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浅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价值观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作为在英国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宿命论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产物。叛逆主义在小说中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作者笔下的哈利波特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学生。
关键词:哈利波特,价值观,宿命论,叛逆主义,现实主义
 

自第一部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于1997年的问世,到2005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出版,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七部曲,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众多哈迷带来的是无数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与评论。尽管,在哈利波特小说的第四部刚面世不久,许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纷纷质疑哈利波特现象,批评其成功只不过是商业炒作的结果而不是一部文学经典,但是随后各种研究哈利波特小说的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哈利波特小说的研究逐步走上科学和严谨的道路。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是从小说本身分析小说的叙事方法和人物塑造,其次是文化角度,以叶舒宪为代表。 他提出了文化寻根的观点,从文学人类学角度对哈利波特现象做了文化阐释,提出“哈利波特的风靡世界表明反叛现代性的潜流已经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1](p31)。而国外的学者则从词源学角度考证小说中出现的人名、物名的来源。其中美国图书馆专家斯蒂夫•万德•阿克编辑整理而成的《哈利•波特的辞典》是研究哈利波特小说最为丰富全面的参考书,“其中有小说情节大事记、英美英语词语变体对照表以及其他的相关列表和信息”[2]。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哈利波特的研究已形成百家争鸣之势,但是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仍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宿命论,叛逆主义和现实主义三个方面研究,以使读者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英国社会文化思潮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宿命论

作为在英国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宿命论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产物,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与其说是一部史诗,不如说是统治阶级(国王)使其政治权利合法化的思想工具和借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英国延续了2000多年后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然而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制,国王或女王依然存在。虽然他们不再具备往日的赫赫大权,但是国王和女王仍然是国家的象征,无偿的享受着最高级别的待遇。由此可见君权神授思想对英国的影响之深。虽然宗教信仰也对宿命论的传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大多数人对宗教的信仰已经超出了宗教本身宣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论文大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君权神授思想是宿命论思想滋生和蔓延的温床。

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也多处体现了宿命论的思想。从整体上看,哈利刚一出生父母就被伏地魔双双杀害,哈利在母亲魔咒的保护下得以幸存。在当时,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校长邓布利多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魔术师,但是在哈利波特的几部作品中,邓布利多却出人意料的没有与伏地魔进行过真正的较量。作者让邓布利多在第一部中被骗离学校,在第二部中暗中给哈利提供信息,在第四部中不出现。面对伏地魔的阴谋,哈利每次都挺身而出。有意思的是在每次同伏地魔的殊死较量中哈利不是以高超的法力胜出,而是凭借运气和智慧一次次战胜伏地魔。从种种巧合不难看出,哈利是命中注定要与伏地魔展开决斗最终战胜邪恶。在细节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哈利在危急关头抽出了象征格兰芬多学院的剑,杀死了象征斯莱特林学院的巨蟒,这与亚瑟王拔出石缝中的象征王权的剑如出一辙。如果亚瑟王从石缝中抽出宝剑是为了君主权利的合法化,那么哈利抽出象征格兰芬多的剑便是为了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哈利是伏地魔所不能战胜的。此外,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一开始,伏地魔就承认“(自己)不能杀死哈利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和哈利的运气”[3](p10),但随后他又表示“这就是他的命运,他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按照命运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最终被哈利杀死”[3](p10)。这就是宿命论,是英国社会思潮的真实写照。

二、叛逆主义

叛逆主义在小说中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表面层次和深层次。

2.1表面层次

英国人历来保守传统,不愿打破陈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新鲜的社会理念和价值观念逐渐进入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英国社会,叛逆主义应运而生。作者笔下的哈利波特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学生,他敢于冒着被学校开除甚至死亡的危险打破各种规章制度。他爱闯祸,成绩一般却成为大家崇拜的对象。小天狼星布莱克的家族历来重视血统,以传承纯正的血统为传家遗训。然而到了霍格沃茨学校后他在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交往中很快抛弃了这种世俗的观念。家养小精灵多比原来是卢修斯马尔福家的奴隶,但是他违背了千百年来家养奴隶必须忠于主人的规矩想方设法把卢修斯的阴谋告诉哈利并阻止哈利去学校以避开危险。

2.2深层次

就宿命论而言,与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不同的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并不是一味宣扬人类的无奈。小说中的人物有着顽强的意志,他们通过双手选择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罗恩和赫敏三组合违反校规闯入学校禁地,三人各显神通打开了通往魔法石的门,成功阻止了伏地魔的阴谋,完成了一件对于他们来说不可能的事情。同样在这一部小说中,当初入霍格沃茨的哈利即将被分院帽分到他非常讨厌的斯莱特林学院时,哈利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己向往的格兰芬多学院,这就是人的自主能动性的体现。而且,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在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的结尾,当哈利说出心中的疑惑时,邓布利多校长告诉哈利,让我们成为哪种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三、现实主义

哈利波特小说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同时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小说给读者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现实社会的“麻瓜”世界,另一个是带有神奇色彩的魔法世界。对“麻瓜”世界的描写与批判,作者主要是通过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哈利姨父德思礼一家反映出来的。作者笔下的德思礼一家人臃肿笨拙,形状丑陋却洋洋自得。

