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狂欢中的“新生”-《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狂欢化因子

时间:2015-09-18  作者:齐丽霞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堪称女性主义小说之经典。小说在描述黑人女性追求自我,得以成长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狂欢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民间性、双重性、颠覆性及未完成性等方面。
论文关键词:狂欢化他们的眼望上苍,颠覆性

小说《他们的眼望上苍》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堪称女性主义小说之经典。它表现了美国妇女反抗性别歧视,追求自我的主题。同时,小说蕴含的狂欢式因子也不容忽视,民间性、双重性、颠覆性及未完成性等典型的狂欢式特征在小说中鲜明呈现,展示了小说丰富的内涵。

一. 民间性

1.民间文化和语言

民间文化具有多元性、相对性和愉悦性,与一元化、凝固化和严肃化的官方文化强烈对立。小说中包含了独特的黑人民俗文化,极好地体现了狂欢化文学的“民间性”。在一段以戏谑的笔调描述为迈特骡子举行的葬礼上,秃鹰充当着牧师的角色,就像黑人教堂布道那样,为骡子举行了布道。

“这人怎么死的?”

众人齐唱着回应,“脂肪太少,太少。”

“这人怎么死的?”

“脂肪太少,太少。”

“谁将承担他的葬礼?”

“我们!!!!”

“好吧,现在行了。”(王家湘, p65)

黑人布道词是黑人富于表现力的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当它被戏仿到骡子的葬礼上时,其过程严肃与滑稽并存,庄重与调侃相兼,呈现出漫画般的喜剧色彩,凸显了狂欢化的氛围。

同时,带有浓厚乡土人情的民间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民间性”色彩,在狂欢节上,“广场上指神赌咒、发誓、骂人话这样的不拘形迹的言语因素已经被合法化了,轻而易举地渗透到所以倾心于广场的节日题材之中。”(巴赫金a,p174)“而首先具有代表性的恰恰是从过分的广场赞美到过于损人诅咒这个过程的本身。广场的赞美和广场的辱骂,这正如一个镍币的两面。假如正面是赞美,反面则是辱骂。广场话语是一个具有两副面孔的雅努斯。广场的赞美是反讽的,是正反同体的。”(p.187)小镇上的人都把乔称作“‘我们敬爱的市长’时,就像在说‘上帝无处不在’这话一样,人人都这么说,可没人真正相信。这只不过是给舌头上弦的一根摇把。”(王家湘,p51)珍妮在乔买了迈特的骡子并将之放生后,说:“乔,你做了件好事,放了那头骡子使你变成了一个大人物,有点像乔治·华盛顿和林肯。林肯要统治全国,所有他解放了黑人,你要统治这个城市,所以你放了那头骡子。你要解放什么就必须拥有权力,这使得你像个国王。”(p.61)这里无论是小镇居民还是珍妮,对于乔夸张的称呼和赞美无疑是反讽式的嘲弄,赞美中包含着辱骂、嘲笑和贬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个以英雄姿态出现的乔,而是一个狂欢广场上受人戏谑的滑稽小丑。

此外,小说中也不乏粗鄙、插科打诨的场面,如在小镇商店前,小伙子们向年轻姑娘竞相示爱的场面,打赌、吹嘘其夸张之处正是狂欢节广场语言的特征。广场语言的运用增添了狂欢自由、愉悦的气氛,同时也颠覆了刻板教条的官方文化,体现了自由、平等主题。

2.狂欢平台---民间“广场”

“广场”意象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作为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节日狂欢的中心场地,广场“集中了一切非官方的东西,在充满官方秩序和官方意识形态的世界中仿佛享有‘治外法权’的权力,它总是为‘老百姓’所有的”。(巴赫金a,p.174) 按照巴赫金的说法,“狂欢节就其意义来说是全民性的,无所不包的,所有的人都需要加入亲昵的交际”,而广场正是“全民性的象征”。 (巴赫金b,p183) 在文学作品中,广场往往是“以扭曲改变了的形式转到诗人艺术家的客厅、顶楼、小酒馆和饭店、现代的夜街、剧院的后台、大学的走廊、封闭学校的公共寝室、大众文学作品、报刊小品之中”。(p.320)但是,诸多变体并没有改变“广场”的精神内核——全民性、节庆性及平等性。通过这个狂欢平台,人们实现了对于刻板教条的官方世界的彻底颠覆,并且营造了一个众生平等、狂欢化的乌托邦。

