內則所謂飮酏,酏之正義也。羞豆之酏食,卽內則所謂粉酏,以豆薦者也。”由此可知,酏、粥都是粥的称名,但酏的称名出现时间较早,后来都被粥的称名取代了。“酏”字在周“三礼”中也有例子。
①共后之致飮于賔客之禮,醫酏糟。(《周禮·天官·酒正》)
②辨四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周禮·天官·酒正》)郑玄注:“酏,今之粥。”
③羞豆之實,酏食糝食。(《周禮·天官·醢人》)郑玄注:“酏食,以酒酏爲餠。”贾公彦疏:“酏,粥也。”
④浆人:掌共五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入于酒府。(《周礼·浆人》)郑玄注:“酏,薄粥,稀粥。”
由此可见,酏、粥也是同事物的不同名称,都是指粥,两者为古今语。
2、复音词古今语
(1)大府、司农
①《周礼·天官冢宰》卷一:“大府,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十有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郑玄注:“大府,为王治藏之长,若今司农矣。”
②《周礼·天官冢宰》卷一:“自大府至掌皮,并是府藏计会之事,既有其馀,理须贮积,或出或内,宜计会之,故相次也。”
③《周礼·天官冢宰》卷六:“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以受其货贿之入,颁其货于受藏之府,颁其贿于受用之府。”
④《周礼·天官冢宰》卷三十六:“入其要,要凡数也。入之於大府。”
⑤《礼记正义·王制第五》卷十一:“官长所除,不命於天子国君者,官长谓冢宰为天官之长,司徒为地官之长,自所命,或若大府为府藏官之长,大司乐为乐官之长是也。”
⑥《周礼·天官冢宰》卷九:“凡其赋贡入大府。”
太府即后之司农,掌钱谷之事。司农汉始置,亦称大司农。陈垣先生在《跋西凉户籍残卷》一文中解释为:“大府即太府,掌财赋之所。太府吏者给事财赋所者也”。这里所说的大府即太府,是执国家总库,收纳各类财物,然后分归入藏各库。陈先生是依据周官中的太府来解释的,其实,周以后太府则“历代不置,然其职在司农少府”(《通考·职官》)。《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周官》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史记·货殖列传》张守节《正义》亦主此说。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一“大府”条下云:“按泉府属地官,天府属春官,职金属秋官,似不宜与大府等同列。九府,刘迎、王与之谓九府即此大府至职币九官,其说较颜为允。”大府、司农都是官名,周以前掌管赋税的地方叫作大府,周以后司农代替了大府这个名称,两者职能是相同的,代表同一事物,只是出现的时间不同罢了。由此可见,大府、司农也是同事物的不同名称,都是掌管赋税的地方,只是出现的时间不同罢了,两者为古今语。
(2)畿封、时界
《说文解字》:“畿,天子千里地。以逮近言之则曰畿也。”畿封是指在王畿的四周聚土为界,是疆界、地界的意思。“界”本义指地域的界限,含有地界、边界、界限之类的意义。畿封这个词出现的时间较早,后被时界等词取代。由此得知,畿封、时界为古今语。
①《周礼·地官·封人》:“封人,掌设王之社壝,为畿封而树之。”郑玄注:“畿上有封,若今时界矣。”贾公彦 疏:“谓王之国外四面五百里各置畿限,畿上皆为沟堑,其土在外而为封。”孙诒让《正义》:“《大司徒》注云:‘千里曰畿。封,起土界也。’”
②《周礼·地官》卷二十九:“掌建邦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以正邦国。”
③《周礼·地官·大司徒》:“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孔颖达疏:“制其畿方千里者,王畿千里,以象日月之大,中置国城,面各五百里。”
④《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⑤《国语·楚语上》:“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备一同,而至于是有畿田。”韦昭注:“方千里曰畿。”
可见,畿封、时界也是同事物的不同名称,都是疆界、地界的意思,两者为古今语。
三、小结
以上我们考察了“三礼”郑玄注中表达同一事物而古今使用不同的名称的词语,这些词语也具有历时性,是先后不同的用语,这些用语就是古今语,它是语言变化的结果(包括事物本身的变化而引起语言变化的情况),跟古今字不同,与文字的使用无关。
赵振铎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指出:“汉代注家对语言的分析,资料非常丰富,目前还研究得很不够,有许多工作还等待去做”。“郑玄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他遍注群经,他的注疏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总的来说,郑玄“三礼”注是研究汉语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史料之一,考察郑玄“三礼”注中的古今语对于上古汉语语言现象的进一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中华书局编辑部.汉魏古注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刘英波.郑玄三礼注中犹字用法探究[J] .聊城大学学报.2005
[5]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82.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1990.
[7]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