“他高大魁梧,胖的几乎连脖子都没有了,却蓄着一脸大胡子。德思礼太太是一个瘦削的金发女人。她的脖子几乎比正常人长一倍。这样每当她花许多时间隔着篱墙引颈而望、窥探左邻右舍时,她的长脖子就派上了大用场。德思礼夫妇有一个小儿子,名叫达力。在他们看来人世间没有比达力更好的孩子了。”[4](p5)

这个“麻瓜”世界里没有人情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赤裸裸的金钱利益之上。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差点被德思礼先生撞倒的老年人拥抱他以庆祝伏地魔被哈利打败时,德思礼先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生了根”[4](p6);为什么由于多比的恶意捣乱使德思礼痛失一大笔交易时,德思礼先生可以六亲不认的对哈利打骂交加并把他关在一间暗室里。此外,德思礼一家还是极端传统保守的人,她们不敢面对现实,不愿接受改变。在一连串的古怪事件发生后。他们选择消极的逃避来否认哈利就是一个魔法师的事实。这是现实生活中的资本主义社会,传统守旧的应该社会的真实写照。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首先建立,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此间。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社会问题开始出现。对金钱和资本的狂热追求丑化了人们的心灵,疏远了人际关系。守旧与改变更是英国社会经常遇到的尴尬。哈利是一个珍视感情的正常人,他在“麻瓜”世界生活了10多年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原因就是,“麻瓜”世界,或者说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一个没有了爱与关怀的世界。国内研究哈利波特的权威叶舒宪先生也在《凯尔特文化复兴思潮与<哈利•波特>》一文中有过类似的表述:“政治倾向上魔幻主题的弘扬主要体现着对现代社会的反叛,对片面发展高科技和市场社会的不满。”[5](p56)

与“麻瓜”世界相对立的是带有神奇色彩的魔法世界。在那里人人都生而有法力,轻挥魔杖,就能完成繁重的日常琐事。这里每个人既很特别又很普通。哈利在这里找到了与他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受到了老师和校长的关心和指引,见识了多种多样的魔法。论文大全。与“麻瓜”世界的无聊和残酷相比,魔法世界的刺激、神秘、巫术、巫师、飞天扫帚和魁地奇球比赛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乌托邦,危险和阴谋依然存在,世俗的观念和思想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麻瓜”世界的多数人是极端纯血统主义者,以自己的纯血统为傲,并以“永远纯粹”为家族座右铭,他们蔑视有“麻瓜”血统的人。出生在纯血统家族的马尔福像他的父亲一样高傲自大,不学无术,拉帮结派,歧视和嘲笑有着“麻瓜”血统的同学。歧视现象不仅表现在血统方面,还表现在性别上。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J.K. 罗琳是一位女性作家,然而在小说中女性数量处于劣势地位,没有担任关键的角色反而需要男性的保护。最明显的是在黑魔法防御课上,斯内普教授对赫敏视若无物,甚至批评她的积极回答课堂问题是扰乱课堂秩序。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看似平等的魔法世界实际上是一个男权统治的不平等的世界,借此作者尖锐的批判了现实社会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实。

魔法世界也是一个虚伪的世界。倡导黑魔法的伏地魔自身就有“麻瓜”血统却纠集其他极端纯血统主义的食死徒党羽清除“麻瓜”,妄图重建一个纯巫师血统的魔法世界。同样,斯内普教授口口声声称自己的学生为“先生”和“女士”却歧视女性,将对哈利父亲的仇恨发泄到哈利身上,想方设法找哈利的麻烦。更可笑的是,斯内普自身也有“麻瓜”血统却自称“混血王子”加入了伏地魔的队伍。论文大全。伏地魔号称清除“麻瓜”,实际上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巫师,可以让全世界的巫师都害怕提到他的名字。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惜杀害自己的父亲和祖父母,最终被欲望和残忍迷失了方向。所以“他不懂什么是爱和友谊”这就是为什么伏地魔不能战胜哈利的原因。

四、总结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一部魔幻主题的小说,然而它超出了魔幻世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说的作者J.K.罗琳原本期待它是一部儿童作品,然而小说也让众多的成年人如痴如醉。原因是它迎合了人们的需要,顺应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取向。宿命论在社会思潮中虽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已经受到叛逆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挑战。叛逆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新的元素在英国社会逐渐得到接受。从文化寻根视角研究哈利波特现象的叶舒宪先生指出,哈利波特在全球的风靡暗示了凯尔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表明它的反叛现代性的潜流已经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1](p31)。


[参考文献]
[1] 叶舒宪.《哈利•波特》与后现代文化寻根[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
[2] 张顺美.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多元成长主题[D]. 2006.
[3] Julia Pond. Divine Destiny or FreeChoice: Nietzsche Strong Wills in THE HARRY POTTER SERIES [D]. 2008.
[4] 罗琳J.K. 哈利波特全集[M]. 马爱农, 马爱新, 张红,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
[5] 叶舒宪. 凯尔特文化复兴思潮与《哈利•波特》[J]. 瞭望新闻周刊,2005,1.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析动画角色的塑造——性格
下一篇论文:浅析罗敷形象的艺术魅力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