小说中的狂欢节的“民间”广场主要体现在:伊顿维尔镇商店门前的聚会和大沼泽地的狂欢。伊顿维尔是一个由珍妮的第二任丈夫领导的黑人自治的小镇,人们习惯于聚到乔的商店门前互相取笑,互相攻击,但这种取笑和攻击并无恶意,只是为了寻求快乐而已。因为“商店本身是个另人愉快的地方。人们围坐在门廊上,把思想之图传给大家观看,这很有趣。而思想之图又总是蜡笔画的放大了的生活,因此听人们讲述它就更有趣了。” (王家湘,p.54)这里人们既是参与者又是观看者,一切都带有浓厚的表演性质。他们最热衷的话题无疑是迈特的那头瘦骡子。“在上帝赐的每一天里,他们都聊那头骡子,尤其是当迈特本人在场的时候……他们一看见迈特瘦长的身影沿街走来,及至走到门廊上,他们已经一切就绪了。”(p.54)于是对于骡子的故事就开始上演了。人们煞有介事地告诉迈特有严重的事情发生了。迈特还在半信半疑之中时,人们便告诉他,女人们抓住了他的骡子,用它的肋巴骨当搓板洗衣服,于是“大家强忍的着的笑轰动爆发出来。”(p.55)接着又是取笑马特用小茶杯给骡子盛玉米,及骡子在追赶一个小孩的时候,突然风向一变,骡子被刮离了追赶的方向等等,总之“人人都在纵情谈论。”(p.56)此刻,大家对骡子的取笑和嘲弄体现了狂欢节广场上全民性的娱乐方式。后来,骡子死了,这并未影响人们的狂欢气氛。只是暂时让狂欢广场迁移到了骡子的葬礼上,而且狂欢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以异常夸张的语气悼念了这位已故的最尊贵的公民,模仿布道的方式描述了骡子死后升入天堂,得以安息的情景,同时还添加了对于骡子主人迈特的戏谑调侃。 随后,广场回归原位,有关“天性”和“谨慎”的争辩及为赢得姑娘欢心的吹牛大赛等等的演绎,使得“商店门廊”继续承担着狂欢节的平台和载体延续着广场的节庆氛围。但在这场狂欢中,唯一的缺憾是主人公珍妮是被排除在外的,这正是珍妮和乔的婚姻失败的原因,也是促使珍妮寻求平等和自由的动力。

另一处是在大沼泽地珍妮和茶点的家,“每天晚上他们的家里满是人,门口四周满是人”。(p.144)这里,茶点和珍妮是狂欢人群的核心。与伊顿维尔镇完全不同的是,珍妮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狂欢广场给每个人提供的自由和欢乐,把自己完全融入到狂欢人群当中。“在这儿,她想听就听,想笑就笑,甚至想说就说” (p.143)。大家在工作之余,聚在一起吹牛、讲笑话、玩扑克、弹吉他、赌博下棋、唱歌、跳舞、打猎、钓鱼,充满了节庆的欢快。笑声弥漫着狂欢广场,人和人们之间变得亲昵无间,他们是平等的、友好的。一个众生平等的狂欢化的乌托邦世界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双重性

1. 双重性的人物塑造

小说中具有双重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塑造在珍妮的第二任丈夫乔和大沼泽地的特纳太太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首先,乔和特纳太太都是黑人,可是他们却看不起黑人,企图抹煞自己的黑人本质。乔在伊顿维尔任镇长期间,模仿白人的阶级制度压迫黑人、蔑视同胞,甚至贬低本民族文化,处处以白人是价值标准要求自己。而特纳夫人同样,大沼泽地的黑人是她餐馆的主要客源,但她谈到黑人总是一副嫌弃的态度,“我无法忍受黑皮肤的黑鬼,白人恨他们,我一点也不责怪白人,因为我也恨他们。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解读郑板桥诗书画作品的艺术魅力
下一篇论文:窥“境”察“情”——例谈古诗词解读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