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红字》清教观念的肯定到颠覆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信仰和其所依赖的思想基础,就像研究中国文学少不了要懂点儒家文学,要想懂得美国文化,就要从清教入手了。根深蒂固的清教思想是不是从来没有被挑战过?小说《红字》中充满了清教主义与反清教主义的矛盾挣扎。海斯特犯罪后,整个清教社会立即执行法律来惩罚她。
关键词:清教,矛盾,惩罚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信仰和其所依赖的思想基础,就像研究中国文学少不了要懂点儒家文学,要想懂得美国文化,就要从清教入手了。清教是美国早期宗教生活的主流,发源于欧洲大陆,与加尔文主义紧密结合,由清教徒移民新大陆时传入北美后,变成清教生活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殖民初期,英国清教徒在弗吉尼亚建立第一个殖民地,随后,大批的英国清教徒涌进新英格兰,清教势力在那里迅速壮大,清教主义也得以广泛传播。 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清教的思想体现在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美国的社会、文化、思想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对美国主流价值观,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民主思想、契约精神、使命感、商业伦理道德以及家庭观念等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教会的道德教化及公共宗教教育,宗教机构的社会服务以及大众媒体的传播等途径,清教思想得以对美国民众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根深蒂固的清教思想是不是从来没有被挑战过?小说《红字》中充满了清教主义与反清教主义的矛盾挣扎。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主人公海斯特是作者的代言人,她是反抗清教主义严苛与不宽容的卫士,虽然她触犯了原罪,但霍桑仍给予她一个光辉的形象。而作为清教徒代表,丁梅斯代尔的结局却是死亡。这正是反清教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胜利。

一、主人公们纠结的生命

纵观全文,海斯特既清教主义的受害者与反叛者于一体。首先,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海丝特·普来恩集中体现了清教徒坚韧顽强、辛苦奋斗、团结互助和自我牺牲的优秀品质。她因故先于丈夫只身来到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波士顿, 与当地年轻英俊且众人拥戴的牧师狄梅斯台尔相爱, 产下女儿珠儿。按清教法规, 犯通奸罪应处死。经过狄梅斯台尔暗中斡旋, 海丝特虽免于一死, 但终身佩戴表示“ 通奸”的红字“ A” , 并被罚站在刑台上示众。这是永久的罪过的标记。在清教主义社会里,海斯特本该对她丈夫忠诚,即使她对丈夫并没有情爱可言。此外,她还得湮没她的天生的爱人的本能,而不是让它释放并犯这样的过错。海斯特犯罪后,整个清教社会立即执行法律来惩罚她。“海斯特背叛了她的丈夫并且违反了清教徒的诚实的原则,所以在那时的清教社会里,她必需接受严厉的惩罚。除了佩戴红字外,他还要在绞刑架上承受公众的耻笑。对公众来说,海斯特的惩罚是合理的。“我们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早晨,一群人中的一位妇女似乎对刑事犯罪将带来的任何后果有很特别的兴趣。”(霍桑,42)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她没有任何怜悯之情,只把她的惩罚当作一种娱乐方式。她被逼着站在高高的绞刑台上,面对所有人,然后忏悔她所犯的罪。论文发表。其中一女观众说:“至少他们应该用烧红的烙铁在她的额头上烙出她的罪名来。”(霍桑,43)后来,正式判决海斯特站三小时示众,并在她的余生里都在胸前佩戴红色的“A”字。经文里要求犯通奸罪得判死刑,而清教徒法律也紧紧地效仿这种做法。海斯特将被判处死刑,但由于她的丈夫已去世了,所以地方官员给予了她很大的赦免。在接近第十四章末尾,牧师对海斯特说,由于她的第一步方向已经走错了,“这是恶毒人性的必然结果”(霍桑,147)她的对上帝旨意的反叛就是通奸行为,对于清教徒来说,这是个可怕的词语,因为对婚姻不忠的行为危及了清教徒的生活的基础。海斯特抗议自己女儿被带走和坚决帮助她的情人,展现了她对清教主义的反叛。她为了对牧师的爱情而铤而走险,违反法律。她相信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在反对清教主义实践中,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论文发表。

