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如今年轻学生面临的网络文学的问题是另一回事。我现在研究的课题就是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现象,所以自然我对网络文学的整体不可能持否定态度。网络文学其实颇有可看;即使没有可看之物,就算围观掐架和吐槽也是了解当今文化走向的一个有效途径。不过网络阅读由于阅读速度要求很快,停留在每行字上的注意力也会很短,整体处于一种浅层信息量摄入的状态,所以得到的信息量极大,但是深度远远不够。这点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也是一样。现代主义里厚重的绵密的描写和独白在网络时代的原创文字里流畅的现实主义文字里颇为罕见,究其原因还是没读者有这闲工夫闲心情陪您琢磨文字吧。全民化和快速化的写作和阅读降低了公开文字的门槛,扩大了信息量,也就造成了鉴别信息难度的极大提升。所以我倒是觉得,对于阅读底子尚未打好,有深度的、对语言本身有所探究的文字接触尚少的时候,不妨多读点实体书,尤其附中的老师推荐的书目,毕竟那些是经过重重考验的好文字好思想,得了空再去琢磨自己喜欢的网文。不然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完全不加鉴别的最后往往是失去判断力。而且实体书阅读留下的思考空间也比网络阅读时信息的疲劳轰炸大得多。我个人在高中时的大量阅读和思考中获益良多,只是不知信息时代阅读机会大得多的今天的高中孩子,是否还能有那份宁静和悠闲的心境。
我家是医生世家,儿时书架里常见的多是母亲的医学专业书籍,且幼时家里也没有培养过我对于文学的兴趣。至今的学术发展半是自己对兴趣的坚持,半是附中的教育对我的潜移默化和鼓励。我一直对我读书时附中极佳的人文环境有深深的感激。记得当年班里多有带课外书来学校的同学,午间休息和自习课时常常互相借着看。我的一本《苏菲的世界》就曾被大半个班级传阅,后来好不容易才回收回来。当年我和班里的同学受语文老师周春梅老师的影响极深,包括阅读方面。她不仅会在课堂上印发课外阅读材料,也会花大量的时间直接给我们朗读。她推荐的书我们都会想办法弄来看。记得有一本名为《沙漏》的散文集,我多方寻找而未果,四年后在北大附近的风入松寻到,仍一如高中时那般欢喜。我那发疯般的不断找书读的经历完全是受到了老师们的鼓励才得以实现的。回想来,不能不说那简直是一段奇迹般的美妙历程。
《一个人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演讲说到女性的自主创造性和独立空间的关系,而我只取其字面意义。读书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旅行,或说神游,或说白日梦,一切全取决于自己一个人而已。我这一整篇梦呓般的东扯西拉,若能在您的白日梦里出现,就且博一哂吧。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