其次、作为清教的神职人员,牧师丁梅斯代尔受过良好教育,在众人眼中他是道德行为的楷模。毫无疑问他虔诚的信仰着上帝,对清教充满着热情。然而他的实际行为却与清教主义教义背道而驰,他内心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矛盾,始终在痛苦中挣扎。同触犯原罪的海斯特的外表截然不同,这一清教的卫道士是如此脆弱,充满哀伤,他面色苍白,眼睛大而忧郁,那颤栗的嘴唇透露出他是如此敏感。在性格方面丁梅斯代尔同海斯特相比更是异常虚弱。他没有勇气承认自己触犯了原罪,而是留下自己的挚爱海斯特独自承担所有的痛苦。当面对齐灵渥斯不停的挖掘他内心深处的秘密时,他唯一可做的只是忍受着内心的煎熬却毫无招架之功,甚至没有勇气说“不”,这和海斯特大无畏的表现截然不同。

二、霍桑本人对清教的态度

霍桑1804年7月4日出生在马萨诸塞的塞勒姆镇。塞勒姆镇是殖民地时期的一个重要港口,也是清教徒势力的猖獗之地。他的家族曾是名门望族,几代祖先都是狂热的清教徒。据说他的五世祖约翰·霍桑是审判1692年声名狼藉的塞勒姆驱巫

案的三大法官之一。这件事在霍桑幼年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伤痕。这种负罪感还促使他在上大学时在自己的姓氏Hathorne里加进一个w,变成Hawthorne,以示有异于不光彩的祖先。不难理解罪恶问题成了霍桑许多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也是《红字》的主题之一。霍桑在《红字》中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基督教的强大势力,在严厉、迫害以及绝对肯定的清教教义之下,在信仰上帝的人们之间发生的违背上帝信条的悲剧。《红字》中,霍桑表达的正是清教教义,那就是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来到世间,理应受到惩罚,而要得到拯救则完全靠上帝的宽恕。《红字》中的人物都有罪,只是个人对罪恶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海斯特是通过做善事来赎罪,而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是通过死亡来获得解脱。从《红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霍桑的宗教观是复杂的、矛盾的, 这也使得《红字》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霍桑不喜和人交往,喜好独处,这源于他悲哀的童年。此外,还有当时社会的原因。在霍桑所处的年代里,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面貌一派繁荣昌盛。生产出的物质空前丰富。然而,其内部已隐含了危机: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大,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无机会进行交流和沟通。人与人之间彼此漠不关心。同时,内心世界孤独感日益增强。霍桑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坟墓地牢。即使闪烁的灯光、狂欢的音乐也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狂燥不安。霍桑早就观察到这种危机,但难以解析其原因。在《红字》里他将其归结为一种模糊的“罪”。霍桑实际上不喜欢孤独、远离社会。他将这种行为在《红字》里称之为不可饶恕的罪。论文发表。

三、结语

《红字》真实地再现了人性的软弱,预示了救赎的可能性及必须付出的代价。霍桑从挖掘罪恶的根源———人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来探求人类的救赎之道。强调正视罪恶、真诚忏悔、净化心灵以获得人类社会的净化,这恰是霍桑正统基督教思想的体现和智慧所在,也是大师为社会改良所开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Bate,W·J.ThestylisticDevelopmentofKeats[M].1945.
[2]MorrisDickstein.Keatsandpolitics-studiesinRomanticism[M].1986.
[3]刘治良.济慈爱的困惑[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76-80.
[4]罗益民.济慈颂歌的感性美[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28-34.
[5]毛雪青.爱情.自然与死亡———一个实现“完整人”的愿望[D].河北大学,2005.
[6]谭立坚,华兹华斯.雪莱及济慈三首咏鸟诗的比较研究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红楼梦》杨译本中的习语翻译评论
下一篇论文:《虹》中的两性关系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